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37章 锅盖底下藏账本,洗衣房里出银行

苏晓芸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指尖无意识地掐进掌心,留下几道月牙形的白痕。

窗外,那片由集装箱和简易板房构成的钢铁森林,在夜色中像一头沉默的巨兽,锈迹斑驳的铁皮在晚风中发出细微的“吱呀”声,仿佛巨兽的呼吸。

远处,几盏昏黄的灯泡在风中摇晃,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像是被遗忘在荒野中的萤火。

空气里弥漫着铁锈、尘土和远处食堂飘来的油烟味,混合成一种属于底层生活的粗粝气息。

仅仅一周,李默的担忧就化为了尖锐的现实。

最初的欣欣向荣仿佛海市蜃楼,问题如退潮后的礁石般狰狞地裸露出来。

城南的废品回收点,一个外号“泥鳅”的男人蹲在角落,指甲缝里嵌着黑泥,正用几张皱巴巴、边缘磨损的工分票,从一个满脸倦容的民工手里换走了一大捆旧报纸和纸箱。

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秋风吹过枯叶。

“大兄弟,这玩意儿留着也是占地方,换成工分多实在,你看,50分,能去食堂换顿好的了!”他笑得满脸褶子,牙缝里还卡着一点烟丝,声音沙哑却热络。

那个民工挠了挠头,咧嘴一笑,接过工分票时,粗糙的手指在票面上摩挲了一下,仿佛在确认它的重量,然后乐呵呵地走了,脚步轻快,像是刚完成一笔划算的交易。

转头,泥鳅就把这些废品卖给了外面的回收站,换回了五十块现金,再用这现金从黑市贩子手里,以一比三的比例,收购了足足一百五十工分。

一来一回,他什么都没干,就净赚一百工分,足够他一家三口吃上十天饱饭。

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动摇。

许多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开始囤积粮食和日用品,麻袋堆在床底,米缸塞得满满当当,却对自己账户里的工分数字视若无睹。

她们宁愿让孩子啃干硬的馒头,手指被粗粮磨得发红,也不愿去食堂“把辛辛苦苦挣来的分白白花掉”。

在她们眼里,这花花绿绿的纸片,远不如一袋大米来得实在——至少,米能煮成饭,饭能填饱肚子。

工分,这个本该是润滑剂的东西,正在变成一滩凝固的死水。

林诗雨带着两个学生,花了三天时间,走遍了民工城的每一个角落,带回来的调查报告,字字戳心。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像暴风雨前的天空,空气沉闷得几乎凝固,连风扇转动的“嗡嗡”声都显得刺耳。

她将一叠记录着访谈内容的纸拍在桌上,纸张翻飞的声响像一记耳光。

她的声音冰冷而清脆:“你们根本没搞懂自己在做什么。这不是一个经济生态,这是票证经济的拙劣模仿!人们不信任它,因为它没有信用背书,没有强制力,更没有未来!它只是一张随时可能作废的饭票!”

她的话像一鞭子,抽在李默和苏晓芸心上。

李默的拳头攥得发白,指节泛青,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感觉不到疼。

他盯着桌面,仿佛要从那斑驳的木纹里看出一条生路。

“那你说怎么办?”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

“建立银行。”林诗雨毫不犹豫。

“银行?”苏晓芸倒吸一口凉气,喉咙发紧,“我们这是私设金融机构,被上面知道了,我们都得进去!”

“所以不能叫银行。”林诗雨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工分滥发,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结算和回收机制。人心不稳,是因为储蓄没有带来安全感和增值。我们要设立一个‘工分储蓄点’,每天的劳动所得必须先存入个人账户。每周结算一次,每个人必须消费掉一个‘基础额度’,比如一百工分,以保证市场的基本流通。超出部分可以储蓄,储蓄不仅有利息——也就是储蓄奖励,还能累积信用,挂钩未来的福利。”

李默的眼睛瞬间亮了,这套组合拳,既解决了通货紧缩,又给了所有人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他猛地一拍大腿,手掌与裤面撞击发出“啪”的一声脆响:“这个地方不能叫银行,他们怕官府,怕穿制服的。得叫个他们最熟悉,最不设防,又有点道理的名字……就叫……洗衣房!”

“洗衣房?”苏晓芸和林诗雨都愣住了。

“对!”李默的语速极快,思维已经飞速运转起来,“把钱存进来,不就是‘洗钱’吗?咱们是把脏活累活换来的工分,洗干净,变成有价值、能生钱的资产!这个名字,接地气,他们听得懂,也觉得安全!”

命令立刻下达。

原本热火朝天的洗衣房被隔出一半空间,水槽边还挂着湿漉漉的工装裤,肥皂的清香混着铁锈味在空气中弥漫。

一块崭新的木牌挂了上去,上面用最朴实的字体写着:“共造储蓄点——存工分,保清洁,两样都稳当。”木牌被钉进墙时,锤子敲击的声音“咚咚”作响,惊飞了屋顶上几只麻雀。

李默亲自任命小芳担任“柜长”。

这个腼腆但心细如发的姑娘,坐在简易的柜台后,每天认真地记录着每一笔存取,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食叶。

而那本决定着整个民工城经济命脉的账本,被李默用油布包好,藏在了食堂大铁锅锅盖下的一个特制暗格里。

锅盖沉甸甸的,沾着油渍,掀开时还带着一股焦糊味。

他对小芳说:“天底下最精的贼,也想不到钱藏在油锅底下。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为了引爆开户热情,李默抛出了两个重磅炸弹:个人账户存满五百工分,当场奖励一顿有肉有蛋的加餐;存满两千工分,可获得子女优先入学推荐资格!

“入学推荐”这四个字,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所有为人父母的民工心中炸开了花。

他们可以忍受自己吃苦受累,但孩子的未来,是他们不可触碰的底线。

仅仅三天,就有三百一十七人在“洗衣房”开设了账户。

人们排着长队,将口袋里、床底下的工分票郑重地交到小芳手里,纸张带着体温和汗渍,换来的是一本写着自己名字和一串数字的存折。

市场的工分流通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回升。

然而,旧势力的反扑也随之而来。

马金花虽然倒了,但她盘踞此地多年,留下的几个心腹如同阴沟里的老鼠,开始四处散播谣言:“李默要跑路了!他把大家的工分都收上去,准备卷款跑路回老家盖大房子!”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一些刚存了分的居民,立刻又挤到“洗衣房”门口,吵着要提现,人声嘈杂,像一群被惊动的蜂群。

面对汹汹舆情,李默却异常冷静,他没有去辟谣,因为任何解释在恐慌面前都是苍白的。

他只做了一件事——在公告栏贴出一张大红纸,宣布设立“开放实物兑付日”。

“每月初八,凭工分存折,可在此处现场兑换实物!肥皂、牙刷、毛巾、作业本、白糖、食盐……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红纸在风中微微颤动,墨迹未干,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同时,他让老吴头带着他的水电工具队,开始对整个民工城进行巡检。

“本月内,凡是家庭水电线路、门窗桌椅维护达标的,经工具队确认,户主账户额外奖励二十工分!”扳手与螺丝碰撞的“咔哒”声在巷子里此起彼伏,像一首秩序重建的乐章。

这一招釜底抽薪,精准而狠辣。

谣言不攻自破。

当人们在初八那天,真的用工分换到了崭新的生活用品,指尖触到肥皂光滑的表面,闻到那股熟悉的清香;当老吴头带着人免费修好了自家漏水的龙头,水滴不再“滴答”作响,还给账户里加上了20分时,那份看不见的信任,被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重新牢牢地建立了起来。

恐慌的人群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开户热潮。

苏晓芸则在此时,推出了她酝酿已久的计划——“女性信用档案”。

她为每一位参与劳动的妇女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她们的服务时长、技能特长、客户评价星级,以及在“洗衣房”的储蓄记录。

这份档案,将直接作为她们未来子女获得教育资助、个人申请创业小额贷款的核心依据。

她还组织了夜校,请来周敏和她的大学生朋友,每晚教妇女们拼音和基础数学。

结业者,颁发一张“共造学分证”,同样可以为信用档案加分。

一天晚上,一个长期被丈夫家暴的妇女,拿着自己积攒了三个月的信用档案和工分存折,找到了苏晓芸。

她申请了一个独立的单间宿舍。

在众人面前,她当众撕碎了丈夫写的那张“女人必须三从四德”的家规纸条,纸片如雪片般飘落,发出细微的“簌簌”声。

她带着孩子,昂首挺胸地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这件事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民工城。

更多的女性,眼中燃起了光,主动前来登记档案,走进夜校课堂。

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态。

深夜,系统面板在李默的脑海中微微震动,金色的光芒流转。

【主线任务3-5:建立初步经济循环体系。

任务进度:88%……95%……99%!】

一行新的提示文字缓缓浮现:【当劳动成为货币,穷人便有了自己的央行。】

李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身旁,林诗雨指着账本上那条陡然上扬的“工分流通速率”曲线,低声说:“这条曲线的健康度,已经超过了国内某些地方性小银行了。”

李默没有说话,他走到窗边,望向这片由他一手缔造的城邦。

远处,“洗衣房”的灯还亮着,那是小芳在核对今天的账目。

宿舍楼的走廊里,几位母亲正小声聊着天,等待着参加夜校的孩子下课。

他收回目光,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泛黄的中国地图,铺在桌上。

他的手指划过漫长的铁路线,最终,在地图中部的“武汉”二字旁的长江边上,用力地点下了一个红点。

就在这时,桌上的对讲机突然响起刺啦的电流声。

一个熟悉而兴奋的声音从里面传来,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义乌,张有才的声音。

“默哥!默哥!听得到吗?义乌这边……2号站的地基已经全部平整完毕了!就等您给咱们的新家起个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