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9章 一张图纸,掀了半个县的“老底”

当林诗雨带回的那本封面泛黄、边缘卷曲的《青阳县工业设备登记册》被平摊在桌面上时,启航工厂三楼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光影在纸页上跳跃,映出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

登记册上工整的蝇头小楷,在惨白灯光下泛着冷调的黄,与李默团队用脚一步步丈量、用相机一张张拍下的实地普查数据,形成了鲜明而刺眼的对比。

苏晓芸指尖划过一张打印出来的表格,纸张粗糙的触感刺着指腹,她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震动:“李总,初步交叉比对完成。结果……触目惊心。”她的指尖微微发颤,仿佛那薄薄一页纸承载着千钧重量。

李默的目光沉静如水,但瞳孔深处却燃着一簇火。

他没有去看那份汇总报告,而是死死盯着墙上那张用图钉标注出的青阳县地图。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咔哒”声,还有远处车间隐约传来的金属敲击回响。

每一个红色的图钉,都代表着他们找到的一台“沉睡”的设备——锈迹斑斑却仍具价值的机床、冷却塔、龙门铣。

而这些红点旁边,又多出了一个个蓝色的标记——那是登记册上根本不存在的“幽灵”,像幽灵般潜伏在废弃厂房的阴影里,藏匿于偏僻院落的角落中。

“说具体数字。”李默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低沉如铁器相撞的余音。

“全县范围内,至少有四十七台高价值工业设备未被登记在册。”苏晓芸深吸一口气,喉头滚动了一下,继续道,“其中大部分是德、日进口的高精度机床、大型龙门铣和热处理炉。根据我们寻访老工人的记录,这些设备大多是在九十年代末到两千年初,国企改制浪潮中,从账面上‘蒸发’的。”

账面蒸发,实则流落。

这些钢铁巨兽,本应是青阳工业的脊梁,却成了一些人中饱私囊的工具,被藏匿在废弃的厂房、偏僻的院落,甚至伪装成废铁,静静地锈蚀。

有些藏在荒草没膝的车间里,雨水顺着屋顶破洞滴落,打在齿轮上发出“叮——”的轻响;有些被水泥封死在私人仓库中,只有老鼠在皮带轮间穿行,留下窸窣的抓挠声。

李默缓缓走到地图前,手指从一个红点滑到另一个蓝点,再连接起一片密集的区域。

指尖划过图钉边缘,传来细微的金属凉意。

他的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网。

每一台流失的设备,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默许、参与或受益的人。

从当年的厂长、会计,到负责审批的部门领导,再到如今的“保管者”。

他们像藤蔓一样缠绕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吸食着沉默的红利。

“这已经不是资源浪费的问题了。”李默转过身,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声音低沉却如刀锋出鞘,“这是一张青阳县潜在的‘权力网络图’,是埋藏在工业废墟下的一颗毒瘤。”

他看向苏晓芸,语气果决:“晓芸,原来的普查方案要调整。你立刻组织人手,以‘社区牵头、技术改造入户调研’的名义,去重点走访那些改制老厂的下岗技术骨干。不要直接问设备,要问当年的生产故事、问老师傅们最得意的作品是用什么机器做出来的,旁敲侧击,核实这些‘幽灵设备’如今的真正去向和状态。”

“明白!”苏晓芸立刻领命。

接下来的三天,启航工厂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情报中心。

苏晓芸带着团队,提着水果和慰问品,穿梭在青阳县的老旧家属院里。

楼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煤炉的焦烟气息,墙皮剥落,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激起回音。

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老工人们,起初满心戒备,眼神躲闪,手指不自觉地搓着洗得发白的衣角。

但在看到启航带来的新式零件图纸和技术问题时,尘封多年的骄傲与技艺被重新点燃。

有人颤抖着接过图纸,指尖抚过精密的剖面线,仿佛触到了青春的温度;有人突然提高嗓门,眼中泛起泪光:“那台德国进口的五轴磨床啊,宝贝!当年全省就三台,我一个人能开!它切出来的曲轴,连日本人都说‘oK’!”

“王厂长当年改制,说那台大水磨报废了,拉去卖废铁。”另一位老师傅压低声音,嘴里还嚼着启航送来的苹果,发出清脆的“咔嚓”声,“可我亲眼看见,车是往他小舅子开的砖厂方向去的!那机器现在还能用,我前年路过还听见‘嗡嗡’响!”

一条条线索,一个个名字,被悄然记录下来。

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铛响,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数据汇总到李默手中,再由他亲自输入电脑,转化为一个个精准的GpS坐标。

键盘敲击声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屏幕蓝光映在他脸上,像一层冷霜。

三天后,当最后一条信息录入完毕,一份名为《青阳县沉睡工业资产白皮书》的文件悄然成形。

打开文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青阳县的GpS定位热力图,那些藏匿设备的地点在图上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光斑,像是一道道无法愈合的伤疤,灼烧在城市的肌体之上。

李默本打算将这份报告低调地通过董文澜的渠道,直接递交给市发改委,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一次与县里几个小企业主聚餐时,喝高了的王建国拍着胸脯,满脸红光地吹嘘:“别看启航厂子不大,我兄弟李默手里可有张宝贝地图,全青阳县那些藏起来的破机器在哪儿,他一清二楚!”他说话时喷出的酒气混着韭菜味,桌上的玻璃杯微微震颤。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池塘,涟漪迅速扩散。

仅仅一夜之间,消息就传到了县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的耳朵里。

秘书长吓得冷汗直流,手指哆嗦着拨通电话,声音压得极低:“这要是真有图……那底下多少人得翻出来?”他不敢怠慢,连夜将此事上报给了主管工业的副县长,言辞恳切地将此事定性为——“疑似有外部势力恶意搜集我县工业情报,意图不明,恐影响稳定”。

第二天上午,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停在了启航工厂门口,轮胎碾过碎石发出刺耳的“咯吱”声。

县经济委员会的两名干部走了下来,为首的中年男人板着脸,皮鞋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沉重的回响,直接找到了李默。

“李默同志,我们是县经委的。”他开门见山,语气严厉,袖口露出的手表在阳光下反着冷光,“听说你们最近在搞全县的设备普查?我提醒你,你们搞的不是技术改造,是‘挖底子’!这是在扰乱市场秩序,懂吗?”

李默看着对方色厉内荏的表情——那微微抽动的眼角、紧握又松开的拳头,还有额角未干的汗珠——心中了然。

他平静地给对方倒了杯茶,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升起一缕淡香。

他不慌不忙地反问:“王主任,如果我说,我们初步统计,这些被遗忘、被藏匿的设备,按照二手市场的最低估值,总价值也超过两千万元。这笔钱,足够在青阳县建三所现代化的新学校了。您,信吗?”

王主任端着茶杯的手一顿,杯中水面轻轻晃动,映出他扭曲的脸。

随即,他发出一声冷笑,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茶水溅出,落在桌面上像一滩凝固的血:“两千万?年轻人,牛皮不是这么吹的。你这是在敲诈,还是在讲故事?拿得出证据再说吧!”

说完,他拂袖而去,留下一个轻蔑的背影。

脚步声远去,走廊尽头的风铃轻轻晃动,发出几声空洞的叮当。

李默看着他的背影,眼神变得冰冷。

当晚,启航工厂最大的一个车间灯火通明。

惨白的LEd灯洒在斑驳的水泥地上,照出人影幢幢。

二十七名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下岗技术骨干,被李默以“民间技工联盟成立大会”的名义邀请至此。

他们大多衣着朴素,有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有人脚上还沾着泥,神情茫然,以为又是什么不靠谱的再就业讲座。

然而,当李默打开投影,将那份《青阳县沉睡工业资产白皮书》的部分内容,特别是那张刺目的热力图投射在巨大的幕布上时,整个车间瞬间鸦雀无声。

投影机风扇低鸣,红光在每个人脸上跳动,像心跳的节奏。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从那张图上,看到了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青春,看到了那些被他们视若珍宝、却最终不知所踪的“老伙计”。

“各位师傅。”李默的声音在寂静的车间里回响,混着远处管道中蒸汽流动的“嘶——”声,“这些,都是我们青阳县的家底。它们不该锈死在黑暗的角落里,你们的技术,也不该被埋没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一个惊雷:“从今天起,启航工厂正式启动‘设备寻宝计划’!我邀请在座的各位,以及全县所有的技术工人,成为我们的‘寻宝猎人’。任何人,只要能提供白皮书上尚未记录的设备线索,一经核实,待设备被启航修复或盘活后,线索提供者,将获得该设备产生利润的百分之十作为分红!”

话音刚落,人群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议论声。

有人猛地站起,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吱嘎”声;有人激动地拍着大腿,眼眶泛红;还有人默默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

百分之十的分红!

这对于一群每月只能领几百块补助金的下岗工人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他们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

消息如野火般在青阳县的下岗工人群体中蔓延。

短短两天之内,启航工厂的电话被打爆,新增有效线索高达八十三条!

铃声此起彼伏,像警报,也像冲锋号。

其中一条匿名线索,通过几张模糊的照片和一段颤抖的语音,赫然指向了城郊一处隐秘的农庄——那里藏着两台保养尚可的瑞士进口高精度磨床,而农庄的主人,正是主管工业副县长的亲表弟!

苏晓芸拿着这份滚烫的线索找到李默,脸上满是忧色:“李默,你这一招太狠了,等于把刀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这是在逼他们动手啊!”

李默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如心跳:“不动手,鱼怎么会出水?他们的底牌,又怎么会暴露?”

果然,一周后,县经委的正式文件下来了,红头大字,措辞严厉,以“严重扰乱国有资产处置秩序,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由,勒令启航工厂立刻停止一切形式的设备普查活动,并封存所有已得数据,等待调查。

然而,李默早已料到这一步。

就在文件下达的前一天,他已经通过董文澜,将一份加密的白皮书副本,悄悄送到了市纪委驻青阳县巡视工作组的案头。

与此同时,他打出了第二张牌。

启航工厂联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发布了一份《青阳县技术工人现状及再就业意向年度报告》。

报告后面,附着一封数百名下岗技术工人亲笔签名的请愿书,上面用最朴实的话写着:“我们不要救济,我们只要一个能继续拧螺丝、能让机器响起来的干活机会!”

这张牌,精准地打在了舆论的燃点上。

市电视台最富正义感的记者闻风而动,当天就带队赶到青阳。

一篇名为《沉睡的钢铁,醒着的人》的深度报道在晚间新闻播出,立刻在全市范围内引发了剧烈反响。

公众的目光,第一次聚焦到了这群被遗忘的人和那些被埋没的资产上。

压力,瞬间从李默身上,转移到了县政府的头上。

深夜,李默站在启航工厂的楼顶,俯瞰着县城里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

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角,带着一丝工业区特有的铁锈味和冷却油的气息。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金色的光芒一闪而过。

【主线任务2-2:唤醒沉睡的资产,完成度100%】

【任务评价:完美。

以雷霆之势撬动地方利益格局,成功引爆舆论,化被动为主动。】

【任务奖励:民间组织运营权限(已激活),跨县域资源调度许可(已解锁)】

几乎是同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是林诗雨打来的。

她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李默!刚刚市里高新区和经开区的经信局都联系我了,他们看到了报道,想……想和我们谈谈合作。”

李默望着远方的灯火,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诗雨,他们不是找你,是找启航。”

挂断电话,他回到办公室,将那份承载了无数人心血和希望的《青阳县沉睡工业资产白皮书》原件,郑重地锁进了保险柜。

金属锁舌“咔哒”一声闭合,像是为一段历史画上句点。

在牛皮纸封面上,他用黑色的马克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五个大字:“共造计划·第一卷”。

而在他不知道的县政府大楼地下档案室,一盏昏暗的应急灯下,一个身影正用颤抖的手,从贴着“绝密”封条的铁皮柜最深处,匆匆调出了一份已经发黄卷边的档案。

纸张脆得几乎一碰就碎,指尖传来干涩的摩擦感。

档案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九十年代国有重点设备流失情况内部调查清单》。

远处,启航工厂车间里,那台被修复的二手龙门铣床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沉重的皮带轮开始缓缓转动,发出的“嗡嗡”声由弱渐强,仿佛是这座沉寂已久的县城,那重新开始搏动的工业血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