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219章 墙没倒,是根从底下穿过去了

李默一把抓起那只老旧的防摔手机,屏幕上跳动着一个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为“省应急指挥中心”。

他深吸一口混着泥土和雨腥气的空气,冰凉的湿意顺着鼻腔渗入肺腑,耳畔是暴雨砸在铁皮棚顶的噼啪声,像无数细小的鼓点催促着命运的倒计时。

指尖划开接听键的瞬间,一个冷静却不容置疑的声音穿透了电流的嘈杂:“李默同志,我是省应急办三号指令员。受17号台风‘海神’影响,我省东南沿海七县电力系统接近全面瘫痪。48小时内,必须恢复至少百分之七十的骨干线路供电。你们野狼工程队,作为此次民间力量紧急征调的第一梯队,立刻出发!”

话音未落,李默的瞳孔骤然收缩。

七个县,四十八小时,这在平时都需要至少三个正规电力公司的精英团队协同作战半个月!

“我们需要具体的节点图和人员调度方案!”李默吼道,雨水顺着他的额头流进眼睛,又咸又涩,刺得他不得不眯起眼,手指用力抹过眉骨,留下一道泥痕。

“没有方案!”对方的回答像一把冰冷的锤子,敲碎了最后一丝侥幸,“通讯全断,卫星电话信号时有时无。我们首次启用‘民间互助网络’作为备用方案,你们是先行者。”

李默冷笑。

民间?

还要指定联络人?

这不过是把老套的命令包装成新词罢了。

“省里只有一个要求:为了便于指挥,你们必须上报一名‘指定联络人’,作为唯一的通讯窗口。”

——原来你们的“网络”,还是想要一根线牵着走。

“联络人?”李默嗤笑一声,环顾四周。

队员们一个个像泥猴,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决绝。

有人靠在发电机旁喘息,指尖还在微微发抖;有人低头检查工具包,动作机械却一丝不苟。

风从破洞的帐篷缝隙灌进来,带着潮湿的腐叶味和远处倒塌电线杆烧焦的焦糊气息。

在这场与天争命的战斗里,设立一个单点联系人,就等于把所有人的性命和任务的成败,都系在一根随时可能被狂风吹断的线上。

“我拒绝。”李默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们不需要联络人。”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十秒,似乎在极力压制着怒火:“李默!这不是你讨价还价的时候!这是命令!”

“我的弟兄们不是棋子,他们的命比你的命令重要。”李默直接挂断了电话,转身对着身后一台嗡嗡作响的备用发电机。

金属外壳冰冷刺骨,雨水顺着他的袖口滑进手腕,激起一阵战栗般的触感。

他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只是从工具包里摸出一把刻刀,刀锋在昏黄的应急灯下泛着冷光。

他咬紧牙关,一笔一划地刻下了一行字。

“若你修好,请在塔基第三块石下留一把扳手——下个人会需要。”

刻痕深而稳,每一道都像是在对抗整个世界的混乱。

风声呼啸中,那金属上的字迹仿佛有了温度,开始呼吸。

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第一个背起沉重的工具包,肩带勒进湿透的衣衫,压得锁骨生疼。

他冲入了如墨的夜色和狂风暴雨之中,脚下泥浆四溅,每一步都像从大地深处拔出沉睡的根。

这道没有通过任何通讯设备发出的指令,却像一道无形的电波,随着第一批出发的电工,迅速在各个维修小队间口耳相传。

四十八小时,像一场无声的战争。

在七个县的崇山峻岭、泥泞乡道间,一场奇特的“工具接力”无声无息地展开了。

第一个修好A点线路的电工,会在塔基下留下自己多余的一把活动扳手和一张被防水油布包好的纸条:“b点变压器可能泡水,带上绝缘毯。”第二个队伍赶到,取走扳手,留下了一卷崭新的绝缘胶带和提示:“c点山路塌方,走西边小路绕过去。”

没有电话,没有微信,没有名单。

一把扳手,一卷胶带,一句简短的留言,构成了一张比任何现代通讯网络都更坚韧、更高效的网。

当省里派出的督查组带着满腹疑虑和问责的准备,赶到灾区时,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预定的联络人电话永远打不通,指挥中心完全不知道前方战况。

可各个县的电力恢复进度条,却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疯狂上涨。

他们随机找到一个维修点,只见几个汉子刚完成作业,默默地在电线杆下放了一壶热水和一个干净的馒头。

带队的干部拦住他们,厉声问道:“你们的联络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不按规定上报情况?”

一个满脸是泥的电工瞥了他一眼,指了指那壶热水,言简意赅:“下一个来的兄弟,又冷又饿。”

干部愣住了,他看着一个个恢复供电的乡镇亮起点点灯火,再看看自己手上那份写满规章制度却毫无用处的《应急预案》,最终只能发出一声苦笑:“他们不用我们的方式,却……比我们快。”

而在七县交界处最艰难的一片沼泽地里,李默刚刚接通了最后一个断点。

他看着远处次第亮起的万家灯火,在没过膝盖的泥地里,用一根树枝画出了一张歪歪扭扭却连接七县的路线图,喃喃自语:“制度修的是路,我们修的是路感。”

那树枝划过泥面的沙沙声,混着远处隐约的蛙鸣,仿佛大地在低语。

数日后,省城信访办主任老张正小心翼翼地将最后一张“错版传单”抚平,收进一个厚厚的档案夹里。

这些被苏晓芸团队无意中印错的传单,居民们的“牢骚”和“怪话”印在了政策解读的背面,却成了他眼中的至宝。

他亲自将其编成一本《群众话术对照手册》,专门用于培训那些初出茅庐、一开口就是“政策规定”的年轻干部。

苏晓芸很快便听说了这件事。

她没有去澄清,更没有去阻止。

她只是把自己那本一直私下流传的《被删掉的回答》,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升级。

她设计了一种“三重印本”:最外面一层,是光鲜亮丽的官方政策解读;撕开夹层,里面是居民们那些未经修饰、甚至带着粗口的真实心声;而翻到封底,则是一片彻底的空白。

印刷厂的老板看着样品,手指摩挲着那可撕的夹层,犹豫良久:“这活儿要是被查出来,我这店就完了。”

苏晓芸默默递上一张存折,“我知道。出了事,我担着。”

她拜托了几个相熟的环卫工大姐,将这些崭新的“三重印本”当作免费读物,悄悄混进了市里各大机关的茶水间和休息室。

一个月后,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有年轻干部在茶水间里低声议论,说自己偷偷在夹层上做了批注,越读那些“反话”,越觉得脸红。

很快,那些本子上开始出现手写的字迹:“原来他们不是不配合,是我们听反了。”“这个诉求的根子,是我们一刀切的文件。”

这些批注像病毒一样扩散。

市里一位领导无意中看到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随即下令在内部低调推广,但要求隐去来源和名字。

苏晓芸从朋友口中听到转述时,只是平静地沏了一杯茶,茶香袅袅升起,映着她眼底的微光:“当官的开始怀疑自己,变革就生根了。”

变革的根须,同样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蔓延。

又过了几天,林诗雨投资的“沉默贸易圈”终于引起了边境派出所的注意。

没有金钱交易,只靠以物易物,这种行为在警察看来,极有可能是某种新型的非法交易暗号。

面对质询,林诗雨没有做任何复杂的辩解。

她只是通过联络人,给所有参与者发去一条简单的建议:下一次交换物品时,请附上一张卡片,写上关于这件物品的“一句话故事”。

于是,当警方再次突击查抄时,他们缴获的不再是沉默的货物,而是一堆堆会说话的记忆。

一个即将被交换的旧马鞍上,卡片写着:“这马鞍是我爸最后骑过的那匹马的,他总说,摸着它就像还在草原上。”一篮子自家种的土豆旁边,字条上是:“这是我家第一次丰收,孩子他娘高兴得哭了。”

负责审阅的年轻警员,看着看着,眼眶就红了。

这些所谓的“交易品”,没有一件指向经济利益,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厚重情感。

派出所长亲自带队,将查获的物品一一送还。

他走进村子,村民们不再躲闪,而是主动带他去看村口那面由无数卡片组成的“留言墙”。

所长在墙前站了许久,回去后,在案件报告上亲笔批注:“非经济行为,建议纳入‘边民情感联络’新型试点项目,予以观察支持。”

当晚,林诗雨在自己的财务笔记上,写下了新的一行字:“当价值无法被审计,审计就会选择绕开你。”

而在另一座小城,也有孩子正用笔写下不会留存的痕迹……

一位下乡采风的艺术院校老教授,偶然看到了孩子们在画纸上作画,画完用水一冲,绚烂的色彩便化为乌有,融入纸浆。

教授惊为天人,激动地称之为“对消费主义最彻底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反商品化美学”,当场就要为孩子们申报一个重量级的当代艺术展。

所有人都为之兴奋,唯独周敏婉拒了。

她没有多解释,只是带着孩子们,将那些溶解了画作的纸浆重新收集起来,用最古老的方法,压制成一本本崭新的、略显粗糙的本子。

在每一本的封面上,她都让孩子们亲手写上同一句话:“我们写过,然后忘了。”

当教授再次看到这些“重生”的本子时,他拿着本子的手微微颤抖,指尖触到那粗糙的纸面,仿佛摸到了时间的褶皱,久久无言。

最终,他默默地撤回了展览申报,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但在他当晚的教学笔记里,多了一句话:“真正的表达,不是为了被看见。”

周敏听孙子复述教授的反应时,正望着院子里被秋风扫落的枯叶,沙沙声铺满小径,她只是轻声地对孙子说:“孩子,有些成长,是学会放下手里的笔。”

后来人们才知道,就在电力恢复的第三天,陈志远也遇到了“官方”的关注。

县里不知从哪听说了“听者之墓”的传说,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乡土文化符号,准备将其纳入“乡土文化保护项目”,要立牌、修路、设置管理员,打造成一个旅游点。

陈志远没有像村民们预想的那样激烈反对。

他只是沉默地回到祖坟旁,在那个老陶罐不远处,又新挖了一个坑,埋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陶罐。

罐子里没有秘密,只有一张他亲手书写的长长名单,上面全是这些年来曾向他倾诉、却已经不在人世的村民的名字。

他什么也没说,但消息不胫而走。

三天后,名单上那些人的家属,不约而同地、自发地来到这座新坟前。

他们不哭不闹,只是默默地为坟头添上一抔新土,烧上一沓纸钱。

没有人组织,却比任何仪式都更加庄重肃穆。

项目组的勘测队抵达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坟前纸灰纷飞,人影绰绰,一片寂静中,只有添土的沙沙声,像大地在低语。

带队的干部看得目瞪口呆,他拉住一旁的老张,困惑地问:“这……这也算文物保护吗?”

老张磕了磕烟斗,吐出一口浓烟,看着那座不断“长高”的新坟,沉声回答:“算——人心的。”

当晚,陈志远借着月光,在那只新陶罐的封泥上,缓缓刻下了几个字:“传得远的,不是话,是懂。”

台风过境后的第七天,天空澄碧如洗,晨光穿过林梢,洒在营地的帐篷上,泛起一层薄金。

野狼工程队的临时营地里,队员们横七竖八地躺着,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宁静。

有人打着鼾,有人轻声哼着歌,空气里飘着泡面的香气和湿衣服晒出的草腥味。

李默靠在一棵大树下,正用一块软布擦拭着那把从最后一个维修点“继承”来的旧扳手。

金属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映出他疲惫却平静的脸。

雨停了,云开处,一轮清月悬于林梢。

他以为这场战斗终于结束了。

直到手机震动起来。

这一次,没有了那战斗号角般的尖锐铃声,只是一声最普通不过的短信提示音。

他划开屏幕,发信人是省应急指挥中心的一位高层领导,内容也出奇的简短。

不是新的任务,不是嘉奖令,甚至没有客套的问候。

短信只有一句话:“李默,带上你的核心队员,明早九点,到总队后勤处的旧仓库开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