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123章 粮运疑云

沪上警事:1950 第123章 粮运疑云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弄堂里的玉米早晒得干透,金黄的颗粒装在布袋里,堆在合作社仓库的角落,透着股干爽的甜香。张阿婆蹲在仓库门口,手里捏着一把玉米,捻了捻确认干透,才递给旁边的刘根:“都装紧点,麻绳多缠两道,别运的时候漏了。”刘根点点头,接过布袋往肩上扛,布袋沉甸甸的,压得他脚步沉了沉,却走得稳当,他后背的蓝布衫沾了些玉米粉,是之前搬玉米蹭上的,洗得发白的袖口卷着,露出结实的胳膊。

林淑娴抱着安安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刚烙好的玉米饼,是给合作社干活的社员们准备的。安安趴在林淑娴怀里,伸手去抓仓库门口散落的玉米颗粒,抓了满满一把,又慢慢松开,看着玉米粒从指缝漏下去,笑得咯咯响。“安安,别玩了,脏。”林淑娴轻轻拍了拍他的手,抬头看向仓库里,李振邦正和王社长、张强一起盘点玉米,手里拿着账本,一笔一划地核对数字。

“一共一千二百斤,没错吧?”李振邦指着账本上的数字,问王社长。王社长点点头,手里拿着杆秤,刚称完最后一袋玉米:“没错,晒干后少了点水分,正好一千二百斤,够给粮站送一趟了,卖了钱正好给社员们发点秋后的补贴,再买点煤球,冬天就不愁取暖了。”

张强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工具,正在检查合作社的旧马车,马车是木质的,车斗铺着厚厚的麻袋,防止玉米散落,两匹老马拴在旁边的柱子上,正低头吃着草料。“马车的车胎没问题,缰绳也结实,就是车斗的木板有点松,我钉了两颗钉子,应该能撑住。”张强拍了拍车斗,声音很实在,“车夫老李是村里的老把式,赶车稳当,之前运玉米也没出过事。”

李振邦点点头,走到马车旁,摸了摸车斗的木板:“稳当点好,粮站离合作社有十里地,都是土路,前几天下过雨,路上可能有泥坑,让老李慢点开,别着急。”他转头对王社长说:“什么时候发车?我跟老李一起去,路上有个照应。”

“不用麻烦你了,李副局长,你忙你的,老李一个人就行。”王社长推辞着,“他赶了十几年车,熟路得很。”

“没事,我正好没事,跟过去看看,粮站那边对账也方便。”李振邦笑着说,从林淑娴手里接过玉米饼,“先吃点饼垫垫,吃饱了再出发。”

社员们围过来,拿起玉米饼吃起来,张阿婆给老李递了碗凉白开:“老李,路上慢点,别赶太急,安全第一。”老李接过碗,一口喝干,笑着说:“放心吧阿婆,错不了。”老李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手里拿着赶车的鞭子,鞭杆磨得光滑,是用了很多年的老伙计。

吃完饼,社员们帮着把玉米袋搬上马车,一袋袋玉米码得整齐,用麻绳捆紧,防止路上颠簸散落。老李牵起老马,翻身上车,坐在驾驶座上,挥了挥鞭子,老马迈开步子,马车缓缓驶离合作社,李振邦骑着自行车跟在旁边,两人沿着土路往粮站走。

土路坑坑洼洼,马车走得很慢,车轮碾过泥坑,溅起几滴泥水,落在路边的杂草上。李振邦骑着自行车,时不时停下来等马车,跟老李聊几句,老李说他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一次家,家里就他和老伴,靠赶车和种点庄稼过日子,日子不算富裕,但也安稳。李振邦点点头,想起弄堂里的邻里,大多都是这样,踏实过日子,只求安稳。

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粮站。粮站是个大院子,里面堆着不少粮食,几个工作人员正在称重、记账。老李把马车停在院子里,粮站的张主任走过来,笑着打招呼:“李副局长,王社长让你们送粮来了?”

“是啊,张主任,一共一千二百斤玉米,你称称吧。”李振邦笑着说。张主任点点头,让工作人员把玉米袋搬下来,一袋袋称重,李振邦和老李在旁边看着,工作人员称完一袋,就报个数,张主任记在账本上。

可称到最后,张主任皱起眉,拿着账本看了看:“不对啊,李副局长,一共才九百八十斤,少了二百二十斤。”

“少了?不可能啊,我们从合作社出发的时候,明明称的是一千二百斤,一点都不少。”老李急了,声音都提高了些,“是不是称错了?再称一遍。”

“再称一遍也行。”张主任让工作人员重新称重,结果还是九百八十斤,没错。老李急得满头大汗,蹲在地上,双手抓着头发:“不可能啊,路上我一直看着车,没丢东西啊,怎么会少了这么多。”

李振邦皱起眉,心里也纳闷,从合作社到粮站,一路都是土路,虽然颠簸,但玉米袋都捆紧了,怎么会少二百二十斤?他走到马车旁,仔细检查车斗,车斗铺的麻袋上有个小洞,不大,玉米粒能从洞里漏出来,但漏不了这么多。他又看了看马车的轮胎,左边的轮胎有点破损,边缘磨得厉害,车辙印在地上,隐约能看到散落的玉米颗粒,但数量不多。

“老李,路上你有没有停车?或者遇到什么人?”李振邦蹲下来,问老李。老李抬起头,想了想:“路上就停过一次,在河西村旁边的土坡上,我下车解了个手,也就几分钟,没遇到其他人,当时马车就停在路边,我也没走远,应该没人敢偷。”

“解手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有人在附近?”李振邦追问。老李摇摇头:“没看到,那边挺偏的,平时没什么人去。”

张主任走过来,皱着眉说:“李副局长,这粮食少了,我们没法对账啊,要是交上去,我们要负责任的。”

“张主任,你别急,肯定是路上出了问题,我们回去查查,一定把少的粮食找回来,或者补上粮款。”李振邦说,心里想着,二百二十斤玉米不算少,对合作社来说,是不少的收入,必须查清楚。

“那也行,我给你们留几天时间,要是找不到,你们得补上粮款,不然我们没法交差。”张主任点点头,“玉米先放在这里,等你们查清楚了,我们再对账。”

李振邦点点头,让老李把马车停在粮站,两人骑着自行车往回走,一路上,老李都闷闷不乐,嘴里念叨着:“怎么会少呢,明明捆紧了啊。”李振邦没说话,心里盘算着,路上只停了一次,就在河西村旁边的土坡,大概率是在那里出了问题,要么是玉米漏了,要么是被人偷了,漏的话不可能漏这么多,大概率是被偷了。

两人骑着自行车,沿着原路往回走,走到河西村旁边的土坡时,李振邦停下来,仔细查看路边的痕迹。土坡旁边的草丛里,散落着不少玉米颗粒,比其他路段多,而且有明显的车辙印,还有几个脚印,是胶鞋留下的,大小约莫四十码,边缘有点磨损。李振邦蹲下来,用手摸了摸玉米颗粒,还是干的,应该是刚掉下来没多久,跟合作社的玉米一样,饱满金黄。

“老李,你当时停车的时候,马车就停在这里吗?”李振邦指着路边的车辙印问。老李点点头:“对,就停在这里,我去那边解手,也就几十米远,没离开视线。”

“这里有不少玉米颗粒,还有脚印,应该是有人趁你解手的时候,偷了玉米。”李振邦说,“你想想,有没有看到河西村的人在附近?或者你认识的人?”

老李想了想,摇摇头:“没看到人,河西村我认识几个人,都是老实人,应该不会偷玉米。”

李振邦站起身,往土坡后面走了走,土坡后面有一条小路,通往河西村,路上也有散落的玉米颗粒,顺着小路往村里走,玉米颗粒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在村口的一棵老槐树下。李振邦心里有了底,小偷应该是河西村的人,趁老李停车解手,偷了玉米,沿着小路运回村里了。

“老李,我们去河西村问问,应该能找到线索。”李振邦说,两人骑着自行车往河西村走。河西村离土坡不远,几分钟就到了,村里的人大多都在地里干活,偶尔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李振邦和老李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看到一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抽烟,就走过去,递了一支烟:“大爷,跟您打听个事,今天上午有没有人拉着玉米从这条小路回村?”

老人接过烟,点着吸了一口,想了想:“有,大概上午十点多,村里的王满仓拉着一辆小推车,车上装着几袋玉米,从这条小路回村,当时我还问他玉米哪来的,他说帮合作社拉的,我也没多想。”

“王满仓?他多大年纪?平时怎么样?”李振邦追问。老人点点头:“三十多岁,家里条件不好,媳妇身体不好,常年吃药,还有两个孩子,靠种点庄稼和打零工过日子,平时挺老实的,就是有点缺钱,有时候会做点糊涂事。”

李振邦心里一动,王满仓的情况符合,缺钱,有动机,而且时间也对得上。“大爷,王满仓家在哪?”老人指了指村里的深处:“往里走,第三家就是,红砖墙,门口有个小院子。”

李振邦和老李谢过老人,往村里走,走到第三家,果然是红砖墙,门口有个小院子,院子里堆着些柴火,一辆小推车放在墙角,推车上还有些玉米颗粒,跟合作社的玉米一样。李振邦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谁啊?”

门开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探出头,个子不高,有点瘦,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脚上穿着一双黑色胶鞋,边缘磨损严重,正是四十码的鞋,跟土坡上的脚印一致。男人看到李振邦和老李,脸色瞬间变了,有点紧张:“李副局长,老李,你们怎么来了?”

“王满仓,我们来问你点事,今天上午你是不是从土坡后面的小路拉了玉米回村?”李振邦盯着王满仓,语气平静。

王满仓眼神躲闪,不敢看李振邦:“没……没有啊,我今天一直在地里干活,没拉玉米。”

“没拉?那你推车上的玉米颗粒怎么解释?还有村口的大爷看到你拉着玉米回村,你还说帮合作社拉的,合作社根本没让你拉玉米。”李振邦指着院子里的小推车,“你老实说,玉米是不是你偷的?从老李的马车上偷的?”

王满仓脸色越来越白,沉默了一会儿,蹲在地上,愧疚地说:“是……是我偷的,我错了。”

“你怎么偷的?偷了多少?”李振邦问。王满仓叹了口气,慢慢说:“今天上午我在土坡后面干活,看到老李的马车停在路边,没人看着,就想偷点玉米卖钱,给媳妇买药,我就趁他解手,搬了两袋玉米,装在小推车上,顺着小路运回村里,一共二百二十斤,跟李副局长说的一样。”

老李急了,上前一步:“王满仓,你怎么能偷玉米?那是合作社的集体财产,社员们都等着卖钱发补贴呢!”

王满仓抬起头,眼里满是愧疚:“老李,我错了,我实在没办法,媳妇的药快吃完了,没钱买,孩子也等着吃饭,我才一时糊涂偷了玉米,我本来想明天把玉米卖了,给媳妇买药,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找到了。”

李振邦看着王满仓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是故意偷东西,只是为了给媳妇买药,照顾孩子,都是生活所迫。“王满仓,偷东西是不对的,合作社的玉米是社员们的血汗钱,你不能随便偷,有难处你可以跟我说,跟合作社说,大家都会帮你,没必要偷东西。”

王满仓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我知道错了,玉米我还给你们,我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我会打工赚钱,把钱还给合作社。”

“玉米必须还回去,粮站那边还等着对账。”李振邦说,“你媳妇的病怎么样了?需要多少钱买药?”王满仓叹了口气:“需要五十块钱,我攒了好久,还差二十块,实在没办法才偷的玉米。”

李振邦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块钱,递给王满仓:“这钱你拿着,给你媳妇买药,玉米你跟我们一起运回粮站,以后有难处跟我说,我帮你申请困难补助,别再走歪路了。”

王满仓接过钱,感动得哭了起来:“谢谢李副局长,你真是个好人,我以后一定好好做人,不辜负你。”

李振邦让王满仓把玉米装在小推车上,跟着他和老李往粮站走,王满仓推着小推车,走得很慢,心里满是愧疚。到了粮站,张主任看到玉米送回来了,松了口气:“太好了,这下能对账了。”

工作人员把玉米称重,正好二百二十斤,加上之前的九百八十斤,一共一千二百斤,没错。张主任拿着账本,让李振邦和王社长签字,对账完成。王满仓给老李和张主任鞠了个躬:“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

老李叹了口气:“算了,知道你有难处,以后别再做糊涂事了。”

处理完玉米的事,李振邦让王满仓先回去,给媳妇买药,答应帮他申请困难补助。李振邦和老李骑着自行车往合作社走,路上,老李说:“李副局长,谢谢你,要是没有你,这玉米找不回来,我都不知道怎么跟王社长交代。”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李振邦笑着说,“以后赶车,尽量别单独停车,尤其是偏僻的地方,注意安全。”老李点点头:“知道了,以后一定注意。”

回到合作社,王社长和社员们都在等着,看到玉米顺利送完,都松了口气。王社长笑着说:“李副局长,辛苦你了,要是没有你,这事儿还不知道怎么解决。”李振邦摇摇头:“没事,解决了就好,粮站那边已经对账完成,钱过几天就能打过来。”

王社长点点头,心里踏实了:“钱到了,我就给社员们发补贴,再买点煤球,冬天大家就能暖和过冬了。”社员们都很高兴,纷纷说谢谢李振邦,张阿婆笑着说:“振邦这孩子,就是靠谱,不管什么事,都能解决。”

林淑娴抱着安安走过来,给李振邦递了碗凉白开:“累坏了吧?快喝点水。”李振邦接过碗,喝了一口,心里暖暖的,安安伸手搂住他的脖子:“爸爸,玉米,卖了?”李振邦点点头,摸了摸安安的头:“卖了,以后给安安买好吃的。”

接下来的几天,李振邦帮王满仓向街道办申请了困难补助,街道办批了三十块钱和十斤粮票,王满仓拿着补助,给媳妇买了药,心里很感激,特意来合作社给李振邦和王社长鞠了躬:“谢谢李副局长,谢谢王社长,你们真是好人,我以后一定好好干活,报答你们。”

王社长笑着说:“不用谢,好好照顾你媳妇和孩子,好好干活就行,以后有难处,随时跟我们说。”

粮站的钱很快就打过来了,一共三百六十块,王社长给社员们都发了二十块钱补贴和五十斤玉米,社员们都很高兴,纷纷说要好好种明年的庄稼,不辜负李振邦和王社长的照顾。张阿婆拿着补贴,给托儿所的孩子们买了些糖果和文具,孩子们都很高兴,围着张阿婆喊:“阿婆,谢谢阿婆。”

林淑娴的扫盲班继续办着,李秀莲学得很认真,已经认识了不少字,能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家书,陈老实下班回来,看到媳妇的进步,心里很高兴,经常陪着媳妇一起学。刘嫂在工厂的临时工做得很顺利,因为认字多,做事认真,被工厂转为正式工,工资涨了不少,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刘根依旧每天帮邻里挑水、搬东西,李振邦帮他联系了工厂的技术培训班,刘根每天下班都去学习,想早点掌握技术,找份稳定的工作,他说:“李副局长,你帮了我这么多,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负你。”

张强在工厂的技术革新小组做得很好,研发出了新的玉米脱粒器,效率提高了不少,工厂给了他奖金,他拿着奖金,给合作社买了些农具,王社长很高兴:“张强,你真是个好孩子,心里想着合作社。”

李振邦依旧每天忙着处理各种民生小事,走访群众,解决困难,但他从不觉得累,看到弄堂里的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邻里之间越来越和睦,他心里就很踏实。有时候晚上下班,他会带着安安,在弄堂里散步,看着家家户户的灯光,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心里满是幸福。

这天傍晚,弄堂里很热闹,社员们都拿着合作社发的补贴和玉米,脸上满是笑容,张阿婆在托儿所门口烙玉米饼,香味飘满了整个弄堂,孩子们围在旁边,等着吃玉米饼。林淑娴带着扫盲班的学员,在弄堂中间的空地上聊天,学员们拿着识字证书,高兴地说着自己的进步。陈老实一家、刘根、张强、王师傅他们都坐在门口,笑着聊天,偶尔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温暖而美好。

李振邦抱着安安,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暗暗发誓:他会永远坚守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让这份平凡的幸福,永远延续下去。

夜色渐深,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弄堂里,温柔而美好。李振邦抱着安安,慢慢往家走,安安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玉米饼。李振邦知道,弄堂里的日子,就像这玉米饼一样,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香甜的滋味,而他,会一直守护着这份滋味,直到永远。

几天后,王满仓特意来合作社,给社员们送了一袋自己种的蔬菜,说:“谢谢大家的照顾,这是俺的一点心意,大家尝尝。”社员们都很高兴,收下了蔬菜,王社长笑着说:“满仓,以后好好过日子,有难处随时说。”王满仓点点头,脸上满是笑容,他知道,只要好好干活,踏实做人,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