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105章 麦青孕穗忙

沪上警事:1950 第105章 麦青孕穗忙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1955年的五月中旬,马陆乡的麦田彻底褪去了嫩黄,长成了一片浓绿。小麦已经进入拔节孕穗期,茎秆粗得能握住,顶端抽出了细细的穗苞,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翠绿的叶片间。风一吹,麦浪翻滚,浓绿中带着点点嫩黄,麦香比之前更浓郁了,站在田埂上深吸一口气,满是清新的谷物气息。

清晨的露水滴在麦叶上,晶莹剔透,顺着叶片往下滑,落在黑土地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麦根。李振邦骑车到合作社时,王社长正带着社员们追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粪勺,往麦垄间撒合作社养猪场积的粪肥,黑乎乎的粪肥散发出淡淡的臭味,却透着丰收的希望。

“李科长,你可来了!”王社长放下粪勺,擦了擦额头的汗,“这孕穗期是小麦长籽粒的关键期,得把肥追足,不然籽粒不饱满。就是有两户社员,因为追肥量的事吵起来了,劝了半天都没成。”

李振邦顺着王社长指的方向看去,老周和老杨正蹲在麦垄边,互相指责,手里的粪勺还沾着粪肥。“你凭啥多撒肥?俺们的地挨在一起,你多撒了,俺的地肥就不够了!”老周气鼓鼓的,脸憋得通红。

“俺的地土质薄,得多撒点肥,不然麦穗长不大!”老杨也不让步,手里的粪勺往地上一戳,“合作社分的肥是按地块算的,俺没多拿,凭啥不能多撒?”

李振邦走过去,拦住两人:“别吵了,都是一个合作社的,孕穗期是大事,不能因为这点事耽误了小麦生长。”他蹲下来,摸了摸两户地里的土壤,老杨家的地确实偏沙质,保肥性差,老周家的地是黑黏土,保肥性好。“这样吧,老杨家的地多撒一成肥,老周家的地少撒一成,合作社再补点草木灰给老周家,既保证老杨家的肥够,也不亏了老周家,你们看行吗?”

老周和老杨对视一眼,都没说话。旁边的社员们也纷纷劝道:“李科长说得公道,就这么办吧,都是为了小麦好。”

老周先点了头:“行,俺听李科长的,草木灰也行,能壮秆。”

老杨也松了口:“俺也没意见,只要小麦能长好,俺少点肥也没关系。”

两人握手言和,拿起粪勺继续追肥,脸上的怒气渐渐消了。王社长笑着说:“还是你有办法,不然这两人得吵到天黑。”

“都是为了丰收,说开了就好了。”李振邦说,接过社员递来的粪勺,也加入了追肥的队伍。粪肥沾在手上,黏糊糊的,带着臭味,可他一点都不嫌弃,每一勺都撒得均匀,落在麦垄间,刚好能被麦根吸收。

张强也来了,他刚从农机维修站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上面画着麦秆的结构图。“李科长,王社长,我发现有些麦秆长得太细,容易倒伏,得做些支架把麦秆扶起来,不然孕穗后穗子变沉,一刮风就倒,籽粒会发霉。”张强指着旁边的一片麦田,里面有几株麦秆已经歪倒在地,穗苞沾了泥土。

李振邦蹲下来,查看歪倒的麦秆,茎秆确实偏细,底部有点发软。“你有什么想法?”他问。

“我想做些简易的竹支架,插在麦垄间,用绳子把麦秆绑起来,既能防倒伏,又不影响通风。”张强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竹支架的设计图,“支架用合作社的竹子做,绳子用社员们纺的麻绳,成本低,还好用。就是需要人手,得把竹子劈成细条,再加工成支架。”

“我来组织人手,”王社长说,“合作社有不少老人,劈竹子、做支架没问题。你画好图纸,教他们怎么做就行。”

“我也能帮忙!”旁边传来清脆的声音,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背着书包跑了过来,红领巾在浓绿的麦田里格外显眼。“我们放学后就来,帮着劈竹子、绑支架!”

李振邦笑着点点头:“好,注意安全,别被竹条扎到手。”

中午,大家在田埂上吃午饭,是张阿婆和李大娘带来的红薯饭、炒青菜,还有腌咸菜。张阿婆提着竹篮,给每个人递上搪瓷缸,里面是晾好的凉白开:“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再干,别累坏了。这孕穗期的小麦金贵,得好好伺候,秋天才能多收粮食。”

李大娘坐在旁边,给孩子们剥鸡蛋,是合作社分的鸡蛋,她特意煮了带来:“向阳、小虎、小亮,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个鸡蛋,有力气帮着干活。”

三个孩子接过鸡蛋,剥开壳,先给张阿婆和李大娘递了一半:“阿婆,您也吃,您也辛苦。”

张阿婆笑着摆摆手:“俺不吃,你们吃,你们是好孩子,帮着合作社干活,得补补。”

饭后,李振邦骑着自行车,去附近的竹林砍竹子。竹林在河边,竹子长得又高又粗,是合作社集体所有的,专门用来做农具和生活用品。他拿起斧头,砍倒几棵粗细适中的竹子,劈成细条,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往合作社赶。

回到合作社时,社员们已经开始做支架了。老人们坐在田埂上,用砍刀把竹条削得光滑,再用篾刀劈成合适的宽度,孩子们则在旁边帮忙递竹条、拿工具,张强拿着图纸,耐心地教大家怎么把竹条弯成支架的形状,怎么固定接口。

“竹条要弯得稍微有点弧度,这样才能把麦秆扶起来,又不压坏茎秆。”张强拿着一根弯好的支架,给大家示范,“接口用麻绳绑紧,不然刮风容易散。”

王师傅也来了,他骑着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一把篾刀和一把剪刀:“俺来帮忙,俺劈竹子有经验,保证做得又快又好。”

王师傅拿起一根竹条,用砍刀几下就削得光滑,再用篾刀劈成细条,动作熟练,很快就劈出了一大堆,看得孩子们直拍手:“王师傅,您太厉害了!”

林淑娴带着扫盲班的学员也来了,她们大多是合作社的妇女,手里拿着麻绳,帮着把做好的支架绑在麦秆上。“淑娴妹子,这支架怎么绑才不压坏麦穗?”王秀兰拿着支架,有点不敢下手。

“你把支架插在麦垄间,离麦秆一拳远,再用麻绳轻轻绑在麦秆中部,别绑太紧,留一点空隙,让麦秆能继续生长。”林淑娴一边示范,一边说,“我今天教大家认了‘孕穗’‘倒伏’‘支架’‘追肥’这些字,等会儿大家绑支架的时候,咱们再复习复习,记牢了以后用得上。”

王秀兰跟着林淑娴学,很快就掌握了技巧,绑得又快又好:“淑娴妹子,你教得真好,俺不仅学会了绑支架,还认了这么多字,以后俺也能给合作社写通知了。”

“你学得认真,肯定能学会。”林淑娴笑着说。

下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太阳把麦叶晒得有点发蔫,社员们却没停下手里的活,依旧忙着绑支架、追肥。张阿婆提着竹篮,在田埂上来回走,给每个人递水、递毛巾,竹篮里的搪瓷缸换了一波又一波,凉白开也添了好几次。

“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别中暑了。”张阿婆喊着,给李振邦递上毛巾,“你看你,汗都流到眼睛里了,快擦擦。”

李振邦接过毛巾,擦了擦脸,毛巾瞬间湿透了。“没事,不热,多干点活,小麦就能长得更好。”他笑着说,接过搪瓷缸,喝了一大口凉白开,清凉的水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舒服多了。

傍晚时分,第一批支架终于绑好了。看着麦田里一排排整齐的竹支架,麦秆被扶得笔直,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社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支架绑得真好,有了它,小麦肯定能好好孕穗!”老周拍着手,看着自家的麦田,眼里满是期待。

“是啊,多亏了张同学,想得真周到。”老杨也说,“以后俺们种地,也能用上这些好办法了。”

张强看着自己设计的支架,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出了个主意。以后我还要设计更多实用的农具,帮大家减轻劳动强度。”

李振邦骑车回城时,天已经快黑了。路过扫盲班时,里面还亮着煤油灯,林淑娴正在给学员们批改作业。作业是让大家写“孕穗期小麦管理步骤”,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个人都写得很认真,步骤也很清晰。“淑娴,辛苦了,早点回家。”李振邦走进去,递过一杯水。

林淑娴接过水,喝了一口,笑着说:“不辛苦,大家都在为小麦孕穗忙活,我也想多做点。今天学员们都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认相关的字,还掌握了孕穗期的管理步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想得真周到,扫盲班办得越来越好了。”李振邦说。

回到弄堂时,张阿婆正在厨房里做饭,锅里的玉米粥咕嘟咕嘟响,香味飘满了屋子。“回来了?支架绑好了吗?”张阿婆迎上来,接过他手里的自行车,“俺给你留了鸡蛋羹,热着呢,赶紧吃。”

李振邦洗了洗手,坐在桌边吃饭。鸡蛋羹很嫩,带着淡淡的葱花味,是张阿婆特意给他做的。“支架都绑好了,小麦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李振邦说,“多亏了张强的设计,还有大家一起帮忙,不然真就麻烦了。”

“那就好,”张阿婆说,“这孕穗期是关键,可不能出岔子。俺明天去合作社,给大家送水、送吃的,让大家有精力干活。”

第二天一早,李振邦刚到局里,就接到了王社长的电话。王社长的声音带着焦急:“李科长,不好了!合作社的化肥不够了,剩下的麦田还没追肥,要是追不上肥,麦穗长不大,今年的收成就会受影响!”

李振邦心里一沉,挂了电话就抓起外套,往国营农资站赶。化肥是孕穗期的关键,要是不够,小麦籽粒肯定不饱满。到农资站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周边合作社的农民,手里拿着化肥票,焦急地等待着。

农资站的张站长见李振邦来,赶紧迎上来:“李科长,你怎么来了?是不是马陆乡的化肥不够了?”

“是啊,张站长,”李振邦说,“孕穗期的小麦急需化肥,你看能不能优先给我们调运一批?剩下的一百多亩麦田,要是追不上肥,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张站长叹了口气,带着李振邦去仓库查看:“不是我不想优先,是最近周边几个合作社都在给小麦追肥,化肥库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这点,最多够你们合作社用三分之一。”

仓库里的化肥堆得不多,都是袋装的碳酸氢铵,袋子上印着“国营上海化肥厂”的字样。李振邦心里着急,要是化肥不够,剩下的麦田怎么办?“张站长,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从其他农资站调运一批?马陆乡的两百多亩小麦,关系到几百户社员的生计,不能出岔子。”

张站长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试试联系市区的农资站,他们那边库存可能多一点,不过需要时间,大概明天上午能到货。”

“太好了,谢谢张站长!”李振邦松了口气,“那先把库存的化肥给我们,我们先用着,等明天新化肥到了再接着追肥。”

张站长点点头,让工作人员给李振邦装化肥:“一共二十袋,够你们用三分之一了,记得告诉社员,按比例撒施,别用多了,不然会烧根。”

“我知道,谢谢提醒。”李振邦接过化肥,联系了合作社的社员,让他们派拖拉机来拉化肥,自己则骑车往合作社赶。

回到合作社时,社员们已经开始用库存的化肥追肥了。张强正在指导大家按比例撒施,告诉大家每亩地撒多少,怎么撒才能均匀。“大家注意,化肥不能撒在麦叶上,要撒在麦垄间,不然会烧叶。”张强喊着,手里拿着个小铲子,给大家示范。

林淑娴带着扫盲班的学员也来了,她们帮着给社员们递化肥袋,还帮着巡查,发现有撒多了的地块,就赶紧用土盖住,避免烧根。“淑娴妹子,你看这块地,化肥撒多了,俺赶紧盖了点土,应该没事吧?”王秀兰指着一块麦田,有点担心。

“没事,盖了土就好,以后撒的时候注意点,按比例来。”林淑娴说,“我今天教大家认了‘化肥’‘撒施’‘烧根’这些字,等会儿我给大家讲讲怎么正确使用化肥,避免出问题。”

中午,张阿婆和李大娘提着竹篮来了,里面装着凉白开、红薯和煮鸡蛋,给大家送水、送吃的:“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吃点东西再干,别累坏了。”

社员们接过红薯和鸡蛋,坐在田埂上吃起来,虽然简单,但大家吃得很香,聊得很开心。“等新化肥到了,把剩下的麦田追完肥,小麦就能好好孕穗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老周说,手里的红薯啃得津津有味。

“是啊,多亏了李科长,不然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杨说。

下午,合作社的拖拉机把库存的化肥拉来了,社员们赶紧接着追肥。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来了,他们放学后就直奔合作社,帮着给社员们递化肥袋,还帮着巡查地块,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带着笑容。“李叔叔,我们也能帮着追肥了!”陈向阳喊道,脸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红领巾都湿透了。

第二天上午,农资站的工作人员把新化肥送来了,一共四十袋,正好够追完剩下的麦田。社员们接过化肥,按比例撒施,每个人都很认真,生怕撒多了烧根,撒少了没效果。

中午时分,所有麦田的追肥工作终于完成了。社员们站在田埂上,看着浓绿的麦田,麦穗渐渐长大,茎秆挺拔,心里充满了期待。“太好了,肥都追完了,小麦肯定能长出饱满的籽粒!”王社长激动地说,“我代表合作社的全体社员,谢谢大家!要是没有你们,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合作社是个集体,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的几天,李振邦每天都去合作社,查看小麦的孕穗情况。追肥和绑支架的效果很明显,小麦的穗苞越来越大,颜色从嫩黄变成了浅绿,茎秆也越来越粗,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社员们忙着给小麦浇孕穗水,保证水分充足,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

张强的农机维修站也很忙,周边几个合作社的农民都来找他修农具,他还根据大家的需求,改进了追肥用的粪勺,让粪勺的撒肥更均匀,减少浪费。王师傅的合作社也接到了很多订单,生产竹支架的配件、追肥用的粪勺,每天都忙到深夜。

林淑娴的扫盲班也调整了课程,增加了小麦孕穗期管理的教学,还邀请了合作社的农技员来上课,给大家讲解小麦穗粒发育的知识。学员们都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认字,还掌握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能,有的学员甚至能帮着农技员指导其他社员管理麦田了。

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还经常去合作社帮忙,给张强打下手,学习农机维修知识,还帮着社员们浇孕穗水、巡查麦田,发现有麦秆倒伏的,就赶紧扶起来绑好。张强也很乐意教他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五月底,小麦的穗苞终于完全展开,进入了扬花期。麦穗上长出了细细的花蕊,风一吹,花粉飘散,落在其他麦穗上,完成授粉。站在田埂上,能看到麦田里弥漫着淡淡的花粉,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甜味。

社员们站在田埂上,看着扬花的小麦,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扬花期的小麦真好看,有了这么好的长势,今年肯定能多收粮食!”老周蹲在田埂上,摸了摸麦穗,眼里满是期待。

“是啊,从播种到现在,经历了春旱、虫害,现在终于扬花了,不容易啊!”老杨也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李科长、张同学、王师傅,还有大家的帮助,俺们的小麦早就完了。”

李振邦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麦田,心里充满了满足。从春旱时的抗旱,到虫害时的防治,再到孕穗期的追肥、防倒伏,每一次危机,大家都能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最终克服了困难。现在小麦扬花良好,离丰收越来越近了,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微风拂过麦田,麦浪翻滚,花粉飘散,带着淡淡的甜味。李振邦知道,只要大家继续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做好扬花期的管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1955年的春天,虽然经历了很多考验,却因为大家的互助和坚守,变得格外有意义,也为即将到来的夏天,孕育了满满的丰收希望。

晚上,安安已经睡着了,林淑娴靠在李振邦怀里,手里拿着扫盲班的学员名单,在上面写着什么。“你在写什么?”李振邦问。

“我在给学员们写评语,”林淑娴说,“这几天大家都很努力,不仅学好了字,还掌握了小麦扬花期的管理知识,我想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表扬一下大家,给每个人发一朵小红花。”

李振邦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握住林淑娴的手,说:“你辛苦了,扫盲班办得越来越好了,不仅教会了大家认字,还教会了大家实用的技能,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林淑娴笑了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以后我想把扫盲班办得更大,让更多的人学会认字,学会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李振邦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敬佩。他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了这一段时间的忙碌:春旱时的抗旱,虫害时的防治,孕穗期的追肥、防倒伏,张强改进农机具的专注,林淑娴教课时的耐心,王师傅生产零件的忙碌,社员们劳动的辛苦,孩子们帮忙的认真,还有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