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7章 网还没织,虫已学会了飞

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玻璃,将长安街的霓虹与喧嚣隔绝在外。

窗外,红蓝交替的警灯在远处一闪而过,像某种沉默的警示;空调出风口发出细微的嗡鸣,却吹不动这层无形的冰壳。

李默靠在后座,闭着眼,指尖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击,每一次叩响,都像是在丈量着自己与那个庞大系统之间的距离——那声音清脆而冷硬,如同数据流在金属管道中穿行。

布料摩擦着他的掌心,微凉,像被遗忘在抽屉深处的旧档案。

政策研讨会的会场里,水晶吊灯的光芒照得每个人的脸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玉石,光滑,却没有温度。

灯光在玻璃杯沿折射出细碎的光斑,投在会议桌上,像一场虚假的雪。

台上,那位来自某省的负责人正意气风发地介绍着他们即将推行的“智慧民情平台”。

ppt上的每一个字眼都闪烁着科技的冰冷光环:“全域覆盖”、“智能感知”、“闭环管理”。

核心技术,是一种能通过AI语音分析,自动从海量群众来电中提取诉求、判断情绪的系统。

“我们将实现对民情的无死角倾听!”负责人声调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数据大屏上那些被量化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那声音洪亮,却空洞得如同回音室里的独白。

李默没有作声。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像一头潜伏在深水中的鳄鱼,等待着猎物露出最致命的破绽。

掌心微微出汗,他不动声色地将手指在裤缝上轻轻擦过。

掌声稀稀拉拉响起,更多的是礼貌性的附和。

到了分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起来,技术人员被团团围住,解答着各种关于算法模型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焦香和西装布料被体温烘烤出的微汗味。

李默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茶汤泛着暗黄,杯壁冰凉地贴着他的掌心。

他不紧不慢地走到人群中,声音不大,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瞬间切开了现场浮夸的表皮。

“负责人,我能否提一个场景问题?”他微笑着,目光却锐利如鹰,“我们能否现场调取一次脱敏后的真实运行数据?比如,一位独居老人,连续三次在社区回访电话里说‘我没事’,‘挺好的’,但系统检测到他的语速比平时加快了15%,呼吸声中夹杂着轻微的紊乱。请问,这套‘智慧平台’,会将这条信息标记为‘情绪稳定’,还是‘潜在风险’?”

喧闹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被称为“技术大牛”的负责人脸上。

他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空调的冷风扫过他的脖颈,他却像被钉在了原地,连指尖都僵住了。

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标准答案在这里都是错的。

标记为“稳定”,是失职;标记为“风险”,则是对老人“没事”这一明确表态的冒犯与侵入。

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的深渊。

李默没有再追问,只是轻轻点了点头,退出了人群。

衣料与人群擦肩而过时发出轻微的窸窣声,像数据流被悄然截断。

会后,他没有去参加那场觥筹交错的晚宴。

回到研究室,他独自在键盘上敲下了两千字的《关于情绪识别技术的伦理边界备忘录》。

指尖敲击键帽的声音清脆而孤独,在空荡的房间里回响。

文档里没有艰涩的术语,只反复强调了两个朴素的权利——“沉默的权利”,以及“被迫倾诉的风险”。

他写道:“当技术可以洞穿一个人的言不由衷时,伪装,这种人类最后的庇护所,也将被夷为平地。”

三天后,消息传来,该省的试点方案悄然进行了修订,在最醒目的位置增加了两条条款:“所有数据接入均需获得当事人主动授权”和“用户可随时无条件退出系统”。

李默站在窗前,望着下方川流不息的长安街。

车灯划出长长的光轨,像被拉长的叹息。

他们学了我们的壳,用上了我们的话语体系,说着“倾听”和“服务”,可千万别让他们忘了——人心,是不能被算法租用的。

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苏晓芸正眉头紧锁地站在“声音档案”巡展的第二站现场。

展厅里灯光柔和,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木质香氛,却掩盖不住她鼻尖察觉到的一丝违和——那是AI合成语音特有的平滑质感,像一层无菌薄膜,覆盖在真实之上。

这个公益项目是他们团队的心血,旨在记录下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真实声音。

然而,当地主办方为了“提升体验”,竟启用了一个AI虚拟主播,用甜美标准的普通话,解说着一段段口述录音。

当她看到一位农民工讲述女儿因贫困辍学的原声,被转化成了一段名为“奋斗者之光”的励志主题动画时,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动画里,粗糙的双手被渲染成力量的象征,浑浊的叹息被配上了激昂的背景音乐——那音乐像一把刷子,粗暴地抹去了声音里的沙砾与重量。

她甚至能“听”到那原声中夹杂的颤抖、停顿、未说出口的愧疚,如今却被压缩成一段三分钟的“正能量”产品。

苏晓芸没有当场发作。

她转身走出展厅,推开沉重的玻璃门,冷风扑面而来,带着城市夜晚的尘土味。

她拨通了一个电话。

第二天,展厅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在那个播放着精美动画的AI展台不远处,一个简易的录音棚被临时搭建起来。

帆布挡风,话筒上还贴着防喷罩,电线裸露在地,像一条倔强的根须。

一位皮肤黝黑、手指关节粗大的中年男人坐在话筒前,他正是“奋斗者之光”的原型。

苏晓芸就坐在他旁边,亲自担任主播,以直播的形式,邀请他讲述那段被AI“优化”掉的后续。

“其实……其实我没告诉她,那笔让她回去读书的钱,是我找老乡借的高利贷。”男人的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每一句话都像从胸腔深处挤出来,“我现在每天多背两百袋水泥,就是为了还那个利息。我怕啊,怕我哪天倒下了,这债就砸我姑娘身上了……”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动画特效,只有一句句滚烫的、带着汗水味儿的真话。

话筒轻微震颤,捕捉着他每一次呼吸的起伏。

围观的观众越来越多,人们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为震惊,再变为沉默的动容。

AI展台前的人流,像被另一种真实吸走的潮水,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这个简陋的直播间旁。

当晚,主办方紧急发布公告,以“技术调试”为由,永久下线了那个AI虚拟主播。

深夜,苏晓芸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写下:技术可以美化声音,但——美化不了亏欠。

墨水在纸上微微晕开,像一道无法抹去的印痕。

而在金融之都,林诗雨正盯着一份调查报告,眼神冷冽。

她指尖划过平板屏幕,冷光映在她瞳孔里,像数据洪流中的一块礁石。

一家颇具声望的外资咨询公司,正打着他们倡导的“共益认证”(b corp)——一种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的旗号,向急于转型、提升品牌形象的中小企业收取天价认证费,颁发的却是一张张毫无含金量的“社会韧性评级”证书。

发布一纸措辞严厉的声明?

那只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林诗雨没有选择声明。

她调出团队半年前搭建的“共益溯源原型系统”——一个原本用于内部测试的区块链验证平台。

现在,是时候把它推向阳光之下了。

她连夜联系共益标准联盟,协调数据授权接口,在72小时内完成系统升级与部署,正式上线“真伪查询链”。

所有经过正规流程认证的企业,其评估报告、现场照片、改进记录等关键信息,全部实时上链,过程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任何公众都可以追溯查询。

但这还不够。

系统上线当天,林诗雨亲自带队,像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插两家刚刚获得那家外资公司“高分评级”的明星企业。

没有预先通知,没有媒体随行,只有她和两名记录员,以及一部全程录像的手机。

视频里,光鲜的厂区背后,是依旧住着八个人一间、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工人宿舍。

床板泛着潮湿的霉斑,墙角结着蛛网。

所谓“员工幸福感提升计划”,只是一张贴在墙上、早已褪色的标语,字迹模糊,像一句被遗忘的承诺。

视频被匿名发布到网上,与“真伪查询链”上空空如也的查询结果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舆论瞬间引爆。涉事咨询公司声誉扫地,股价暴跌。

在随后召开的行业峰会上,林诗雨走上讲台,面对着台下数百名企业家和投资人,她只说了一句话:“共益不是佩戴在胸前的勋章,是——高悬在头顶的照妖镜。”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个会场,像一记钟声。

**当照妖镜照向教育领域,最荒诞的,莫过于把共情变成打卡任务。

**

风暴的中心之外,周敏正处理着一件看似微小却让她心惊的举报。

某地教育局,为了推广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竟强制要求所有教师每周提交至少两次“蹲姿打卡”视频——即蹲下来与学生平视交流的瞬间,以此作为“共情力达标”的考核依据,违者直接扣除绩效。

这种将共情行为化、KpI化的做法,让周敏感到一阵荒谬。

她指尖摩挲着举报信的边缘,纸张粗糙的触感提醒她这不是演习。

她没有选择公开对抗,那只会激化矛盾。

她反其道而行,通过一个温和的教育研究公众号,发起了一项名为“沉默共情周”的教学实验倡议。

倡议很简单:教师可以选择在一周内,完全不主动用语言干预学生的情绪,只是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下学生的行为变化。

结果令人震惊。

一周后,参与实验的班级反馈,多名长期被贴上“内向”、“孤僻”标签的学生,竟主动找老师谈话,分享自己的心事。

数据汇总成一篇名为《少即是多:共情的留白艺术》的报告。

周敏将报告匿名投递给了该地区的教育系统内部期刊。

匿名报告发布一周后,三位校长联名提交建议书,指出该制度引发教师表演式共情,反而损害真实沟通。

最终,上级部门以“因地制宜”为由,默许各地自行取消。

半个月后,教育局宣布“暂停试点评估方式优化”,原“蹲姿打卡”任务被替换为“师生互动案例分享”。

虽无明文废止,但考核表里再也找不到那个滑稽的条目。

在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上,周敏分享了这个案例,最后总结道:“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敏感。真正的共情,不是俯下身去说‘我懂你’,而是——允许别人暂时不说。”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深潭。

**而在西北的戈壁深处,有一群人,正用沉默对抗被监听的夜晚。

**

陈志远借着篝火的微光,扫视着围坐一圈的“夜话会”参与者。

火焰噼啪作响,火星四溅,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像跳动的脉搏。

他敏锐地发现,人群中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坐姿笔挺,眼神游离,放在膝盖上的手,不自然地护着口袋里微小的凸起——那是专业录音设备的轮廓,像一颗藏在皮下的异物。

他没有点破,更没有驱逐。

他反而比以往更加热情地鼓励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些关于失地、污染、工伤的,沉重得足以压垮脊梁的故事。

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沙粒的摩擦声,像时间在低语。

第二天晚上,夜话会照常举行。

陈志远却拿出了一个眼罩,笑着宣布:“今晚我们玩个游戏,叫‘真假倾听者’。大家凭直觉,用心去感受,指认出昨天在场的哪些朋友,只是用耳朵在听,而不是在用心。”

结果,那几名便衣人员,被超过八成的人准确无误地指认了出来。

一名断了三根手指的老工人,解下眼罩后,慢悠悠地吐了口烟圈,说:“听和听,那是不一样的。假的耳朵,它沉甸甸的,接不住咱话里的汗味儿。”那声音低沉,混着烟雾,在夜风中缓缓散开。

陈志远将这整个过程,连同老工人的那句话,原封不动地录了下来,刻成一张U盘,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收件地址——青阳。

他在附言的纸条上写下:他们想收编耳朵,可——心,会自己认路。

那纸条是旧信纸裁成的,边角毛糙,墨迹微微晕染,像一句未完的遗言。

U盘寄出的那个黄昏,五股看似毫无关联的力量,在北京、在上海、在西北的戈壁,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共振。

他们未曾通气,却在同一刻选择了相同的战术:不破声,而护声;不揭谎,而显真。

李默的备忘录、苏晓芸的直播间、林诗雨的区块链、周敏的留白实验、陈志远的夜话会——五个不同的战场,五种不同的武器,指向同一个敌人:**将人性简化为数据、将尊严兑换为效率的系统暴力。

**

他们每个人都赢得了一场小小的战役,像是在一块坚硬的铁板上,凿出了五个微弱却倔强的光点。

李默回到家中,为自己倒了一杯水。

水流注入玻璃杯的声音清脆,像一声轻响的开始。

他们的对手,那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一次次试探被化解,只会让它下一次的动作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捉摸。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发出了一声极轻的震动。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来自一个他无法拒绝的号段。

他划开屏幕,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沉稳,甚至带着一丝欣赏意味的声音。

“是李默同志吗?打扰了。我们注意到了你,还有你的朋友们,最近的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李默握着手机,没有说话。

窗外的万家灯火映在他的瞳孔里,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星海。

他清楚地意识到,分散的、游击式的胜利已经结束。

对方不再试图扑灭火星,而是选择主动走到火堆前,递上了一根橄榄枝。

而这根橄榄枝的另一端,究竟是真正的合作邀约,还是一张织得更精巧的网?

游戏,刚刚进入第二阶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