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0章 风还没吹,树根已撕开水泥

那股无形的压力,在杭州的共益联盟总部,化作了李默指尖下规律的轻敲。

金属笔帽与胡桃木桌面碰撞出清脆的节拍,像极了暴雨前低频的雷鼓。

电话那头,财政部的非正式反馈如同隔着毛玻璃的微光,模糊却真实——“风险评估多元化指标参考”条款,附件中的“典型分析范式”。

每一个字眼都像精心打磨的钥匙,没有直接点名,却精准地打开了他们一直想进入的那扇门。

喜悦?

那太肤浅了。

李默挂断电话,没有片刻耽搁,直接召集了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

会议室里,空调冷风扫过脖颈,带来一丝刺骨的清醒。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渍与电路板过热混合的焦香,屏幕蓝光映在每个人紧绷的脸庞上,凝重如临大敌。

“庆功宴可以等,但模型等不了。”李默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像一把薄刃划开沉闷的空气,“‘情绪反馈机制’这个名字没进去,是好事。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困于名相,可以做得更多。现在,我要的不是一个静态的评级报告,而是一个动态的、能够实时推演的‘经济体情绪沙盘’。立刻,马上,将模型升级,把我们拿到的七省财政数据全部接进来,让它活起来,给我跑!”

命令下达,整个技术团队像一台被激活的精密战争机器,瞬间高速运转。

键盘敲击声汇成连绵不断的雨点,服务器风扇嗡鸣如蜂群振翅,代码的洪流取代了香槟的泡沫。

他们不眠不休,耗时三日,一个庞大的、能够模拟区域经济压力传导的动态系统雏形初现。

就在系统上线试运行的第四个小时,一条加密通讯请求突兀地跳了出来,发信方来自某中部省份的债务应急小组。

他们的措辞恳切而急迫,字里行间透着焦头烂额的压力——因数个大型基建项目资金链断裂,地方债务压力骤增,已濒临公开违约的边缘,恳请共益联盟提供“情绪压力测试”协助,以评估社会稳定风险。

一名技术主管激动地看向李默:“李总,他们求上门了!我们的机会来了!”

李默的目光依旧锁定在屏幕上那条不断闪烁的红色警报线上,指尖仍在桌面敲击着,节奏稳定,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伴奏。

他指腹下胡桃木的纹理微微发涩,像是大地深处岩层正悄然裂开的触感。

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他们不用我们的话,就听不到地底深处传来的、岩层断裂的声音。现在,轮到我们来决定,是让风暴悄然平息,还是……让它掀起滔天巨浪。”

当李默在国家层面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时,苏晓芸正在处理一场源自基层的“系统变异”。

总行通报的喜讯传遍了各个试点分行:口述贷款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不良率,比传统信贷低了整整1.3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足以载入银行史册的成就。

但她鼻尖萦绕的,不是鲜花的芬芳,而是数据背后悄然滋生的腐味。

她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危险的苗头:在部分试点城市,开始出现一种“录音外包”的灰色产业。

一些中介机构雇佣吐字清晰、声音富有感染力的退休教师,按照标准话术,为那些不善言辞的贷款申请人统一录制“标准化倾诉”。

这无疑是在系统里注入了“抗生素”,短期看数据漂亮,长期却会摧毁整个系统的根基——真实。

她没有选择一刀切地封堵,那只会催生更隐蔽的变种。

在青阳市的试点,她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一个“反向激励机制”。

她对系统进行了微调:每一段被AI判定为“高信息密度”与“高情感真实度”的口述录音,系统不仅会提高其信用评级,主贷人还将自动获得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不等的利率折扣,并优先匹配社区的精准帮扶资源。

新规推行一周后,一个奇迹发生了。

一位名叫王建国的农民工,为了给女儿筹集复学费用,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

他的口述录音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浓重的乡音,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女儿如何因为体谅家里困难而偷偷辍学去餐馆打工,他又是如何在一个深夜发现女儿藏在枕头下的录取通知书和写满泪痕的日记。

那段录音里,背景有锅铲翻炒的噼啪声,有孩子压抑的抽泣,还有老人颤抖的呼吸。

AI标记为“SSS级”,情感真实度与信息密度双双爆表。

贷款不仅秒速获批,系统还自动将王建国女儿的情况,连同那份催人泪下的“口述信用报告”,一并推送给了当地妇联和教育局的帮扶通道。

两天后,妇联工作人员带着慰问金和复学方案找到了王家。

青阳支行的行长看着这份报告,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化作一声感慨:“以前,我们最怕客户说真话,怕他们一开口全是麻烦。现在才明白……原来最朴素的真话,才是这个时代最坚硬的信用。”

信用,同样是林诗雨的战场。

只不过她的对手,是那些企图用资本粉饰罪恶的跨国巨鳄。

一家曾因数据污染问题对共益联盟提起诉讼的外资机构,在败诉后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如今却换了个马甲,通过一家离岸基金,悄然申请接入共益资本的“社会韧性债券”发行通道。

这无异于黄鼠狼给鸡拜年。

团队成员义愤填膺,一致建议永久拉黑。

林诗雨却一反常态,微笑着说:“欢迎。”她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热情地接待了对方的代表,但开出的条件却像一把温柔的刀子:“可以,我们非常欢迎贵方加入。但作为尽职调查的一部分,请提交贵机构过去三年在中国境内所有劳工权益纠纷的和解记录,并授权我们,开放贵方内部处理相关投诉的沟通日志,供我们指定的第三方进行独立审计。”

对方的代表脸色变了又变,喉结上下滑动,手心渗出的汗在文件边缘留下淡淡的印渍。

这相当于让他们脱光了衣服站在聚光灯下。

他们迟疑、抗拒、讨价还价,但在“社会韧性债券”那诱人的低成本融资渠道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提交了一份看似天衣无缝的材料。

然而,就在双方即将正式签约的前一夜,林诗雨却突然通过共益联盟的官方渠道,向全球数十家顶级财经媒体,公布了一份长达三十页的“审计摘要”。

摘要中,通过交叉比对和元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该机构在过去三年里,曾系统性地、有组织地提前销毁了超过四百封来自底层工人的投诉邮件,其行为模式与他们提交的“完美”记录形成了毁灭性的反差。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该机构的声誉一夜之间崩盘,股价暴跌。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不仅没能融到一分钱,反而被迫全面接受共益联盟提出的、包含永久性劳工监督条款在内的严苛整改标准。

办公室里,团队成员看着这记绝地反杀,激动得无以复加。

林诗雨端着咖啡,热气氤氲中映出她平静的侧脸,她看着窗外金融区的夜景,玻璃倒影里霓虹如血,淡淡说道:“他们想借我们的河去洗干净他们那艘肮脏的船,那我们就得让他们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这条河——是长了牙齿的。”

河流有牙,教育亦有灵魂。

周敏受邀参加教育部的基础教育研讨会,本以为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片形式主义的泥潭。

各地代表在台上意气风发地汇报着各自的“成果”:“我校上学期学生拍照打卡总次数突破五十万次”、“我区中小学课堂蹲姿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周敏坐在台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会议桌边缘的毛刺,一股刺骨的寒意从脊椎蔓延至指尖。

教育的本质,正在被这些冰冷而荒谬的数字所吞噬。

轮到她发言时,她没有打开准备好的ppt,而是走上台,向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临时请求。

“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一段没有经过任何剪辑的、来自一间普通教室的真实监控录像。”

会场一片安静。

视频开始播放,画面里,一名中年女教师正在讲课,突然,前排一个瘦弱的男孩毫无征兆地剧烈呕吐起来。

孩子们发出一阵小小的惊呼。

所有人都以为老师会先皱眉,或者呼叫保洁。

然而,那名老师的本能反应,是立刻冲过去,甚至来不及多想,就用自己的双手接住了部分污物,然后蹲下身,轻轻拍打着男孩的后背,用温和的声音安抚他。

她的袖口沾上了秽物,但她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从头到尾,她甚至没有朝摄像头的方向看一眼。

视频播放完毕,周敏随即展示了第二份材料——该班级在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的心理健康匿名测评数据,其班级凝聚力、学生幸福感和师生信任度三项指标,均出现了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显着提升。

会场里,死一般的寂静。

之前那些汇报“打卡次数”的代表,脸上火辣辣的。

良久,坐在前排的一位副部长才缓缓转过头,压低声音问周敏:“这个数据……它背后的逻辑,能在全国范围内跑通吗?”

周敏迎着他的目光,用力地点了点头:“能。但前提只有一个——我们必须先创造一个环境,允许老师们,彻底忘记‘被看’这件事。”

会议结束后,周敏没有丝毫停歇,立刻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共情盲测2.0”项目。

这一次,她将匿名抽取的、类似真实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视频,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纳入了全国部分试点地区的中小学校长晋升考评体系。

周敏在顶层设计上撬动变革,而陈志远则在最偏远的山区,守护着一株刚刚破土的嫩芽。

他支教的那所小学,孩子们自发地用粉笔在操场的泥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圈,取名“说话圈”。

每天晨读前,他们会围在圈里,七嘴八舌地讲述自己的心事——昨天被妈妈骂了,家里的老黄牛生病了,或者捡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

陈志远惊喜地发现,这个小小的仪式,对山区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思议的裨益。

他正准备将其作为案例记录下来,向外推广,却发现老校长正对着那个粉笔圈愁眉不展。

“小陈啊,”老校长叹着气,“明天县教育局的检查组要来,我怕他们看到这个,说我们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不务正业,要批评我们啊。”

陈志远看着孩子们在圈里天真烂漫的笑脸,没有去劝说校长。

那天晚上,他借来一台老旧的摄像机,机身冰凉,镜头布满划痕,他连夜组织学生们,将他们与“说话圈”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质朴的微型纪录片。

他没有署名,只是在深夜,将这部名为《我们的说话圈》的短片,匿名上传到了地区教育系统的内部论坛上。

第二天,检查组如期而至。

带队的领导板着脸,走进校长办公室,正准备就“教学规范”问题开场,办公室角落里那台老旧的电脑屏幕,却突然自动弹出了一个视频播放窗口。

正是那部纪录片。

检查组一行人,从不耐烦到好奇,再到沉默。

当视频的结尾,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对着镜头认真地说:“老师告诉我们,心里的话要是不说出来,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块块大石头,压在心里面,会走不动路的。”

带队的领导久久地伫立在屏幕前,一言不发。

他手指微微发颤,最终默默地掏出笔,在原本准备写下批评意见的检查表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几个字:“建议列为全县德育创新试点项目,重点观察,酌情推广。”

陈志远站在校门口,看着操场上,孩子们又在开心地用小石子摆着新的“说话圈”的边界。

阳光洒在泥地上,粉笔线微微反光,像一条条通往心灵的微光小径。

他轻声对自己说:“你们看,根本不用等谁的批准。当孩子们开始反过来,教大人们应该怎么说话的时候,这片大山,才算是真的活过来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远在杭州的李默,刚刚处理完那家中部省份的债务压力疏导模拟。

他办公室里那面巨大的电子沙盘上,代表区域风险的红色警报正在缓缓褪去,重新变为代表稳定的绿色。

然而,就在系统趋于平稳的瞬间,沙盘的正中央,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毫无征兆地亮起。

它不是代表危机的红色,也不是代表机会的金色,而是一种深邃的、仿佛蕴含着无尽能量的蓝色。

数据流不再是某个局部区域的剧烈波动,而是一种宏大的、自上而下的、覆盖了整个中西部版图的、缓慢而坚定的共振。

李默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不是一次危机警报**。

这是一**种……国家级战略启动前的脉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