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56章 废钢与良种 (中)

沪上警事:1950 第56章 废钢与良种 (中)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废钢回收突击队”在第三钢铁厂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原料压力,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工人们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的热情。这种由公安同志“不务正业”引发的风潮,悄然在城北的工厂区蔓延开来。

李振邦的名字,在工人群体中有了新的含义。他不再仅仅是那个破案如神的公安,更是“有点子”、“懂行”的自己人。这种信任,让他的工作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工人遇到生产上的小难题,或者看到什么不合理的地方,都愿意跟他唠一唠。

这天,机械厂翻砂车间的赵铁柱兴冲冲地跑到公安局来找李振邦,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李同志!李同志!成了!您说的那个法子成了!”赵铁柱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俺们按您说的,试了不同比例的煤粉和黏土,还加了点捣碎的旧报纸!那个加了报纸浆的沙模,透气性真好!浇铸出来的零件,气孔少多了!废品率降了快两成!车间主任都表扬俺了!”

看着赵铁柱黝黑脸上绽放的笑容,李振邦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却能为实际生产带来改善,为像赵铁柱这样的普通工人带来成就感和荣誉,这比他破获一起案件带来的满足感,别有一番滋味。

“太好了,铁柱同志!这是你们自己动手试验、不怕失败的成果!”李振邦鼓励道,“要继续总结经验,看看还能不能优化。比如不同大小的铸件,是不是需要不同的砂型配比?温度湿度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都可以慢慢摸索。”

“嗯!俺记下了!”赵铁柱用力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和进步的渴望。他犹豫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两个还带着体温的煮鸡蛋。“李同志,俺娘让俺带给您的,自家鸡下的,您别嫌弃……”

李振邦看着那两颗粗糙却洁净的鸡蛋,心头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多么厚重的一份心意。他没有推辞,郑重地接了过来:“谢谢大娘,也谢谢你,铁柱同志。”

这份来自普通工人的、最质朴的感激,比任何奖状都更让他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这件事也给了李振邦新的启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激发。他向周队长汇报了想法,希望能将这种“技术互助、小改小革”的风气在工人中进一步鼓励起来。周队长虽然主要精力还在敌特案上,但对这种有利于生产、凝聚人心的好事也大力支持。

于是,在李振邦的牵线下,机械厂和钢铁厂之间,甚至和其他几个小厂之间,开始有了零星的技术交流。虽然范围很小,形式也很简单,可能就是几个老师傅坐在一起聊聊遇到的难题,分享一些土办法、小窍门,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李振邦有时也会参与其中,他来自后世的、跨行业的视野,往往能提供一些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的点子,虽然很多时候只是方向性的提示,却常常能引发老师傅们的深思和尝试。

就在李振邦忙于在工厂间“穿针引线”时,一个关乎更基本民生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次去城郊走访与工厂有协作关系的农村合作社时,他看到田间地头的农民正在辛勤劳作。但与后世那种整齐划一、长势旺盛的农田景象不同,此时的庄稼显得有些稀疏,苗株瘦弱。与一位正在田埂上歇息的老农聊天,李振邦了解到,除了肥料严重不足(主要靠农家肥,化肥极其稀少)外,种子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都是自家留的种,一年年下来,劲儿不足了,长得不好,还容易得病。”老农敲着烟袋锅,满脸的无奈,“听说外国有好种子,可咱哪见过?就算有,也金贵得很,轮不到咱普通庄户人家。”

“种子……”李振邦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在手中捻着。他知道,优良的种子对农业增产意味着什么。来自后世的他,虽然不具备专业的育种知识,但他清楚“杂交优势”、“品种选育”这些基本概念,也知道一些后世常见的高产作物种类,比如杂交玉米、矮秆小麦等。

他无法凭空变出优良品种,但他想到了另一个思路——科学选种和引种试验。他记得本地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高粱、大豆和小麦。他询问老农,是否在田间注意到那些偶尔出现的、长得特别健壮、穗头特别大的“异类”植株。

“有倒是有,”老农说,“那叫‘乌米’(指优势植株),但不多见,有时候看到了,也就觉得稀奇,没想到留种。”

“老伯,以后如果再看到这种长得特别好的单株,能不能做个标记,等成熟的时候,单独把它的穗子收下来,留作种子?明年就在一小块地上单独种这些选出来的种子,看看后代是不是也能长得好一点?”李振邦尝试着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系统选育”的雏形,“这就好比咱们挑牲口,总要挑那骨架大、精神头足的留作种,庄稼也是一个道理。”

老农将信将疑:“这……能行吗?老祖宗可没这么干过。”

“试试看嘛,”李振邦鼓励道,“就算效果不明显,也不会损失什么。万一有效,明年就能多打点粮食。”

同时,李振邦也想到了引种。他记得东北地区后来是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他通过公安局的内部渠道,查阅了一些有限的农业资料(主要是解放前留下的零星记载和解放后的一些推广宣传册),了解到在吉林、辽宁等地,似乎有一些表现较好的地方品种。他琢磨着,是否可以通过组织渠道,想办法与其他地区的农业部门或者试验站取得联系,交换或引进少量不同的作物品种,在本地进行小范围的试种对比。

这显然比在工厂搞技术革新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涉及的程序更多,周期也更长。但他觉得值得尝试。他将这个想法整理成一份简单的建议报告,通过周队长提交给了上级部门,着重强调了良种对巩固工农联盟、保障城市供应、支援前线的重要意义。

报告提交上去后,一时没有回音。李振邦也知道这事急不来,他继续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遇到的农民宣传“选好种”的重要性。他甚至在公安局宿舍后面的一小片空地上,自己开垦了一小块“试验田”,从老乡那里要来了几种不同的本地玉米和豆子种子,打算按照不同的间距、深度播种,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他这个举动,起初还被小陈等同事笑话是“想改行当农民”,但看到他认真的样子,大家也就由他去了。

时光在忙碌中流逝,春深夏浅,北国的天气彻底暖和起来。工厂里的生产竞赛热火朝天,田间地头的禾苗也开始奋力生长。敌特案件的调查仍在胶着中进行,压力始终存在,但李振邦的心态却更加平和与坚定。他守护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秩序,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实践。无论是轰鸣的机床旁流淌的汗水,还是寂静田野里孕育的新绿,都让他感受到一种蓬勃的、不可阻挡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