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55章 根还没扎,枝先探了

那一瞬间的皱眉,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李默平静无波的心湖,激起的涟漪虽微,却在湖底震出一道无声裂痕,打破了某种恒定的平衡。

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桌面金属边缘,冰凉的触感顺着神经爬上脊背——这是他第一次清晰感知到,在这座用数据和规则构筑的钢铁城市里,有些东西,是无法用工分量化的。

默城学堂的公告栏前,人头攒动。

晨光斜照,公告栏玻璃反射出人群晃动的影子,像一池被搅乱的碎金。

周敏刚贴上的《流动儿童心理发展追踪报告》在风中微微颤动,纸页边缘泛着打印机余温的微热。

那不是一份冰冷的官方文件,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家庭隐藏在汗水与奔波之下的酸楚与希望。

报告的数据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现实的肌理:在默城学堂连续就读一年以上的学生,辍学率断崖式下降百分之七十六,社交焦虑指数更是锐减百分之六十三!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孩子被拉回正轨的命运。

有人低声念出声,声音带着颤抖;有人默默掏出手机拍照,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时留下汗渍的印痕。

县教研室的王主任应周敏之邀,站在人群后方。

镜片后的目光带着惯有的审视与怀疑,像探照灯般扫过每一张专注的脸。

他主管全县的教学质量,对这种“野路子”的教育模式,本能地抱着不信任。

可当他走近教室,门缝里飘出蜡笔融化的甜香,混着孩子们低语的童音,像春水漫过冻土,悄然软化了他紧绷的肩线。

教室里,没有课本,只有画笔和纸。

阳光透过高窗洒落,将孩子们的影子拉长在地板上,像一排排正在生长的小树。

王主任走到一个瘦小的男孩身后,男孩正低头涂画,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细雨轻敲屋檐。

画上,一个模糊的人影在瓢泼大雨中弯腰搬着红色的砖块,雨丝用蓝色水彩晕染,湿透的衣衫紧贴脊背,脚后跟裂开的口子像干涸的土地,渗出血丝般的赭石色。

画的旁边,用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写着:“爸爸从不说累,可我看见,他的脚后跟裂开了,像干裂的土地。”

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

窗外的风声、远处工地的锤击声、走廊的脚步声,全都退成一片模糊的背景白噪。

王主任的呼吸猛地一滞,胸口像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

他缓缓摘下那副厚重的眼镜,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镜片上还残留着他呼出的热气。

他盯着那幅画,看了很久,很久,久到身旁的老师都以为他要提出严厉的批评。

然而,他只是用手背,悄悄擦拭了一下湿润的眼角,一言未发。

这件事,如同一阵风,迅速传到了李默的耳中。

他当即做出决断,将周敏、林诗雨和陈志远召集到一起。

“我支持成立一个专项基金会,就叫‘共造育才教育基金会’。”李默的声音沉稳而果决,话音落下时,会议室空调低鸣仿佛也应和着节奏,“资金来源三部分:恒瑞集团的首期注资,默城所有商业体百分之五的年度收益,以及居民的自愿捐赠。”

林诗雨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纸面划出细密的沙沙声。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如刃:“李城主,我建议在基金会章程里加入一条防火墙条款:基金会的理事会成员中,流动家庭的家长代表,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她看向陈志远,语气变得格外郑重,“老陈,这不叫慈善,这是教育权的再分配。我们不能一边让他们出钱出力建设城市,一边又让他们在孩子的未来面前失语。”

陈志远看着林诗雨眼中不容置疑的光,这个平日里嘻嘻哈哈的男人,此刻却无比严肃。

他拿起笔,在草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沉声道:“我签。但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谁都不能让它变成一个新的衙门,一个盖章比办事还难的地方。”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像一颗种子落进土壤。

一周后,周敏带着那份令人震撼的报告和基金会的初步构想,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车。

车窗外,田野与城市交替掠过,玻璃映出她疲惫却坚定的脸。

她握着U盘的手心微汗,掌纹与金属棱角摩擦出细微的触感。

她闭上眼,脑海中回放着那些孩子的画、那些低语、那些裂开的脚后跟——她知道,这一去,不是求援,而是宣战。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一位头发花白、在国内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虽然温和,问题却异常尖锐:“周老师,我看过你们的材料。很有热情,也很有想法。但是,你们的课程体系,比如用数学课帮家长算工钱,用语文课写家书,这些……并没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作为依据。教育,是严谨的科学,不能凭空创造。”

面对权威的质疑,周敏没有选择辩解。

她平静地站起身,将U盘插入电脑。

屏幕亮起,默城学堂的日常被一帧帧播放出来:一个女孩用新学的函数知识,为自家小吃摊设计出了最优的备货方案,减少了百分之二十的浪费;一群孩子在地理课上,学习如何看懂地图和天气预报,以便提醒在外跑运输的父亲注意安全;美术课上,他们不再是临摹石膏像,而是在巨大的画布上,共同设计着一座名为“理想家园”的城市模型,模型里有图书馆,有足球场,还有一栋栋能让爸爸妈妈不用再住宿舍的房子。

视频播放完毕,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空调的滴水声清晰可辨,落在地毯上,像心跳。

周敏的声音清晰地响起,不卑不亢,却带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教授,在很多地方,教育的大纲是知识。但在默城,我们的大纲,是生存。”

良久的沉默之后,老教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着周敏,眼神里不再是审视,而是深深的赞许与动容。

他当场拍板:“我们学校,每年向默城输送二十名优秀的实习生。不是支援,是去学习,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当周敏在南京取得突破时,默城内部的一条战线也悄然拉开。

小周医生,那个总是风风火火的医疗站负责人,在一次儿童常规体检中,敏锐地发现了三例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的病例。

她职业直觉让她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偶然。

顺着孩子们的生活轨迹一路追查,源头最终指向了樟木头片区几家没有任何资质的电池回收作坊。

“铅中毒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小周冲进周敏的办公室,眼睛通红,白大褂袖口还沾着消毒液的气味。

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发起了“健康教室”行动。

她们不再等待官方迟缓的反应,而是直接赋能于孩子。

周敏组织老师,将环境污染知识编入课程,小周则亲自上阵,教孩子们如何识别家庭和社区周围的污染源。

课堂上,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毒气怪兽”和“污水龙”,笑声中藏着警觉。

一周之内,一张由上百名孩子共同绘制的“社区危险地图”就完成了,上面用红色的叉号,密密麻麻地标记出了那些散发着异味、流淌着污水的小作坊。

地图被提交到镇政府,起初,接待的干部只是打着官腔,敷衍了事。

直到三天后,一辆挂着省城牌照的白色检测车,在数名省卫健委专家的带领下,直接开到了镇政府门口。

专家们拿着一份加急检测报告,脸色铁青:“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初步检测显示,你们这个片区的儿童血铅超标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四点二倍!”

当晚,雷霆行动展开,三家污染作坊被连夜查封。

机器的轰鸣戛然而止,空气中残留的酸腐味仿佛也在退潮。

深夜,小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医疗站,发现门上挂着一个布袋。

里面没有贵重的礼物,只有一个苹果和一张用孩子的作业本纸写的信,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都充满了真诚:“周医生,谢谢你,我妈妈说,你是保护我们的大英雄。”她指尖抚过那歪斜的字迹,眼眶发热,喉头哽咽。

那一刻,她第一次在病人之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全部重量——那重量,来自信任,来自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回响。

几乎是同一时间,李默的脑海中,那久违的金色光芒毫无征兆地轰然炸裂!

【主线任务3-8:希望的基石,进度:45%……已更新!】

【阶段性奖励发放:教育基建专项技能包(高级课程设计\/跨区域师资调度\/顶层政策对接)已解锁!】

【系统提示:你所重建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被折叠的社会阶层中,下一代人挣脱宿命的命运轨道!】

李默缓缓睁开眼,眼底闪过一丝明悟。

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学堂,那些曾经看不见的“价值”,如今正以一种磅礴的方式,汇入默城发展的洪流。

深夜,周敏还在灯下就着一杯凉茶,整理着从南京带回来的教案和合作协议。

茶水早已冷透,杯壁凝着细小的水珠。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李默走了进来,将一份还带着打印余温的文件放在她桌上。

那是一份标题触目惊心的文件——《关于支持“城乡融合教育试点”项目纳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指引的政策建议(草案)》。

周敏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这……这是谁写的?”

李默的嘴角勾起一抹罕见的,不含任何计算的笑容:“你明天去县里开会,可能会用得上。”

窗外,夜色深沉。

一排崭新的蓝白色校车,正安静地、一辆接一辆地缓缓驶入默城。

在清冷的月光下,车身上那行醒目的印刷体大字,仿佛在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工分改变命运,知识照亮回家的路。”

就在周敏以为这已经是最大的惊喜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封来自南京的邮件,发件人正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邮件内容很短,却让她的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周敏老师,你的理念,不应只在默城回响。两周后,南师大礼堂,我为你争取到了一个面向全国教育界同仁的专场报告机会。但请记住,那将不再是充满善意的交流,而是风暴的中心。你,准备好向整个旧有的体系,宣战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