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81章 举报信烧不灭的灯

风暴来得猝不及防。

一封淬毒的匿名举报信,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一夜之间将启航集团的“双龄共生”项目扼住了咽喉。

信件的内容简单却恶毒,直指项目的核心——利用少数民族的贫困进行“卖惨营销”,将成本不足五元的绣品炒作到三百元天价,是**裸的文化剥削和资本掠夺。

更致命的是,随信附有一段被精心剪辑的“内部会议录音”,模糊地传出一句“就靠她们穷,才卖得动”——语境虽被剥离,却已如火星落进干草堆,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愤怒。

这封信不仅发往多家主流媒体,还同步抄送至省纪委与国家民委信访通道,短短十二小时内,三位人大代表已在社交平台发声,要求彻查。

流言如瘟疫般扩散,县里的电话几乎同时打来,措辞严厉而冰冷: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前,项目后续所有拨款暂时冻结。

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周敏心急如焚,第一时间驱车冲进大山深处的村寨。

山路颠簸,车窗外的雾气浓重得像一层湿布,裹着松针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远处山脊隐没在灰白之中,仿佛连天地都在沉默。

寨子里一反常态的安静,那座由旧粮仓改造、往日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绣坊,此刻却门扉半掩,寂静无声。

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一股陈年木料与丝线混合的微香飘出,却再没有熟悉的谈笑声接应。

她推门而入,心猛地一沉。

几位绣娘正默默地将绷子、绣线和未完成的绣品收进竹篮,动作迟缓,像是在埋葬什么珍贵的东西。

指尖划过丝线时,那细微的摩擦声在空荡的屋子里格外清晰,如同叹息。

她们的手布满老茧,有的还缠着褪色的胶布,那是常年穿针引线留下的印记。

看到周敏,她们的眼神躲闪,脸上交织着羞愧、迷茫与一丝被背叛的屈辱。

一位老绣娘低头整理线团,手指微微发抖,一缕靛蓝丝线从指缝滑落,垂在地上,像一滴凝固的泪。

周敏的喉咙发紧。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转身对同行的工作人员低声喝道:“把设备搬过来,就在晒谷场!”

半小时后,一台便携投影仪在黄昏的暮色中亮起。

橙黄的光束穿过微尘,在斑驳的土墙上投下跳动的画面。

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没有愤怒的辩驳。

周敏只是将过去三个月的所有影像资料,一帧一帧地投射在墙上。

画面里,是她们围坐争执丝线品质时涨红的脸,是讨论工时与定价时激烈的比划,是双语公示账目时认真的神情;是第一次分红那天,沾着泥土的手按下鲜红指印的瞬间,阳光洒在她们眼角的皱纹上,笑容如山泉般清澈。

风掠过晒谷场,吹动幕布一角,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孩子们赤脚踩在晒热的谷粒上,悄悄靠近,影子被拉得很长。

影像沉默,却胜过千言万语。

悄悄收起工具的绣娘们不知何时已围了过来,她们看着墙上的自己,看着那些被遗忘的、充满希望的瞬间,眼眶渐渐湿润。

有人悄悄抹了把脸,指尖沾着泪水与丝线的微凉。

就在此刻,省城某栋写字楼的顶层,林诗雨正盯着屏幕上滚动的财务数据,双眼布满血丝。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雨点落在铁皮屋顶。

她已三天三夜未合眼,咖啡杯沿残留着深褐色的渍痕,指尖冰凉。

她的团队迅速锁定了攻击的核心——“定价权”。

对手很聪明,不纠缠于扶贫真假,只用“成本五元,售价三百”这个极具煽动性的数字,来引爆公众对于资本原罪的愤怒。

“林总,公关部已经拟好了三套回应方案,我们必须立刻反击!”助理焦急地催促。

林诗雨却缓缓摇头,眼中闪烁着冰冷而锐利的光芒。

“我们不参与口水战,”她冷冷道,“但真相必须被看见。把这组数据,连同所有原始凭证,做成可视化报告,全网公开。”

她拿起电话,直接拨给了三家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媒体。

“我是启航集团的林诗雨,”她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我们注意到网络上关于‘双龄共生’项目的质疑。我在此正式邀请贵媒体,带上你们最专业的会计师团队,随时来查我们所有的账。是的,全部。”

挂断电话,她命令团队:“把这组数据给我全网推送。”

屏幕上,一组简洁而震撼的数据被迅速制成图表:项目启动后,参与绣娘平均月增收1870元。

这笔收入占其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项目前的不足12%,飙升至43%。

数据下方,附上了厚厚一叠匿去关键信息的银行转账记录,以及十几个家庭的深度访谈视频。

面对闻讯赶来的记者,林诗雨只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质问:“如果将尊严和希望带给她们,让她们靠自己的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叫剥削。那么,请告诉我,什么才算公平?”

舆论场瞬间引爆。

然而,在启航集团顶层办公室,李默的指尖轻敲桌面,眼神却越过眼前的风波,看到了更深处的暗流。

他盯着新闻页面,指尖停在“卖惨营销”四个字上。

忽然想起去年某生态茶企,也曾因类似舆情被否决国家级非遗申报——对手不是要毁掉项目,是要掐断它的未来。

他猛地站起身。这场仗,不在舆论场,而在政策审批的密室里。

“诗雨,所有媒体攻势暂缓。”李默的电话打给了林诗雨。

不等对方诧异,他继续说道:“你做得很好,但我们的战场不在这里。”他转而拨通了陈志远的私人号码,声音沉稳:“陈叔,帮我个忙。我想邀请国家民委基层工作司的调研组,来我们项目点进行一次‘随机走访’。”

为了确保这次走访的绝对真实,李默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命令:“通知周敏,所有为了迎接检查而准备的展示内容,全部撤掉。不要搞欢迎横幅,不要组织群众排练,更不准临时补墙刷漆。就让他们看到真实的生活流——但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最苛刻的审视。”

小周在电话那头几乎要跳起来:“李总,连‘双龄共生工作站’的招牌也要摘掉吗?那……那他们来了能看到什么?”

李默的目光望向窗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看到没人催单,但绣坊的灯,依旧为自己而亮。”

三天后,一个由几位学者和干部组成的“驴友团”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村寨。

他们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以游客的身份,静静地观察着。

他们看到,在晒太阳的老人,哼着古老的歌谣,教孙辈们辨认绣样上那些代表草药和山川的图腾,声音苍老却温柔,如同风拂过经幡。

他们甚至亲眼目睹,一位曾经因交不起医药费而拒绝去医院复查的老妇人,拉着项目协理员的手,中气十足地说:“下次去县里复查,我自己走着去,不用车送!”——那一刻,阳光正洒在她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的脸上,手心的温度透过画面传递出真实的力量。

调研组在村里待了整整三天。

离开时,带队的老组长在颠簸的山路上,对着窗外连绵的青山,只对身边的同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不是项目,这是生活。”

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回。

当晚,省医保局连夜召开了专家评审会,重启了关于将“双龄共生”模式下的健康干预纳入地方特色医保增补目录的流程。

风波仿佛就要平息。

黄昏时分,李默独自站在村口,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角,带着山野的凉意与远处柴火灶的淡淡烟香。

一位绣娘默默地走到他面前,她是在这次风波中始终保持沉默的一位。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将一幅刚刚完成的绣品递到李默手中。

那是一幅极为特殊的绣品。

纯黑色的底布上,只绣了一盏孤独燃烧的油灯。

灯光温暖,火焰跳跃,丝线在夕阳下泛着微光,而在那橙黄色的火焰核心,用几乎看不见的同色丝线,藏着两个字:谢谢。

绣娘抬起头,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直视李默的勇气,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说:“李总,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穷,我们最怕的,是别人说我们脏。”

那句“脏”,像一根针,狠狠刺进李默的心里。

他低头看着手中那幅尚有余温的绣品,指尖能感受到丝线细腻的纹理与布料的微暖。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身后的技术组负责人下令:“立刻启动‘非遗溯源链’开发。我要我们未来的每一件绣品,都附带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扫开它,能看到这件作品诞生的经纬度坐标,能听到创作者亲口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当晚,深夜。

林诗雨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里压抑着巨大的兴奋:“李默,我们赢了!国家民委那边传来消息,他们有意向将‘双龄共生’模式,纳入下一年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的重点试点推荐名单!”

李默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颤。

窗外月光洒在办公桌上,楼下绣坊的灯依然亮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

他几乎要笑出声来,胸口涌动着久违的轻松与骄傲。

可就在这时,林诗雨的声音低了下去:“但是……有一个前置条件——他们要求我们,在三个月内,将此模式成功复制到另外五个不同的民族聚居区,作为最终评审的依据。”

房间骤然安静。

三个月,五个地区,五种文化——这不只是挑战,是登天之阶。

他缓缓挂断电话,走到窗边。

楼下,几位姑娘正围着老绣娘学习一种濒临失传的古老针法,灯光勾勒出她们专注的剪影,针尖在布面上轻点,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

他回到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张巨大的、包含了西南五省的详细地形图,在桌上铺开。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从一个深山中的红点,连接向另外五个散落各处的未知坐标。

夜色深沉,一场比舆论风暴和政策博弈更为宏大和艰巨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李默的目光在地图上那些崎岖的山脉和纵横的河流间游走,眼神中的平静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然所取代。

他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第一个目标点上,重重地画下了一个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