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背后还有高人指点!那最后承包市场的就是他吗?大领导敏锐地追问道。
是他承包的,不过现在实际管理市场的是他徒弟。”
你收了他们多少租金?
他们很爽快,本来我只收50元年租,他们主动加到100元。
我觉得过意不去,第一年就免了租金。”
大领导听完哈哈大笑:李主任啊李主任,你这是被人耍了!年租100元跟白送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你,就算收他一万块租金,他也会答应的。”
李姐一脸震惊:可他们建市场花了不少钱,现在每天还要往里贴好几百呢。”
这你就不懂了。
做生意前期总要投入,投入越大回报越大。”
陈处长插话道:张老,那我们要不要让他们加租金?
不必计较这点小利。
现在正是起步阶段,要讲规矩。
既然谈好了条件,吃亏也不能反悔......
他们确实钻了我们不懂行的空子,但做法无可厚非。
搞市场经济就得有经济头脑,自己不懂活该吃亏!
不过说也不合适。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功德无量,远不是这点租金能衡量的。”
等下次续约时再涨租金吧,相信他们也会同意的。”
这个没问题!李姐连忙说,他们主动提过,续约时会大幅提高租金。”
哦?他们想得倒挺远。
这次合同签了多少年?
五十年!
你们啊......大领导摇头失笑,不过没关系,这就是改革的代价。
但要记住吸取教训,不能白交学费。”
李主任,给你个任务:把这位先生请来开个座谈会,不,是做报告。
他要是不肯来,就告诉他以后办事一律开绿灯!
李姐诧异道:您亲自邀请,他哪敢不来?更别说提条件了!
不信你试试,他肯定会推辞。
但只要开出我的条件,他准会动心。”
李姐暗自嘀咕:这位领导真神了,连别人怎么想都能猜到。
今天李姐来鼓楼市场,就是专程来请人的。
不一会儿,李姐在中心路遇见了阿华。
李姐早啊!
阿华早。
你师父今天会来吗?
应该不来。
他说以后这摊事都交给我了,除非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有要紧事找他。
你现在就去请他过来。”
这么急?我还没巡视完呢!
快去!这是大领导的意思。
这儿我帮你看着,快去快回。”
好吧!阿华意识到事情重大,立刻骑车赶往师父家。
他知道师父上班晚,这会儿应该还在家。
李姐口中的大领导正是张老。
这位老干部复出后权力更胜从前,从主管重工业晋升为统管全国经济。
近来他四处调研市场经济改革方案,却发现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建议多是生搬硬套国外模式,与国情严重脱节。
前些日子张老亲赴南方考察,虽然沿海地区市场活跃度略高于内陆,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他计划将京城作为改革试验田,这样既能近距离观察效果,又能快速调整政策。
鼓楼市场的出现令他眼前一亮——这个新生事物若能成功,不仅能为全国提供样板,更能为他的经济改革打响头炮。
此刻张老最想见的,就是这个敢为人先的市场创办者。
在他看来,能在此时迈出这一步的人,必定对时局有着超前的洞察力。
虽然不少经济学家也意识到变革将至,但要他们拿出具体方案却像便秘般困难。
李姐刚走,张老就立即部署:明日一见来人必须第一时间带来汇报,所有工作都要为此让路。
他还特意通知市电视台全程跟拍,要在晚间新闻播出。
即便观点激进也要公开讨论,唯有这样才能激活沉闷的社会氛围。
清晨,何雨柱见阿华火急火燎赶来,料定有要事。
得知李姐急召,他二话不说就跟了过去。
如今后厨已全权交给徒弟马华打理,他这个挂名副厂长又没具体分管业务,倒是乐得清闲。
其实他早想找杨厂长辞职,偏巧对方正带队处理出口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未能碰面。
李姐早已盘算好要验证大领导的预判——她不信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何雨柱会不动心。
当何雨柱匆匆赶到时,她故作平静地说:柱子,陈处长请你今天去做报告,有空吗?
就这事?何雨柱松了口气,我还当什么大事呢。”
陈处长非常重视。”
李姐强调,机会难得,你没问题吧?
李姐,我还得上班呢!再说我哪会做什么报告啊!
这反应竟与大领导的预测分毫不差,李姐一时语塞。
她压低声音道:要知道,这次若去了,往后你办事都能开绿灯。”
陈处长有这么大能量?何雨柱将信将疑。
是比他级别高得多的大人物。”
这话倒让何雨柱信了几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