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79章 路修到哪,人心就得跟到哪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质,压得人喘不过气。

冷气机低沉的嗡鸣在寂静中格外刺耳,像一根细线绷紧在耳膜上。

陈志远带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砸在每个人的心头,连呼吸都变得滞重。

昆明城中村,一个被现代化都市遗忘的角落,苗族务工家庭的困境,如同一个密不透风的黑箱,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善意。

李默的指尖在虚空中轻轻划过,一道湛蓝色的光幕在他面前展开——【社区微基建快速部署包】。

光幕微光浮动,映在他瞳孔深处,像一片冰冷的湖面。

一行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从社区食堂到日间照料,再到智能安防,几乎囊括了所有城市社区服务的模板。

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成果,曾攻克了无数难题。

但这一次,李默的目光只在光幕上停留了不到三秒,便果断地挥手将其关闭。

光幕如潮水般退去,指尖残留着虚拟界面消散时的轻微静电感,像一道微弱的叹息。

他深邃的眼眸中没有丝毫犹豫。

“不行。”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上,“陈哥说的没错,同样的模式搬过去,面对的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彻底的排异反应。我们自以为是的‘帮助’,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入侵。”

他转向身边的通讯官,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命令:“立刻从我们的协理员库里,筛选出所有懂苗语、最好本身就是苗族出身的成员。第一批,五个人,立刻派往昆明。”

他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告诉他们,抵达之后,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宣传,不用组织,更不许提什么共生站。唯一要做的,就是脱掉制服,换上便装,去村里的榕树下,去老人的火塘边,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说话。记住,只聊天。”

这个命令,与他们过去雷厉风行、数据驱动的风格截然相反,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正是这种反常,让团队嗅到了一丝破局的关键。

一周后,第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情报由周敏传回。

她发现,这个社区有着一套古老而坚韧的内生秩序。

老人们不相信现代医学,却笃信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歌,那些古歌里藏着育儿的智慧、草药的知识、先祖的嘱托。

孩子们虽然在辍学的边缘,但每逢节庆,他们会穿上最华丽的苗绣,跳起最热烈的芦笙舞——那舞步里,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全部骄傲与认同。

“李总,我明白了。”周敏在视频通讯里,眼神亮得惊人,“我们不能用‘教’,而要用‘学’。我们不是去填补空白,而是去唤醒沉睡的宝藏。”

她迅速重组了原本计划中的“祖孙共读会”。

新的活动海报上,没有一个汉字,全是手绘的苗族图腾,颜料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活动内容也彻底颠覆:不再是协理员领读,而是邀请社区里最年长的几位老人,坐在c位,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唱那首苍凉雄浑的《迁徙歌》。

歌声低沉悠远,像从山涧深处涌出的溪流,在屋梁间回荡。

孩子们则在另一边,将自己从父辈口中听来的、关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故事,编成了一支全新的舞蹈,取名《打工爸爸》。

舞步稚拙却真挚,脚掌拍打地面的节奏里,有思念的重量。

协理员们的工作,就是用双语,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歌词的含义,一帧一帧地拍下舞蹈的分解动作,将这些碎片化的文化瑰宝,整理成册。

一场小型的内部展演后,连一直对他们保持警惕的社区主任都红了眼眶。

他紧紧握住周敏的手,掌心粗糙而温热,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感慨道:“我以为你们又是来改造我们的……没想到,你们是来听我们讲故事的。”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省城,林诗雨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

云南省医保部门的会议室里,冷气开得极足,玻璃窗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她提出的“将协理员陪同就医纳入少数民族健康服务包”的方案,被认为是“不合规矩”、“增加财政负担”。

面对一众专家的质疑,林诗雨不慌不忙,提出了她精心准备的“三同原则”。

“各位领导,我们的协理员陪同,不是简单的翻译或向导。”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像山泉击石,“我们遵循‘三同原则’——同语言、同习俗、同路径。协理员用苗语与老人无障碍沟通,这是‘同语言’;他们了解老人的生活禁忌和信仰,能在就医过程中给予最大的尊重,这是‘同习俗’;最关键的,他们会模拟老人从村里到医院的完整路径,提前扫清所有障碍,从挂号到缴费,再到取药,全程陪同,这是‘同路径’。”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我们承诺,所有协理员都将通过我们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的培训认证体系,持证上岗。”

看到对方依旧犹豫,林诗雨没有继续辩论,而是将一份薄薄的报告推到了主位领导面前。

“这是我们上个月在项目试点期间,自费帮助村里二十三位白内障老人完成复明手术的报告。”她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手术的复明率是百分之百。报告的最后一页,是其中一位阿婆的照片——那是她做完手术后,第一次真正看清了她五岁孙子的脸。”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剩下翻动纸页的沙沙声,像秋叶落地。

那张照片上,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泪水与笑容交织,眼神里是失而复得的全世界。

而在村寨的深处,更细微的改变正在发生。

年轻的协理员小周在走访中敏锐地察觉到,村里的妇女们常常面带愁容,对一些妇科疾病羞于启齿,宁愿默默忍受病痛,也不愿去医院面对男医生。

硬性的科普宣讲只会引起反感。

小周想到了苗寨的传统——火塘。

火塘是家的中心,是夜晚家人围坐、分享心事的地方。

她联合了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苗族退休女教师,创办了一个独特的“火塘健康夜话”。

每当夜幕降临,女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便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老教师家的火塘边。

这里没有刺眼的灯光,没有冰冷的器械,只有跳跃的火光映着一张张朴实的脸,柴火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松脂与草药混合的暖香。

她们不说“病”,不说“癌”,而是用“花朵枯萎了该如何浇灌”、“土地板结了需要松土”这样充满智慧的隐喻,来讲述女性健康知识。

一个雨夜,夜话结束后,一位平日里最沉默的大姐悄悄留了下来,她攥着衣角,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却无比清晰:“老师,听了你们说的‘给花浇水’……我明天……想去检查一下。”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李默团队离开村寨的前夜。

他独自一人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晚风带来了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湿润的草叶拂过裤脚,留下细微的凉意。

路过村口的小广场时,他停住了脚步。

一群孩子正围在地上,借着灯光,用五颜六色的蜡笔涂抹着什么。

李默走近一看,瞬间被画面攫住了心神。

那是一幅幅天马行空的画,画的主题,是他们心中“未来的共生站”。

有的孩子把教室画成了苗寨传统的吊脚楼形状,屋檐下挂着虚拟的芦笙;有的孩子把理疗中心的椅子画上了繁复的苗绣花纹;还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画出了一张积分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汉字和扭扭捏捏的苗语双语注释。

他们不是在被动接受,而是在主动创造!

他们把自己的文化烙印,深深地刻进了这个外来的概念里,让它长出了属于这片土地的血肉。

李默感到一阵电流从脊椎窜上大脑,他立刻接通了林诗雨的通讯:“诗雨,马上调整我们的【跨龄需求匹配引擎】,立刻加入‘文化偏好标签’功能模块!把苗绣、吊脚楼、芦笙、古歌……所有这些元素,都做成数据标签,赋予最高权重!”

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他眼前的系统界面金光微闪,一连串崭新的提示信息如瀑布般流淌而下:

【主线任务4 - 4:文化融合下的社区共建,进度已更新……79%!】

【恭喜!

因触发超预期社区自生长模式,获得特殊奖励:在地化服务智能适配系统(初级)!】

【系统功能:可根据录入的‘文化偏好标签’,自动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生成定制化服务方案。】

一行金色的巨大字体,最终定格在李默的视网膜上:

【提示:你正在让一张冰冷的服务网络,学会说出世界上一万种温暖的方言。】

李默深深吸了一口气,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豪情。

而他身后不远处,周敏也看到了孩子们的画,她仰头望着漫天繁星,嘴角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

“这条路,终于不再是我们单向铺设的了——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它接了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