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38章 名字还没起,孩子先喊了声“爸”

电话那头的喧嚣和兴奋,裹挟着义乌工地上滚烫的尘土气息,顺着听筒扑面而来,仿佛能嗅到钢筋水泥在烈日下蒸腾出的干燥热浪,听见远处塔吊转动时金属摩擦的刺耳吱呀。

李默的嘴角刚刚扬起,另一部手机却不合时宜地尖锐响起,像一把冰锥刺破温情的薄雾。

屏幕上跳动着“张有才-武汉”的字样,红光在昏暗的办公室里格外刺眼。

他心中一凛,指尖微凉,接通电话。

“默哥!出事了!”张有才的声音焦灼如烈火燎原,话音里夹杂着背景中孩子的哭闹与女人的低语,“咱们武汉这边,一百多个工人的家属跟着过来了,孩子都带来了!这……这人生地不熟的,没地方上学啊!天天在工地上乱跑,钢筋头、水泥坑,一个不留神就是一辈子的事!您看,要不咱们也学义乌,搞个‘共造站’?”

一瞬间,两个工地的画面在李默脑海中重叠。

一边是新生的喜悦,电话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还回荡在耳畔,柔软得像春日初阳;另一边,却是发展的阵痛,是孩子们在钢筋丛林中奔跑的瘦小身影,是母亲们攥紧衣角的颤抖手指,是未来无处安放的沉重叹息。

复制?不。

李默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像淬火后的刀锋。

他对着武汉的电话,一字一句,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有才,告诉兄弟们,这次不叫‘共造站’。我们要建的,是‘共造村’!”

“共造村?”张有才一愣,声音里透出迟疑。

“对,是村!”李默斩钉截铁,掌心拍在桌面上,发出沉闷一响,“站,是临时的驿站,是让人干活的地方。而村,是家!我们要建的,是能让他们扎下根,能让孩子有未来的家!”

挂断电话,李默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拨给了周敏。

他目光投向窗外青阳民工城中央那片预留的空地,晨风拂过荒草,沙沙作响,仿佛大地在低语。

那里,将是他宏伟蓝图的第一块基石。

“周敏,立即启动‘雏鹰计划’!在青阳中央广场,筹建‘共造学堂’!你来统筹课程,联系附近高中的优秀学生,成立志愿者教师队。所有在学堂结业的孩子,都将颁发由我们‘共造体系’认证的统一证书,我要让这张证书,成为他们将来在任何城市异地入学的凭证!”

几乎是同时,他脑海中冰冷的系统提示音闪烁着微光:【任务触发条件已满足:形成可迁移的社区命名权与文化认同。】

一场席卷所有工地的风暴,自青阳起,悄然酝酿。

学堂开工那天,天公不作美。

乌云压城,沉得仿佛要坠入人间。

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砸在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像无数鼓槌在疯狂敲击。

雨水顺着屋檐成串滚落,工地瞬间化作一片泥泞的泽国,脚踩下去,黏稠的泥浆裹住鞋底,每一步都发出“咕啾”的闷响。

“不能等!孩子们的教室不能等!”老吴头,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工长,赤着膊,青筋暴起的脊背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嘶吼一声,带着十几个老伙计就冲进了暴雨里。

他们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碎石与钢筋头硌着脚心,却无人退缩。

用肩膀扛,用双手抬,硬生生将几个巨大的集装箱吊装、拼接,在雨幕中搭建起教室最原始的骨架。

雨水混着汗水,从他们古铜色的皮肤上肆意流淌,顺着沟壑般的皱纹滑落,滴进泥里。

另一边,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灯火通明。

小芳带着几十名妇女,正飞快地踩着缝纫机,针脚在厚实的帆布上穿梭,发出“哒哒哒”的急促节奏。

她们连夜赶工,将一匹匹帆布缝制成窗帘。

昏黄的灯光下,一根根绣花针在她们粗糙却灵巧的手中翻飞,指尖被针扎破也浑然不觉,绣上了一行行歪歪扭扭却充满希望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分改变命运”。

当第一间集装箱教室的框架搭建完毕,周敏第一个走了进去。

雨水敲打着铁皮屋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仿佛整座建筑都在颤抖。

她不顾满脚的泥泞,裤脚沾着湿泥,蹲下身,拿起粉笔,在刚刚挂上的小黑板上,用力写下了第一行字。

“我们不是过客,是建设者。”

五十个衣衫被淋得半湿的孩子,睁着一双双好奇而清澈的眼睛,齐声跟读。

那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声音,穿透雨幕,像一道光,撕裂了狂暴的天地。

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重量与希望的温度,清晰地传到了屋外。

李默就站在屋檐下,任由雨水打湿他的裤脚,寒意顺着小腿攀爬。

他看着那一张张仰起的、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小脸,听着那一声声坚定的跟读,第一次感到一种无比沉重,却又无比温暖的东西,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这,就是他的责任。

随着学堂的雏形初现,命名投票活动也在各个工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写着“共造村”、“新家园”、“工分屯”等名字的纸条,被一张张郑重地投进了票箱,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像春天的风拂过麦田。

然而,当苏晓芸和周敏一起开箱计票时,所有人都被一张选票镇住了。

那是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边缘参差,画得歪歪扭扭。

画上,一个戴着安全帽的高大男人,正牵着一个同样戴着小号安全帽的孩子。

他们的身后,是吊车和高楼的剪影,铅笔线条虽稚嫩,却透出深深的依恋。

画的下方,用铅笔写着三个稚嫩的字:“爸爸的城”。

这张画,以压倒性的票数,击败了所有选项。

办公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默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定。

李默拿起那张画,指腹轻轻摩挲着“爸爸的城”那三个字,纸面粗糙的触感刮过指尖,像抚过一段未曾言说的岁月。

他沉默了许久,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只余屋檐滴水,一滴,一滴,敲在心上。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缓缓抬起头,眼神中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就叫‘默城’。”

两个字,掷地有声。

他没有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但在场的苏晓芸却瞬间明白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李默对自己重生以来所有奋斗的总结,是他对自己这个全新身份的第一次、也是最彻底的承认。

这座城,是他李默的城,也是所有建设者们的城。

消息如风一般传开。

当天深夜,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汉工地上,一面巨大的红色横幅被连夜挂起,上面八个大字在探照灯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默城2号,等你回家!”

青阳,“默城1号”的奠基仪式上,人山人海。

就在李默准备为奠基石培上第一铲土时,一个约莫三岁的小男孩,突然挣脱了母亲的怀抱,迈着蹒跚的步子,跌跌撞撞地冲向了他。

在全场数千人的注视下,小男孩一把抱住了李默的大腿,用尽全身力气,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爸!”

全场,瞬间寂静。

李默的身体猛地一僵,所有的动作都停滞了。

他低下头,看着那个抱着自己、满眼都是孺慕之情的小家伙,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地触动了——那是一种混杂着惊愕、酸楚、责任与某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的洪流,瞬间冲垮了他所有的心理防线。

片刻之后,他缓缓蹲下身,动作轻柔地摘下自己头上的安全帽,稳稳地戴在了小男孩的头上,帽檐几乎遮住了孩子的半张脸。

“好孩子。”李默的声音有些沙哑,像被砂纸磨过,“等学堂盖好了,你第一个进去上学。”

这一幕,被手持手机的林诗雨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她迅速将视频配上一段文字,发上了刚刚开通的“共造资讯简报”内部平台。

那段文字是:“我们建的不是冰冷的宿舍,是下一代的起点。”

当晚,全国七个在建的共造站点,同步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

在武汉“默城2号”的工地上,老吴头亲手敲响了代表正式开工的铜钟,钟声雄浑,响彻夜空,余音在江面上久久回荡。

也就在这一刻,李默的脑海中,一道前所未有的璀璨金光轰然炸裂!

【主线任务3-5:城市雏形——命名与认同,已完成!】

【任务评价:完美!】

【奖励发放:基础城市运营模型(技能图谱)已解锁!】

【新主线任务3-6已开启:启动“产业反哺计划”,在“默城”体系内,实现至少10%务工人员的本地化就业身份转化。】

金光散去,李默的系统面板上,一个全新的模拟模块自动加载。

只需意念一动,一个万人级社区的水电规划、交通网络、治安配置、商业服务……所有的一切,都能进行精密的推演与模拟。

他抬起头,望着工地上方那块刚刚挂上的,刻着“默城”二字的巨大牌匾,灯光下,那两个字仿佛在燃烧。

他轻声说道,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这个世界宣告:“下一步,不是建站,是造城。”

千里之外,特区深圳,蛇口的一间豪华办公室内。

一位头发微白,眼神却依旧锐利的港商,正翻阅着一份《南方日报》。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那篇报道“默城”的豆腐块文章上,照片正是李默给小男孩戴上安全帽的那一幕。

他头也不抬地对身旁的助理吩咐道:“去,查查这个叫李默的年轻人。我想,我的投资,找到地方了。”

而在青阳,喧嚣与狂欢渐渐退去,夜色已深。

李默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灯火点点的默城工地,远处塔吊的警示灯一闪一灭,像大地的呼吸。

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豪情。

一切,才刚刚开始。

然而,这份属于胜利者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第二天清晨,当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猛地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