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41章 地基刚挖,港商先递了张名片

车门无声地滑开,一只擦得锃亮的鳄鱼皮鞋踏上了默城新址尚未平整的泥土,鞋尖轻点,溅起细小的尘土,在晨光中如金粉般飞舞。

那泥土松软而微潮,踩上去带着轻微的“咯吱”声,像是大地在低语。

来人约莫四十出头,一身剪裁得体的定制西装,肩线笔直如刀锋,衣料在初升的阳光下泛着细腻的亚麻光泽。

手腕上的百达翡丽随着他抬手的动作一闪,冷光割开工地的尘雾,像是一颗不属于此地的星辰。

他身后跟着两名同样西装革履的助理,皮鞋踏地声清脆整齐,与远处吊车的轰鸣、铁锹刮地的刺耳摩擦、工人们粗犷的号子声格格不入,仿佛一支误入战场的仪仗队。

“请问,李默先生在哪?”他操着一口略带港味的普通话,语气客气,眼神却像探照灯般扫过工地,带着一种审视货品般的挑剔,连飘在空中的尘埃都似乎被他目光称量过重量。

正在指挥吊车的李默闻声回头,目光在那人身上短暂停留——那身西装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是刚从玻璃柜里取出来。

他平静地走了过去,脚下的工装靴沾着泥,每一步都留下一个深印,踏实而沉重。

“我就是。”

男人立刻露出了职业化的笑容,双手递上一张烫金名片,指尖微凉,纸面光滑得几乎反光。

李默接过名片,指尖在那几个凸起的字上轻轻划过,触感如微型浮雕,带着金属的冷硬与虚荣的精致。

“恒瑞资本,”他轻声念道,声音混着远处电焊的“滋啦”声,“如雷贯耳。”

陈志远笑容更盛,他以为这是恭维,便直入主题:“我们研究了默城模式,非常欣赏李先生的魄力和远见。恒瑞愿意为这份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他顿了顿,抛出了自己的筹码,“我们计划注资五百万,与您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总部迁往深圳,利用我们的资源和渠道,在三年内,将默城模式复制到全国一百个城市!”

这话一出,连周围竖着耳朵偷听的工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那声音像是从铁皮桶里回荡出来,带着粗粝的震惊。

五百万!

百城计划!

这无疑是一张能让任何创业者都无法拒绝的巨大画饼,香甜得几乎能闻到金钱的焦糖味。

李默却笑了,他将名片小心翼翼地收进口袋,动作郑重,仿佛在收藏一件珍贵的纪念品。

布料摩擦的轻响中,那张纸被缓缓抚平。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陈志远:“陈总,您的慷慨令人钦佩。但我恐怕,我们想走的路不太一样。”

陈志远的笑容僵在脸上,像一层突然凝固的蜡。

“您要的是一个可以快速复制、迅速盈利的项目。”李默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混着风声与远处打桩机的节奏,“而我要的,是让每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能有尊严地活下去。咱们的目标,从根上就不同。”

他侧身,指向不远处正在砌墙的工人们。

阳光斜照在他们汗湿的脊背上,汗水顺着脖颈滑落,在粗布衣领上晕开深色的圆。

他们的手上布满老茧,指缝里嵌着灰泥,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像暗夜里微弱却执拗的火苗。

当晚,林诗雨的调查报告就放在了李默的桌上。

纸张微凉,边角略卷,墨迹在台灯下泛着冷光。

恒瑞资本,一家在珠三角声名狼藉的投资公司,专攻“快拆快建”模式。

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旧工业区,用最短的时间建起廉价的住宅楼或商业区,再高价抛售。

这个过程中,曾导致三地数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因工厂突然倒闭而流离失所,连遣散费都拿不到。

“这不是狼披着羊皮,”林诗雨的声音冰冷,像金属刮过玻璃,“这是狼披着羊皮,跑来拆我们的食堂,还想把我们的厨子拐走。”

李默看着报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缓慢而沉稳,像在计算心跳。

窗外,夜风拂过工棚的铁皮屋顶,发出“哗啦”的轻响。

第二天,陈志远没有离开。

他等来了李默的电话,不是谈判,而是邀请。

“陈总,既然对默城感兴趣,不如我带您看看它的过去?”

没有奔驰车,李默开着那辆半旧的吉普,引擎嘶吼着,载着将信将疑的陈志远,驶向了那片几乎被遗忘的旧址。

车内弥漫着皮革老化与尘土混合的气味,收音机滋滋作响,偶尔传来一段断续的民谣。

他们没有去看宏伟的规划图,而是走进了那间油腻的洗衣房。

空气里弥漫着肥皂、湿布和铁锈的味道。

李默指着墙上挂着的一排旧锅盖,锅盖背面用粉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粉笔灰簌簌落下,像时间的碎屑。

“这是我们最早的账本,”李默说,“谁洗了多少件衣服,谁领了多少斤米,一清二楚。”

接着,他带陈志远见到了小芳。

那个曾经胆怯的女孩,如今已是缝纫车间的骨干。

她抚摸着一台老旧的缝纫机,指尖划过冰凉的金属机身,机器上还留着几道划痕。

她眼中含泪:“这台机器,是我丈夫用半年的工分换的。他说,让我学个手艺,以后就算天塌下来,也能靠自己吃饭。”

最后,他们走进了那间由仓库改造的学堂。

几十个孩子,大的十来岁,小的不过四五岁,正跟着老师齐声朗读。

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照在他们稚嫩的脸上,睫毛在光中颤动,声音响亮而充满力量——

“知识改变思想,工分改变命运!”

陈志远站在门口,这位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男人,第一次感到了某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震撼。

那声音像潮水般涌来,撞击着他的耳膜,也撞击着他早已麻木的心。

临走时,一名正在纳鞋底的老工人追了上来,将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塞到陈志远手里,黝黑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陈老板,你们城里人走路都踩水泥地,硬。我们这儿的人,一辈子踩泥巴。但这鞋底,跟我们的心一样,是平的,实在。”

陈志远握着那双尚有余温的布鞋,入手粗糙却厚重,麻线的纹理硌着掌心,像在触摸一种从未理解过的重量。

他沉默了很久很久,一路无话。

车窗外的风声,仿佛也低沉了下来。

次日,陈志远主动找上门,带来了全新的方案。

“李先生,我想我之前理解错了。”他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神却前所未有的真诚,“恒瑞资本可以不控股,我们只以设备贷款的形式投入,年利息按银行标准。默城团队自主运营,我们只要未来利润的15%作为回报。”

林诗雨在一旁冷笑一声:“从吞并改成入股,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李默却看着陈志远,缓缓点了点头:“可以谈。”

在林诗雨惊讶的目光中,他补充道:“但有一个前提——所有以贷款形式购入的设备,所有权必须在三年后无条件归默城社区所有。哪怕合作中止,哪怕我们一分钱利润都赚不到,这些机器,一张图纸、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搬走。”

就在谈判陷入僵持时,张有才满面愁容地从武汉回来了。

“默哥,出问题了。”他把一份报告拍在桌上,“武汉那边的试点,工人们根本不愿学技术。他们就认死理,干一天活,拿一天工分,换一顿饭。让他们去上课,他们觉得是浪费挣工分的时间。”

李默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搬进了新址的工棚,和所有工人同吃同住,参与新址从零到一的全程规划。

“有才,你要带去武汉的,不是默城的房子,是默城的人心。”李默带着他,重走了一遍当年“技能换工分”的第一天,看着他笨拙地拿起针线,亲手缝好了第一条粗糙但结实的工装裤。

当张有才拿着那条裤子换来第一笔“技能工分”时,他看着周围工友们羡慕又跃跃欲试的眼神,瞬间明白了什么。

几天后,新址的中心广场上,老吴头小心翼翼地挖开一个土坑。

泥土湿润,散发着腐叶与根茎的气息。

他拿出一个生了锈的铁盒,里面放着三样东西: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生存实录》首页复印件,一张在火灾中被烧焦了边缘的《新华字典》内页复印件,以及一枚早已停用的、刻着“壹”字的旧工分章。

“埋下去。”老吴头声音沙哑,像砂纸摩擦,“以后谁来这儿,不管他是当官的还是发财的,都得先看看这个。得让他们知道,这座城,这些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与此同时,林诗雨拟定的《合作七条》也摆在了陈志远的面前:资本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默城内部人事任免;工分体系独立核算,不受合资公司财报影响;社区议事会对所有重大决策拥有一票否决权;合资公司每年净利润的30%,必须用于默城本地的教育、医疗和基建再投入……

每一条,都像一把枷锁,死死地限制着资本逐利的天性。

陈志远起初断然拒绝。

直到李默不经意间放出一个风声:“听说广州一家国企,对我们的‘共造模式’也很感兴趣,想约苏镇长谈谈。”

三天后,陈志远让步了。

签约那天,现场没有香槟和闪光灯。

李默没有拿出那枚崭新的公章,而是请来了三百名居民代表。

他们有的是工人,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小芳那样的技术骨干。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李默带头,三百多位居民依次上前,在那份厚厚的合同末页,郑重地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

指尖沾着印泥的温热与黏腻,按下的瞬间,像是一颗颗心跳落在纸上。

“陈总,”李默对目瞪口呆的陈志远说,“在默城,他们才是真正的股东。”

这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静水,迅速激起千层浪。

省内七个同样面临产业转型困境的县,主动联系了苏晓芸,措辞恳切地请求引入“默城共造模式”。

系统冰冷的金光在李默眼前微闪。

【主线任务3-6:产业反哺的雏形。任务进度:41%】

【提示:真正的产业反哺,是让打工人成为自己的主人翁。】

深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李默没有看那份签好的合同,而是在一张巨大的城市地图上,用红笔圈定了化肥厂周边三公里内,所有废弃的厂区、仓库和烂尾楼。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

林诗雨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茶香氤氲,水汽在灯光下缭绕。

她看着地图上那一个个红圈,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这是我们的下一步?”

李默的手指从那些红圈上滑过,最终,重重地指向了地图右下角,那个代表着中国经济最前沿的区域——珠三角。

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不。下一步,是先让他陈志远,亲眼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城’。”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恒瑞资本顶层办公室里,陈志远没有看财务报表,而是翻阅着李默托人带来的一叠作文本。

纸张粗糙,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

他看着那些文字——“我的家在工棚里,但爸爸说,很快我们会有自己的房子”、“我的家有缝纫机的声音,那是妈妈在为我挣学费”、“老师说,我们的家叫默城”……

他的指尖停在一行字上,喉头微微滚动,仿佛有千斤重。

窗外的霓虹闪烁,映在他眼中,却照不进心里。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迷茫:“原来……我们建了那么多年的楼,从来都不是家。”

回到默城,李默凝视着眼前的系统面板,那熟悉的金光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璀璨。

他刚刚完成了一次理念的输出,一次对资本的“反向改造”,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需要一种更高效、更具穿透力的方式,一种能让默城的精神与模式产生裂变式传播的力量。

他的目光,落在了系统面板一个沉寂已久的模块上。

那个模块的边框,此刻正以一种极具规律的频率,明暗交替地闪烁着,仿佛一颗正在积蓄力量、即将苏醒的心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