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1章 火还没点,灰里已藏着火星

那道无形的脉动,在李默按下挂断键的瞬间,化作了金融世界里一声惊雷。

电话另一头,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位老同学,声音里带着一丝幸灾乐祸的同情:“老李,‘中西部振兴特别融资计划’的事,你听说了吧?首批名单定了,全是中字头和那几家巨无霸民企。你们‘未来之声’虽然势头猛,但资历太浅,这块万亿级别的蛋糕,没你们的份。”

李默靠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车水马龙的京城。

窗外霓虹如血,车流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光痕,远处高楼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他指尖轻触冰凉的玻璃,寒意顺着指腹渗入血脉,而耳畔城市低沉的嗡鸣——轮胎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远处高架桥上列车穿行的震颤——仿佛在为一场无声的风暴伴奏。

脸上没有丝毫的失落,他平静地回复:“知道了,多谢。”

“不争一下?这可是国家级的项目,能挤进去,等于拿到了未来十年的通行证。”

李默笑了,声音里透着一种让对方捉摸不透的笃定:“蛋糕太大,我们就不跟巨头们抢了。我们对做蛋糕的盘子,更感兴趣。”

挂掉电话,他拨通了内线:“通知一下,半小时后,和西川、云贵、陇南三家城投公司的老总开视频会议。”

半小时后,屏幕上亮起三张略带疲惫和疑虑的脸。

这三家地方城投公司,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正眼巴巴地盼着“振兴计划”的甘霖,却同样被挡在了门外。

“李总,我们都快火烧眉毛了,您这时候找我们,莫不是有什么好消息?”西川城投的老总率先开口,语气焦急,话音里还夹杂着背景中孩子哭闹的回响。

李默没有绕弯子,单刀直入:“国家要融资给企业,振兴地方。但地方的稳定,才是企业能活下去的土壤。这片土壤的价值,谁来定价?”

三位老总面面相觑,没明白他的意思。

李默将一份文件共享到屏幕上,标题刺眼——《基于“社会稳定性溢价”的情绪韧性贴息债设计方案》。

“各位,”李默的声音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向国家要名额,我们向规则要利润。我设计的这个方案,简单说,就是我们联合发行一种特殊债券。项目落地在哪个城市,我们就采集哪个城市居民的口述情绪数据。系统评分越高,证明社会情绪越稳定、越有韧性,我们的融资利率就越低。这个差额,就是‘社会稳定性’带来的真金白银。我们把它,叫做‘情绪红利’。”

陇南城投的老总皱眉:“这太虚了!银行和投资人怎么可能认这种东西?”

“他们会的。”李默的指尖在桌上轻轻一点,木质桌面传来轻微的“嗒”声,仿佛敲在时代的鼓点上,“因为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每天都在抱怨、在绝望,那里的项目投资风险就是无限大。反之,如果人们对未来有期盼,对生活有热情,那里的每一个项目,都自带了最低的违约成本。以前,这叫‘人心’,无法量化。现在,我们的系统,让人心有了价格。”

他顿了顿,抛出最后的杀手锏:“而且,我们不需要国家批准,这是我们和市场之间的商业行为。我们只需要一个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用全市数据接入作为担保的地方政府。”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寂,只有空调低沉的送风声在耳膜上轻轻搔刮。

四十八小时,对于焦灼的等待者来说,漫长如一个世纪。

第四十九小时的凌晨三点,李默的私人电话响起,区号显示,来自西部某座以红色旅游闻名的城市。

市长的声音沙哑而决绝:“李总,我们市的财政已经到了悬崖边上,我们赌了!全市所有社区,配合你们的数据接入!我们要做首单!”

李默看着办公室墙上那副巨大的中国地图,那个刚刚通话的城市,被他用红色的磁钉标记出来,像一滴滚烫的血。

指尖触碰到地图纸面,粗糙的纹理下仿佛有脉搏在跳动。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淡淡地说道:“他们以为我们在求准入,其实——我们在定规则。”

就在李默撬动资本杠杆的同时,苏晓芸正带着她的团队,跋涉在滇西的红土山路上。

脚下泥土松软湿滑,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鞋底黏着厚重的红泥,走起来发出“吧唧、吧唧”的闷响。

风从山谷间呼啸而来,带着雨前的土腥味和远处牛铃的叮当声。

她试点的“情绪信用扶贫贷”,在当地人看来像个笑话。

一群连银行户头都没有的农户,没有任何抵押物,甚至连一张完整的收入流水都拿不出来,怎么可能借到钱?

苏晓芸的方法简单粗暴——倾听。

她让每个申请贷款的农户,对着录音设备,聊一百个小时。

聊什么都行,聊庄稼,聊天气,聊孩子,聊过去的苦和未来的梦。

系统后台,无形的算法在海量录音中穿行。

它不关心你有多少钱,只关心你的话语里,出现了多少次“娃娃要上学”、“老人的药不能断”、“欠谁的钱一定得还上”。

这种“高责任密度表达”,在系统的逻辑里,比任何资产证明都更有分量。

她依据这个“道义信用模型”,向三十户家庭,发放了第一批、总额五十万的贷款。

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只有一段被认真倾听过的声音。

三个月后,还款日到期。

县信用社的主任亲自带人来核对,当看到98%的还款率时,他握着苏晓芸的手,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手心全是冷汗,掌心的湿意透过指尖传来。

“我们不信,专门派人去查了……有一户姓杨的老汉,为了按时还上那两百块钱的月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多背一趟山货,走五十里山路下坡去卖……”主任的声音都在发抖,“我们问他图什么,他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他说,‘人家信我能从我话里听出个章程,我不能断了这条话路’。”

当晚,苏晓芸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信用不是算出来的,是——有人愿意为你,守一段声音。”

声音的价值,在林诗雨手中,变成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金融产品。

她把它命名为——“沉默者债券”。

这款债券募集的资金,不投向任何实体项目,而是专项用于在各大城市建立免费的心理疏导站、社区倾听室,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情绪表达通道”。

而债券的投资回报,则直接与“城市倾诉率提升幅度”这一冰冷的社会学指标挂钩。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首日发行,惨遭三大顶级券商拒绝承销。

理由很一致:闻所未闻,风险无法估量,回报虚无缥缈。

所有人都以为林诗雨会降价或者修改方案。但她没有。

发布会当天,她没有准备任何路演ppt。

会场里,坐满了她邀请来的一百名特殊嘉宾。

他们不是投资人,不是记者,而是通过“未来之声”系统获得过小额贷款的环卫工、快递员、建筑工人。

他们穿着自己还带着尘土的工作服,局促又庄重地坐在豪华的会场里。

布料摩擦座椅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有人紧张地搓着手,掌心的茧子刮过话筒,发出短促的“咔嗒”声。

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投资机构代表,林诗雨只说了一句话:“我的数据故事,就在他们身上。”

一名五十多岁的环卫工被点名,他站起来,紧张地搓着手,对着话筒说:“我……我没啥文化。去年,我用这个……这个说话的系统,借了八千块钱,把我老娘住了三十年的漏雨的房顶给修好了。他们没要我一分钱抵押,就听我唠叨了几天。我不知道你们这个什么‘债’是啥,但如果这个债,是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有个说话的地方,能借到救急的钱,那我愿意用我下半辈子扫大街挣的钱,来还这个债。”

他深深鞠了一躬。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都凝滞了。

几秒钟后,两家原本还在观望的券商代表,当场起身,快步走到台前,与林诗雨的助理低声交谈,现场签约。

最终,“沉默者债券”超额认购3.7倍。

发布会结束后,林诗雨在后台,将那份备用的、写满了数据的路演ppt,一页一页,撕得粉碎。

纸张断裂的“嘶啦”声清脆而决绝。

她对助理说:“他们要数据故事,我给了他们——人声。”

当金钱和声音开始共振,权力的天平也在悄然倾斜。

在省会城市的一间考场里,周敏正在主持全国首场“教师共情力认证考试”。

没有试卷,没有标准答案。

考生面对的,是隐藏了摄像头的模拟情境,以及事后由学生组成的评审团进行的反向匿名评分。

考试中途,一名某省重点中学的教研组长,因试图用提前背诵的“标准答案”来应付情境模拟,被系统当场判定为“共情作弊”。

按照规定,他将被直接取消资格,并通报全省。

但周敏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她没有取消该组长的资格,反而将他和他的整个教研组,列入了全国首个“共情退化观察名单”。

“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周敏对质疑者解释,“我要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年书的优秀教师,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与学生共情的能力的。这比一次考试的公平更重要。”

她要求该教研组,每月必须提交二十小时未经剪辑的真实课堂录像,由系统进行“共情衰退”分析。

三个月后,那位组长没有等到观察期结束,便主动提交了辞职信。

信的末尾,只有一句话:“我教了二十年书,拿遍了所有的教学奖,直到被放进那个观察名单,我才从录像里看见,自己原来一直在演一堂又一堂完美的课。我演得很好,但我的学生,离我越来越远。”

周敏将这个案例,连同那封辞职信,一并编入了教师培训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增设了“共情衰退预警机制”。

一位参加培训的老教师在课后,无限感慨地对同事说:“以前,我们最怕的是业务考试不及格。现在,我们最怕的,是系统提醒你——你的孩子,已经不再愿意靠近你了。”

而陈志远,则在追踪着一场更为隐秘的蔓延。

他发现,那个被他命名为“石阵”的现象,已经在全国十二个城市的地下悄然传播。

地铁站的消防通道角落、医院拥挤的候诊区、农民工宿舍的楼顶天台,开始不断出现由石子、粉笔、烟头,甚至是被丢弃的瓶盖,排列而成的小小圆圈。

这是一个无声的邀请。

只要有人在圆圈里坐下,开始说话,就会有人默默地在圈外坐下,倾听。

不问姓名,不说再见。

顺着一条模糊的线索,陈志远在城郊的一间老旧公寓里,找到了“石阵”的源头——一位退休多年的语文教师。

老人很坦然:“我教了一辈子‘请、谢谢、对不起’,教了一辈子规矩。直到退休后,看着我那个叛逆的孙子,我才明白,孩子最怕的,从来不是挨骂,而是他的世界里,鸦雀无声,没有人听。”

陈志远没有上报,反而请求老人录制了一份名为《说话圈手记》的音频,讲述他创建第一个“石阵”的心得。

这份音频,通过一个民间的读书会网络,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秘密地传递出去。

某个深夜,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北方某重工业国企家属院,上百名下岗工人,每晚八点,都会在废弃的篮球场上,用石子摆出一个巨大的石阵,然后轮流走进去,讲述自己失业后的经历。

信息还附上了一段模糊的远景视频。

陈志远看着视频里那些沉默的轮廓和中间那个孤独的讲述者,心脏猛地一缩。

他立刻回复了八个字:“别录,也别传。删掉。”

对方不解:“为什么?这是多好的素材!”

陈志远回道:“让声音留在地上,不被记录,不被分析,不被利用,它才是真的活着。”

第二天,他得到消息,那个家属院的废弃篮球场,被连夜用一层厚厚的水泥覆盖了。

然而,第三天清晨,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那片死灰色的水泥地上,一夜之间,从几道细微的裂缝中,顽强地钻出了十几株风送来的茶苗。

嫩绿的叶片上,晨光下的露珠,滚动如泪。

与此同时,京城,一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

一个戴着金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刚刚放下电话。

他的桌上,摊着五份看似毫不相干的简报。

一份关于西部某省城投公司异常活跃的债券创新,一份关于滇西扶贫贷款惊人的低坏账率,一份关于上海金融市场一支被疯抢的社会责任类债券,一份关于教育系统正在试行的新型师德评估体系,还有一份,是某部门关于多地出现“**型性聚集活动”的内部风险提示。

每一份报告都指向一个不同的领域,但男人却用一支红笔,在五份报告上,圈出了几个共同的词:情绪、倾听、声音、共情。

他将五份报告叠在一起,轻轻在桌角磕了磕,对齐。

然后,他拿起一张空白的抬头纸,在最顶端的位置,写下了四个字。

他看着这四个字,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股比金融风暴更难预测,比社会变革更难掌控的力量,正在从这个国家最不为人知的毛细血管中生长出来。

它无形,无名,却又无处不在。

许久,他拿起桌上的保密分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只说了一句话,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敬畏:

“首长,那个‘未来之声’,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了。它……好像长出我们看不懂的东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