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106章 功成履新

沪上警事:1950 第106章 功成履新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六月中旬,马陆乡的麦田已染成一片金黄,麦穗饱满得垂了头,风一吹就滚起金色的浪,麦香顺着田埂飘到几里外的弄堂。李振邦清晨出门时,张阿婆正蹲在门口翻晒新收的小麦,竹席上的麦粒金灿灿的,她用木耙轻轻拨匀,嘴里念叨着:“今年麦子长得好,磨出的面肯定筋道,等磨好了给你家送点,蒸馒头吃。”

“谢谢阿婆,”李振邦停下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帆布包,里面是刚整理好的案卷,“今天局里有个重要会议,说是要部署打击囤积居奇的工作,最近有居民反映,有人偷偷囤粮食,准备高价卖。”

1955年夏,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两年,市场粮食供应稳定,但仍有少数粮商投机取巧,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影响民生。市局要求各分局重点排查,李振邦所在的闸北分局,正好负责几个粮食交易集中的区域。

林淑娴抱着安安走出来,孩子穿着浅蓝的小褂子,手里攥着个麦穗,是陈向阳昨天送的,麦芒已经晒干,扎得小手有点痒,却舍不得丢。“开会别太急,中午我给你送午饭,还是你爱吃的红薯饭、炒青菜。”她把安安放在小板凳上,帮李振邦理了理衣角,“安安昨天会说‘爸爸加油’了,你听。”

安安抬起头,奶声奶气地喊:“爸爸,加油!”

李振邦笑着蹲下来,在孩子脸上亲了一口,接过林淑娴递来的油纸包,里面是两个煮鸡蛋:“路上吃,你们在家注意安全,晚上我早点回。”

路过王师傅的自行车铺,王师傅正忙着给一辆旧自行车换链条,裤脚沾着机油。他儿子王小虎背着书包,正坐在旁边给零件除锈,见李振邦路过,站起来喊:“李叔叔,早!我爸昨天修自行车时,听一个粮商说,最近要涨粮价,让他多囤点米!”

“哦?你还记得那个粮商长什么样吗?”李振邦停下车,心里咯噔一下,这正好和居民反映的线索对上了。

“穿灰布中山装,戴个旧毡帽,说话带点苏北口音,经常来附近的合作社买粮。”王小虎说得认真,他记性好,见过一次就记住了,“我爸说他不像正经买粮的,每次都买几十斤,用麻袋扛走,不像给家里吃的。”

“好,叔叔知道了,谢谢你小虎。”李振邦摸了摸他的头,“你上学路上注意安全,有什么消息再告诉叔叔。”

到局里时,大院里的梧桐树叶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阳光。老吴正站在办公室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里面的热水冒着热气:“振邦,你可来了!局长刚开会回来,说要成立专项小组,打击囤积居奇的粮商,让你当组长,我给你当副手。”

办公室里摆着几张木质办公桌,桌面被磨得发亮,墙上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案卷用棉线捆得整整齐齐,堆在桌角。局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姓赵,穿着藏青色的干部服,见李振邦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振邦,坐。最近居民反映,闸北粮贸市场有粮商囤粮,有人说‘过阵子米价要翻倍’,已经有不少居民恐慌性买粮,再不管,市场就乱了。”

赵局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举报材料,上面写着几个粮商的名字,最上面的是“刘大发”,地址在闸北区河南北路的一个杂货铺。“这个刘大发,之前就因为倒卖粮票被处理过,这次估计是贼心不死,囤了不少大米和面粉。你们要尽快调查,查清他的囤粮点,把粮食查扣,稳定市场价格。”

“是,局长!我们现在就去调查。”李振邦接过材料,和老吴对视一眼,两人立刻起身往外走。

河南北路的杂货铺不大,门脸挂着“大发杂货铺”的招牌,里面摆着米缸、面袋,还有些油盐酱醋,刘大发正站在柜台后,给一个居民称米,脸上堆着笑:“大姐,多买点吧,过阵子米价就涨了,现在买划算。”

李振邦和老吴假装成买米的居民,走到柜台前:“老板,买五十斤大米,要新磨的。”

刘大发打量了他们一眼,见两人穿着便衣,不像公安,笑着说:“新米有,不过五十斤得多等会儿,我去后院拿。”他转身往后院走,脚步有点慌。

李振邦给老吴使了个眼色,老吴留在前院,假装看商品,李振邦悄悄跟在后院门口。后院的门虚掩着,里面堆着十几个大麻袋,鼓鼓囊囊的,凑近了能闻到米香,刘大发正蹲在麻袋旁,往一个小袋里装米,嘴里还念叨:“再囤几天,等价格涨了就卖,这次能赚不少。”

李振邦推开门,亮出证件:“刘大发,你涉嫌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跟我们走一趟!”

刘大发脸色瞬间煞白,站起来想跑,被随后赶来的老吴拦住。“公安同志,俺没囤粮,这些都是俺自己吃的!”他挣扎着,声音发颤。

“你一个杂货铺老板,自己吃需要十几袋米?”李振邦指着麻袋,“这些粮食,我们要依法查扣,你跟我们回局里接受调查。”

把刘大发带回局里后,他拒不承认囤粮,一口咬定是自己和亲戚家吃的。“俺有五个亲戚,每家都要吃粮,这些米是帮他们代买的。”刘大发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

李振邦没有逼他,而是让老吴去调查刘大发的亲戚,自己则去杂货铺和后院清点粮食。经过清点,后院共有大米十五袋(每袋一百斤)、面粉八袋(每袋五十斤),还有不少杂粮,远远超出了正常家庭的消耗量。

下午,老吴回来了,手里拿着调查记录:“振邦,刘大发的五个亲戚,都是普通工人,每家每月的粮票都是按户口领的,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粮,他就是在撒谎!”

李振邦拿着调查记录,再次提审刘大发。“刘大发,这是你亲戚的粮票使用记录,你还有什么好说的?”他把记录放在刘大发面前,“囤积居奇是违法行为,你要是老实交代,我们可以从轻处理,要是顽抗到底,后果自负。”

刘大发看着记录,沉默了半天,终于低下头:“俺错了,俺不该囤粮。这些粮是俺从郊区的一个粮贩子手里买的,他说最近粮食紧俏,让俺囤点,等价格涨了一起卖,俺一时糊涂就信了。”

“那个粮贩子叫什么?住在哪里?还有多少粮食?”李振邦追问。

“他叫张老三,住宝山区的一个废弃仓库里,俺听他说,仓库里还有几百袋粮食,准备分批次卖。”刘大发说。

李振邦立刻组织警力,带着刘大发去宝山区的废弃仓库。仓库在郊区的荒地上,四周长满了野草,门用铁链锁着。民警撬开铁链,推开门,里面果然堆着几十袋粮食,还有几个粮贩子正在分装,见公安来了,吓得四处乱跑,被民警一一抓获。

经过清点,仓库里共有大米三十袋、面粉二十袋、杂粮十五袋,涉案金额达五百多元,是近期闸北分局破获的最大一起囤积居奇案件。粮食被及时查扣后,分局联系了合作社,将粮食按平价卖给居民,居民们都很高兴,纷纷说:“谢谢公安同志,不然我们就得花高价买粮了!”

案件破获后,市局对闸北分局提出了表扬,赵局长在全局大会上特意表扬了李振邦:“李振邦同志,在这次打击囤积居奇的工作中,表现突出,不仅及时破获案件,挽回了居民的损失,还稳定了市场秩序,值得大家学习!”

大会结束后,赵局长把李振邦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杯热水:“振邦,局里最近要调整干部,经过党组讨论,决定提拔你为刑侦股副股长,负责辖区的刑事案件和民生案件,你有没有信心?”

李振邦愣了一下,没想到会突然升职,心里又惊又喜:“谢谢局长信任,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你不用谦虚,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赵局长笑着说,“从你调来分局,处理了多少民生案件?帮合作社解决春旱、虫害,打击假票证、囤积居奇,每一件事都办得漂亮,群众对你的评价很高,这都是你升职的资本。”

虽然得到了局长的肯定,但李振邦心里还是有点忐忑。晚上回家,他把升职的事告诉了林淑娴,林淑娴正在给安安喂辅食,孩子已经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弄得满脸都是米。“真的?太好了!”林淑娴放下碗,激动地抱住他,“我就知道,你这么努力,肯定会有回报的。”

“就是以后工作更忙了,可能没时间多陪你们娘俩了。”李振邦有点愧疚。

“没关系,你放心工作,家里有我呢。”林淑娴笑着说,“安安也会支持你的,对吧,安安?”

安安抬起头,奶声奶气地喊:“爸爸,厉害!”

正说着,张阿婆端着一碗鸡汤过来了,是用合作社分的老母鸡炖的,香味飘满了屋子。“振邦,淑娴,俺听王师傅说,你升职了?”张阿婆把鸡汤放在桌上,“这可真是大好事,俺就知道你是个有出息的,以后当了领导,可别忘了俺们这些邻里。”

“阿婆,您放心,我永远是弄堂里的李振邦,不会忘本的。”李振邦给张阿婆盛了碗鸡汤,“您快尝尝,炖得真香。”

张阿婆喝了口鸡汤,笑着说:“俺家张强听说你升职了,特意从工厂回来,说要跟你学,以后也要做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

果然,没过一会儿,张强就来了,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脸上带着敬佩的笑容:“李科长,不,现在该叫李股长了!恭喜你升职!俺以后要多向你学习,好好工作,为合作社、为大家多做贡献。”

“别叫李股长,还是叫我振邦就行。”李振邦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现在在机械学校学得好,又能帮合作社改进农机,以后肯定比我有出息。”

接下来的几天,局里公示了李振邦的升职通知,贴在大院的公告栏上,同事们都来祝贺,老吴拍着他的肩膀说:“振邦,以后你就是领导了,可得多带带我!”

但也有少数人质疑,比如刑侦股的老郑,资格比李振邦老,这次没升职,心里有点不服:“李振邦刚来几年,凭什么升职?不就是破了几个小案子吗?”

赵局长知道后,特意开了个股室会议,在会上说:“老郑,你说振邦破的是小案子,可这些小案子,哪一件不是关系到老百姓的生计?帮合作社抗旱、防虫害,打击假票证、囤积居奇,哪一件不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振邦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他升职,是实至名归!”

老郑听了,脸红了红,没再说话,会后还主动找李振邦道歉:“振邦,之前是我不对,你别往心里去,以后我一定好好配合你的工作。”

“老郑,你是老同事,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向你学习呢。”李振邦笑着说,他知道,要做好刑侦股的工作,离不开大家的配合,不能因为升职就摆架子。

升职后的第一件事,李振邦就组织刑侦股的民警,开展了一次“民生案件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邻里纠纷、票证倒卖、小型盗窃等案件。他带着民警,每天深入里弄,和居民聊天,了解大家的需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天,李振邦带着老吴去弄堂走访,遇到李婶正坐在门口哭,手里拿着个空布包。“李婶,怎么了?”李振邦走过去。

李婶抹了把眼泪:“俺的布票丢了,是俺攒了半年的,准备给孩子做新衣服,现在丢了,孩子的新衣服也做不成了。”

李振邦问清楚情况,李婶说早上去合作社买布,回来就发现布票丢了,布票编号是0812-0820。他立刻组织民警,在合作社和弄堂里走访,很快就有居民反映,早上看到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在合作社门口捡了个布包。

根据居民的描述,李振邦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女人,是弄堂里的张二嫂,她捡了布票后,一时糊涂,想自己留着用。李振邦耐心地跟她讲道理,张二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布票还给了李婶,还道了歉。

李婶拿到布票,激动得眼泪直流:“谢谢李股长,你真是为民做主的好同志!”

类似的民生小事,李振邦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他从不嫌麻烦,总是耐心地解决。老吴笑着说:“振邦,你这副股长,都快成里弄的‘调解员’了。”

“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只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当‘调解员’也挺好。”李振邦说。

除了工作,李振邦也没忘了邻里。张强在机械学校的学习遇到了困难,物理跟不上,李振邦就让陈向阳的养父(大学物理老师)帮忙辅导,还经常鼓励张强:“遇到困难别放弃,多问、多学,肯定能学好。”

王师傅的手工业合作社接到了一笔大订单,生产小型农机零件,却缺少技术指导,李振邦就联系了机械学校的老师,去合作社指导生产,解决了技术难题。王师傅感激地说:“振邦,谢谢你,要是没有你,俺们的订单肯定完不成。”

林淑娴的扫盲班也越来越红火,学员越来越多,李振邦就帮她向街道办申请,把弄堂里的一间空房改成了扫盲班教室,还从局里找了些旧桌椅,让学员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林淑娴笑着说:“你现在是股长了,还这么关心我的扫盲班。”

“你的扫盲班,也是为老百姓做事,我当然要支持。”李振邦说。

七月初的一天,局里接到报案,说闸北区的一个粮店,被人偷走了五十斤大米和二十斤面粉,是凭粮票供应的平价粮,店里的伙计发现后,急得直哭。李振邦立刻带着老吴和民警赶到粮店。

粮店的伙计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叫小周,他说早上开门时,发现后门被撬开了,仓库里的粮食不见了。“这些粮食是给居民准备的,现在丢了,俺怎么跟老板和居民交代啊?”小周哭着说。

李振邦仔细查看了现场,后门的锁被撬开,地上有几个脚印,是胶鞋印,仓库里的地面上,还有一些散落的米粒。他又问了附近的居民,有居民说,凌晨三点多,看到一个穿黑衣服的男人,背着两个大麻袋,从粮店后门走了,往郊区的方向去了。

根据居民的描述和现场的脚印,李振邦判断,小偷应该是附近的居民,对粮店的情况很熟悉。他组织民警,在附近的里弄走访排查,重点排查有盗窃前科、近期经济困难的居民。

走访到第三天,张强来局里找李振邦,说他在工厂上班时,听到同事说,住在附近弄堂的赵四,最近突然买了很多肉和酒,还给他家孩子做了新衣服,赵四平时游手好闲,没什么正经工作,经济一直很困难,突然变得有钱,很可疑。

李振邦立刻带着民警,去赵四家走访。赵四看到公安来了,脸色有点慌,眼神躲闪。李振邦走进他家,看到墙角堆着两个大麻袋,打开一看,里面正是大米和面粉,和粮店丢失的数量一致。

“赵四,这些粮食是哪里来的?”李振邦问。

赵四低下头,沉默了半天,终于承认:“是俺偷的,俺最近没钱吃饭,就想到了偷粮店的粮食,俺知道错了,俺把粮食还回去,行吗?”

“偷粮食是违法行为,你必须跟我们回局里接受调查。”李振邦说,“不过你要是能主动退赃,我们会考虑从轻处理。”

赵四被带回局里后,主动退了赃,粮食被送回了粮店,小周激动得不行,特意给分局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除害,公正执法”。

这件案子破获后,市局再次对李振邦提出了表扬,赵局长说:“振邦,你刚升职就破获了这么重要的案件,还能坚持关注民生小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干部!”

李振邦没有骄傲,他知道,升职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以后要更加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晚上回家,林淑娴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有红烧肉、炒青菜、鸡蛋羹,还有安安最爱吃的红薯。“今天案子破了,又受了表扬,该庆祝庆祝。”林淑娴笑着说。

安安坐在李振邦怀里,手里拿着个拨浪鼓,摇得“咚咚”响,嘴里喊着:“爸爸,棒!”

李振邦抱着安安,看着身边的家人,心里充满了幸福。他想起自己刚来弄堂时的样子,想起和林淑娴的相识相知,想起和邻里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想起自己处理过的每一件民生小事,这些平凡的瞬间,构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李振邦说,他知道,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仅是对工作的,更是对家人、对邻里、对这座城市的。

接下来的日子,李振邦依旧每天忙碌,处理案件、走访居民、解决民生问题,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弄堂里、合作社里、粮店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张阿婆经常对邻里说:“振邦当了股长,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是个好同志。”

张强也更加努力,在机械学校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还加入了共青团,他说:“我要以李股长为榜样,好好学技术,以后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陈向阳和王小虎、赵小亮也经常来李振邦家,听他讲办案的故事,他们都说,以后要当警察,像李振邦一样,为民做主。

七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李振邦带着林淑娴和安安,去马陆乡合作社看望大家。合作社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打谷场上堆满了金黄的麦粒,社员们正在晾晒、脱粒,脸上满是丰收的笑容。王社长看到李振邦,赶紧迎上来:“李股长,你来了!多亏了你,今年的小麦大丰收,比去年多收了三成,社员们都念着你的好呢!”

老周和老杨也围了过来,手里拿着新磨的面粉:“李股长,这是俺们新磨的面粉,给你家带点,蒸馒头吃,比外面买的香。”

李振邦接过面粉,心里暖暖的:“谢谢大家,这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中午,王社长留李振邦一家在合作社吃饭,吃的是新煮的米饭、炒青菜、红烧肉,还有社员们自己酿的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聊着丰收的喜悦,聊着未来的生活,气氛热烈而温暖。

离开合作社时,社员们一直送到村口,挥着手里的草帽,喊着:“李股长,常来看看我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