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80章 火塘边的账本

火塘夜话的余温尚未散尽,木炭在灰烬中偶尔噼啪轻响,一缕暗红的火星跃起又熄灭。

一份沉甸甸的名单已经放在了李默面前,纸页边缘微微卷曲,像是被无数双手反复摩挲过。

周敏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不解,像山间晨雾般低缓:“默哥,这是那份沉默名单的最新进展。十七位长期瞒报病情的妇女,我们已经说服了九位完成初筛。但剩下的八位,像是村口的石狮子,怎么都挪不动。”

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抚过名单上那八个被红笔圈起的名字,语气愈发沉重:“我挨家挨户去聊了,发现问题比我们想的更复杂。她们不是不信我们了,甚至不是怕花钱——咱们不是全免费吗?她们是怕。怕一去检查,就等于告诉全村人‘我有病’。在她们看来,这比病本身更可怕,是‘丢了脸’。”

丢了脸。

三个字,像三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屋外风掠过屋檐,吹动门帘发出沙沙的摩擦声,仿佛也在低语着这两个字。

李默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像远处山体深处传来的回音。

他的掌心能感受到木桌的粗粝纹理,指尖却冰凉。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闭上眼,仿佛在脑海中构建一幅错综复杂的网络——那些被“面子”缠绕的沉默眼神,那些藏在围裙下的病历本,那些在火塘边欲言又止的叹息。

良久,他睁开眼,幽蓝的系统面板在视网膜上无声展开,像一片悬浮在黑暗中的星图。

【社区信任重建模块已激活】

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符下,是一个闪烁着诱人光芒的【立即使用奖励】按钮,边缘泛着微弱的金光,仿佛在低语:*一键解决,无需等待。

*

但李默的目光只是平静地扫过,像风掠过湖面,不留痕迹。

他心中清楚:真正的信任,无法被算法一键生成。

它生长在针脚里,在火塘边,在母亲教女儿第一针时的低语中。

随即,他下达了一个让周敏瞠目结舌的命令。

“诊疗点,暂时不设了。”

“什么?”周敏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声音陡然拔高,惊得火塘边一只打盹的猫倏地竖起耳朵。

李默的眼神穿透夜色,仿佛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我们先开一家绣坊。”

这个决定在整个共生站团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李默的命令不容置疑。

周敏压下满腹疑惑,立刻投入了新的走访。

她很快发现,苗绣,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是村里妇女们为数不多能独立掌控的经济来源。

然而,这种掌控力脆弱得可怜——订单零散,收购商肆意压价,一幅耗费半个月心血的绣品,换来的可能只是几袋米钱。

她蹲在一位阿婆家的门槛上,看着老人颤抖的手将一根细如发丝的银线穿进针眼,那根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道即将断裂的银河。

周敏的心被刺痛了。

她迅速联合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在构图上最有发言权的老阿妈,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们的绣绷上逐渐成型。

“我们不绣传统的花鸟,”周敏摊开一张草图,指尖轻轻划过纸上粗略勾勒的轮廓——一个孩子踮脚望向远方的身影,背景是模糊的火车轨道,“我们绣自己的故事。”她眼中闪着光,像火塘里重新燃起的火苗,“就叫‘共生记忆绣’系列。”

这个想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诞生了——有的绣着孩子用稚嫩笔触画下的、父亲外出务工时穿的工装,针脚歪歪扭扭,却充满了思念;有的绣着一位老人亲手绘制的家族迁徙路线,从深山到河谷,每一针都是一步脚印;还有的,绣着自家小院里那棵老核桃树,下面是夫妻俩结婚时亲手刻下的名字,树皮的纹理被用金线细细勾勒,指尖抚过,能感受到微微的凸起。

李默在远程看到这些作品时,当即下令:“启航设计团队,二十四小时待命,为每一幅作品提供顶级包装设计方案。同时,启动‘一绣一码’计划。”

很快,每一幅精美的“共生记忆绣”成品旁,都多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

买家收到后,用手机轻轻一扫,就能听到一段质朴的语音家书——可能是孩子念的一首诗,声音带着奶气和错字;可能是老人讲的一个故事,背景里还有鸡鸣和狗吠;也可能是一段丈夫从千里之外工地传回的叮嘱,电流声中夹杂着钢筋碰撞的叮当声。

首批五十幅绣品,在启航集团旗下的电商平台一上线,三天之内,被抢购一空。

买家留言区彻底沸腾了。

“天啊,我买的不是一块布,是一整个家庭的悲欢。听着语音,我哭了。”

“这比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动人一万倍!这上面有活生生的体温!”

几乎在绣品售罄的同一时间,林诗雨带着一份精心装订的《民族社区微经济赋能白皮书》,敲开了云南省乡村振兴局负责人的办公室大门。

她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直接将绣坊的销售数据和盈利模式摆在了桌上。

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中,负责人一页页翻看,眉头从紧锁到舒展。

“我们建议,将‘文化手作 健康服务’的模式,打包纳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中。”林诗雨的语气自信而从容,指尖轻轻点在一份利润分配图表上。

负责人看着详实的数据和创新的模式,眼中流露出赞许,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保持着谨慎:“林总,模式很好。但这种赋能的可持续性在哪里?如果有一天,你们启航集团撤出了,她们还能继续做下去吗?这会不会又是一场美丽的烟花?”

林诗雨没有直接回答。

她只是微笑着,打开了笔记本电脑,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一位四十多岁的苗族大姐,正略显拘谨地站在直播镜头前,双手交叠放在身前,像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学生。

她身后,是村里的绣娘们在低头忙碌,针尖在布面上跳跃,发出细微的“嗤嗤”声。

她用还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一字一句、结结巴巴地说着:“这个……这个针法,是我阿妈教给我。现在,我把它……教给城里来的你们。”

那一刻,她不是被帮扶者,而是文化的传播者。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负责人沉默了许久,缓缓点了点头。

绣坊盈利的第一个月,财务报表漂亮得惊人。

纸张被周敏捧在手里,边缘微微发颤。

她兴奋地找到李默:“默哥,我们可以分红了!就按大家绣活的贡献来分,绝对公平!”

“不行。”李默的否决干脆利落,“钱要发,但绝不能只按工时。”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制度——“健康积分制”。

规则简单却直击要害:凡绣坊成员,主动完成一次妇科体检, 10分;带家中老人或孩子完成一次疫苗接种, 20分;参与一次火塘夜话并担任分享主持, 30分……积分不能直接兑换现金,但可以用来兑换更优质的进口绣线、城里运来的儿童绘本,甚至是下一批订单的优先承接权。

这套规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那个名为“面子”的顽固症结。

当晚,曾经最抗拒去诊所的吴大姐,第一个走进了共生站的临时登记处,要求报名妇科复查。

她在登记表上按下鲜红手印时,指尖微微颤抖,但眼神坚定。

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光彩,她对着周敏,一字一句地说:“小周啊,我今天来,挣的不是那几分,是面子。靠自己手艺换来的健康,这才是我们苗家女人的面子!”

月末结算会上,周敏看着财务报表,眼神有些恍惚。

她轻声对李默说:“默哥,我们明明没建学校,可现在村里的孩子们一放学,全都往绣坊跑。他们不吵不闹,就趴在旁边的小桌上,看妈妈和奶奶们刺绣,自己也跟着涂涂画画。”

李默闻言,走出会议室,站在院中。

月光如水,洒在青石板上,泛着微光。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围着一群孩子,笑呵呵地教他们用五颜六色的蜡笔,在白纸上画出他们心中的“共生站二期”。

画上,不仅有现在的院子,还多了一间带着明亮天窗的新绣房。

绣房的墙上,挂着一块价目表,上面用苗文和汉字写着不同的绣品价格。

而在院子门口,孩子们认真地画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大字——“自己挣的,才算家业”。

一股暖流涌上李默的心头。

他能听见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能闻到晚风中淡淡的艾草香,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坚实。

他正要拿出手机,下达启动“百村绣盟”计划的指令,将这个模式推广出去。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猛地一震,一条信息弹了出来。

是林诗雨发来的。

“医保目录的入围公示期今天结束了,下周就可以正式签协议。但是……我们被人举报了。”

李默的瞳孔骤然一缩。

信息还在继续:“举报信内容,已经被匿名者用截图的方式,在几个本地论坛和社交群里传开了。指控的罪名很致命——启航集团,涉嫌利用少数民族的苦难,进行‘卖惨营销’,借文化之名,行敛财之实。”

屏幕的光芒缓缓暗下,李默的脸庞隐匿在阴影中。

他抬起头,望向远处山坳里那点永不熄灭的火塘微光,良久,一声低语消散在夜风里。

“路修到哪里,人心就必须护到哪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