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6章 话还没说,耳朵已竖了起来

那声音落下的瞬间,李默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一封烫金边框的电子邀请函无声浮现。

发件方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据内部消息,该所正牵头起草《社会治理现代化白皮书》,首次尝试引入民间创新案例参与顶层设计论证。

事由是一场关于“新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闭门研讨会。

李默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标题上,而是缓缓扫过附件中的与会名单。

他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一点,三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吴敬同、张远山、刘国栋。

这三位都是国内社会学和行政管理领域的泰斗,也是过去一年里,在各大期刊和内部参阅上,对青阳“共益模式”提出最尖锐质疑的权威专家。

这是鸿门宴,还是招安前的试探?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连空气都仿佛因这封邀请函而变得凝重。

冷气机低频嗡鸣,像一根绷紧的弦悬在头顶;金属窗框外,暮色正一寸寸吞噬城市的轮廓,玻璃映出他静止的侧影,如同被冻结在时间的切片中。

然而,李默的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波澜,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极淡的、令人难以捉摸的弧度。

他没有回复邮件,也没有召集公关团队商议对策,而是按下了内线电话:“通知所有算法组核心成员,一小时后,第一实验室集合。”

一小时后,在青阳总部灯火通明的服务器机房旁,李默站在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前,屏幕上正以秒为单位,奔涌着来自全国上百个城市的情绪数据流。

冷蓝色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像是数字洪流投下的呼吸节律。

空气中弥漫着电子元件散热后的微焦味,脚下地板因数千台服务器运转而轻微震颤。

“我们的《城市情绪韧性指数》,从头到尾,重演一遍。”他的声音冷静得像手术刀,“但这一次,剔除所有我们后天赋予的主观权重模型,包括情感分类、正负向判断……所有的一切。”

技术总监愣住了:“李总,那样的话……指数就只剩下最原始的底层行为了,它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是一堆无法解读的数据链!”

“要的就是无法解读。”李默的目光深邃如夜,“我们不做判断,但我们记录每一次发声的上下文:时间、地点、前后发言序列、关键词共现网络。这不是结论,是过程存证。我要的是绝对客观、绝对可追溯的纯粹行为记录。比如,一个人的口述时长、语调在特定赫兹范围内的波动频率、‘没钱’‘看病’‘孩子’这类关键词的复现密度。把这些最原始、最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偏见的证据链,给我打包。”

三天后,一份名为《非意识形态化民情建模原则及原始行为日志存证规范》的技术附录,随着李默的行李,被低调地带往京城。

登机前夜,他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京城的璀璨灯火,城市如一片星海铺展,车灯划出流动的金线,远处钟楼的报时声穿透夜空,低沉悠远。

玻璃冰凉触感贴着指尖,苏晓芸立于身侧,发梢被穿堂风轻轻拂动。

他对她说:“他们想要听我们说话,就得先学会——不带偏见地看数据。”

就在李默准备赴京的同时,苏晓芸也接到了国家图书馆的正式通知。

由青阳协助整理的第一批“民生口述史”数字化藏品,即将开启全国十城巡展,而首站就定在北京的国家典籍博物馆。

这本是巨大的荣誉,但苏晓芸在审阅策展方发来的宣传方案时,眉头却越皱越紧。

方案里,“债务危机”“失业浪潮”“强制拆迁”这些曾经在口述史中血淋淋的标签,被巧妙地替换成了“时代记忆”“奋斗足迹”“城镇变迁”等温情脉脉的泛化主题。

那些最痛苦、最挣扎的原声,被包裹在了宏大叙事的光晕之下。

展厅效果图中,泛黄滤镜与柔和钢琴曲的组合,竟让苦难显得诗意而遥远。

她没有争辩一个字,甚至客气地回复了一封邮件,表示“尊重策展方的专业安排”。

但转过身,她立刻拨通了三所顶尖高校社会学系负责人的电话。

一周后,国家典籍博物馆,“家国记忆——民生口述史”特展隆重开幕。

而博物馆广场的外围,一排造型简约的“聆听亭”悄然出现。

这便是苏晓芸联合高校发起的“听见原声”公益行动。

每一个亭子里都只有一副高保真耳机。

没有煽情的文字,没有精美的图片,只有未经任何剪辑的真实录音片段。

一个中年男人压抑着哭腔讲述如何背负巨额医疗费的嘶哑声音,在耳机里如针尖刺入耳膜;一个年轻母亲描述找不到工作、孩子奶粉都买不起的绝望,语调颤抖得几乎断裂;一个老人对着被推倒的祖屋旧址喃喃自语的叹息,混着风声与远处推土机的轰鸣,沉重得令人窒息。

耳机旁只有一个二维码,扫开后是讲述者后续的生活现状追踪报道,以及青阳“共益”系统为他们提供的帮助记录。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原本是跟着单位组织来参观展览的。

他在一个聆听亭前站了足足十分钟,摘下耳机时,已是老泪纵横。

他抓住旁边志愿者的手,声音颤抖地说:“这……这不就是我们厂下岗那年,我们家老王说的那些话吗?一模一样啊!”

消息不胫而走。

展览首周,博物馆外围“听见原声”的人流,竟超过了馆内。

无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评论:“馆内是历史,馆外是人生。”“先去听原声,再进馆看展览,你才能明白那些‘奋斗足迹’的真正含义。”

而在舆论发酵的同时,几位退休社科院研究员联名提交内参报告,呼吁“警惕历史叙述的温情化遮蔽”。

一周后,策展方宣布调整展览主线,将“债务危机”“强制拆迁”等议题以“专题回顾”形式重新纳入展陈。

风暴的另一端,在金融之都上海,林诗雨发现了一场更为隐蔽的围剿。

某家着名的国际评级机构,高调宣布即将推出一套全新的“城市社会健康指数”,其模型框架与青阳的“共益指数”惊人地相似。

但林诗雨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猫腻——对方刻意忽略了“倾诉率”“信任密度”“情绪互助频次”这些难以量化却至关重要的核心维度,转而只保留了“社区活动参与度”“志愿者注册数”这类易于统计的表面数据。

这是典型的偷梁换柱,企图用一个空洞的、可以被轻易操纵的仿冒品,来抢夺“共益指数”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面对投行圈内的种种问询,林诗雨一概不予反驳。

她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三天,随后,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财经期刊《财经前沿》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

文章标题极具挑衅性——《情绪的定价权属于谁?》。

文中,她并未直接抨击对手,而是列举了三座城市的真实案例:一座是近年来Gdp增速领跑全国,但市民“沉默成本”持续累积,压抑的劳资矛盾在指数预警三个月后,最终以一场波及全市的大规模劳资纠纷收场;另一座城市Gdp增长平平,却通过引入共益系统,大幅提升了内部的“情绪流动性”,实现了低政府负债下的社会稳定与民生发展。

据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这篇文章已被列入某部级单位“社会治理风险预警机制”专题学习材料。

文章最后,她只留下一个冰冷的问题:“一座城市的价值,究竟是由资本的增长率定义,还是由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哭声与笑声共同定义?”

文章一出,如巨石投湖。

数家官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文转载。

一周后,一则不起眼的消息传来:国家某监管层的内部政策吹风会上,首次出现了“防范系统性情绪爆雷”的提法。

那晚的投行精英晚宴上,面对一位探寻口风的对手公司高管,林诗雨端着香槟,嫣然一笑,声音轻得只有彼此能听见:“他们想抢我们的跑道,可以啊。可他们似乎忘了——真正的指数,不是用模型算出来的,是用一条条命,一声声哭喊,堆出来的。”

当外部世界波诡云谲之时,青阳的内部,一场自我净化也在悄然进行。

周敏主持的“共情学校联盟”年度评估中,她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危险的苗头。

部分成员学校为了提升评估报告中的“学生信任度”评分,开始出现“共情表演”的现象——心理辅导老师刻意延长与学生谈话时保持蹲姿的时间,班主任过度地、程式化地拥抱每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

共情正在被异化为一种可以量化的KpI。

她没有在联盟内进行任何通报批评,那只会让表演变得更精湛。

她反其道而行,推出了一套“反向压力测试”系统。

系统随机向联盟内的所有学生,匿名推送了一份只有一道题的问卷:“如果此时此刻,你感到非常难过、委屈,甚至绝望,你最想找学校里的哪一位老师说话?”

结果石破天惊。

在所有学校中,得分最高的,并非那些在评估报告里因“最热情”“最具亲和力”而备受赞誉的明星教师。

相反,许多学校的“信任状元”,竟是那位总喜欢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角落、从不主动搭话、学生发言时从不打断、只是默默倾听的数学老师。

周敏将这个惊人的结果,连同那位数学老师与学生相处的真实监控片段,制作成了一部教学短片,发给了所有成员校。

片尾只有一行字幕:“共情不是一种动作,它是一种——让人敢于开口的空气。”

而在所有人视线的边缘,陈志远正追踪着一件更让他心神震动的事。

他发现,多个城市的“野圈”参与者,那些每晚聚在桥下、公园里倾吐心声的普通人,开始自发地用手机录音,将每晚的发言内容整理成粗糙的《夜话纪要》。

这些纪要,通过老旧的民间读书会网络,像地下刊物一样,在各个城市间悄悄传递。

但这还不是最震撼的。

真正让他脊背发凉的,是他在一份南方某区信访办的内部工作简报中,发现了一行小字:“参考本地‘野圈’第七十八期关于‘邻里公平感’的讨论,对我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楼层补偿方案进行微调。”

官方文件引用了“野圈”的讨论!

陈志远立刻顺着线索,进行了一次深夜暗访。

在那个区的政府大楼外,他看到一名年轻的公务员,在路灯下,偷偷地将手机备忘录里的内容抄录到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

陈志远凑近,借着昏暗的光,看清了那年轻人正在抄录的一句“野圈金句”:

“我们这些人,最怕的不是没钱,是说了,也没人记。”

那一刻,陈志远站在横跨江面的大桥上,点燃了一支烟。

江风吹过,烟头忽明忽暗,映着他复杂的眼神。

远处货轮汽笛长鸣,水波拍打桥墩的节奏沉闷而规律。

他对着翻涌的江水,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声自语:

“你们所有人都以为,我们在造一个工具,可我们……我们其实是在教这个时代,重新长出耳朵。”

京城,秋夜的风带着一丝沁骨的凉意。

李默站在窗前,长安街的车流汇成一条沉默而辉煌的金色长河。

他将团队五线作战的捷报一一阅毕:苏晓芸的“原声”撬动了叙事霸权,林诗雨的“定价权”叩响了政策大门,周敏的“空气”唤醒了教育本真,陈志远的“耳朵”听见了民间回响……

可就在这胜利的余烬中,几缕异样的信号悄然浮现——

苏晓芸提到,国家图书馆方面“建议”下一站巡展避开某沿海城市;

林诗雨的邮箱收到一封匿名信,附件是一段被删除的原始录音;

周敏的短片在教育系统内流传,却无人公开评论;

而陈志远追踪的那位年轻公务员,已在内部通报中被调往偏远分局。

李默凝视着窗外,心中那股极细微的不安,终于有了形状。

他为所有的质疑都准备了答案。

可万一……万一在权力的殿堂里,对方根本不准备提问呢?

万一,他们早已为他准备好了另一个“答案”——不是对话,而是收编,不是倾听,而是规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