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87章 网刚收拢,鱼已游进了河心

火焰并未按照任何人预想的剧本燃烧。

本该由青阳主导的“情绪安全法”推动浪潮,正从基层自发生长,脱离掌控——而掌舵者李默,却在此刻选择了后退。

火焰的温度尚未褪去,李默却已站在战略会议室的冷光之下。

他指尖划过平板,一行行数据如雪崩般滚落:“87%的组织在发起行动前,曾向总部申请模板;63%使用统一话术包;12个省的‘情绪议会’会议流程完全复制青阳内部章程。”他合上设备,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出幽蓝的冷光,像一块沉入深海的铁。

他知道,当一个运动开始依赖领袖时,它就已经在走向死亡。

“撤出。”

青阳总部的战略会议室里,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李默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所有核心成员心中的惊涛骇浪。

“李总,您说什么?”一名副手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老张在基层的声望如日中天,只要我们趁势推一把,立法程序重启的呼声将无人可挡!我们为什么要撤出?”

“是自断臂膀啊,李总!”另一人急切地附和,“我们为老张铺了这么久的路,眼看就要……”

“路不是我们铺的,”李默抬起眼,深邃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困惑而焦急的脸,“是老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做的,只是在他走夜路的时候,偶尔递上一盏灯。”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子地图前,上面闪烁着成百上千个代表着自发组织的红色光点,像夏夜旷野中不灭的萤火。

“看这里,”他指着那片燎原的星火,“他们以为自己在追随老张,追随青阳。但如果这阵风停了,这把火就会熄灭吗?不。我们要做的是点火,不是扛着火把跑。扛着火把,目标太大,容易被扑灭。而当遍地都是火种时,风会替我们助燃。”

他回到座位,十指交叉,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青阳全面撤出对老张的所有直接支持,包括资金、人员和公关。只保留一个身份——技术顾问。我们的手,要从台前彻底消失。”

命令下达,整个青阳高速运转的机器仿佛被强行踩下了刹车。

没人理解,但所有人都必须执行。

就在内部的疑虑达到顶峰时,李默做出了第二个动作。

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一夜,窗外城市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唯有他的屏幕始终亮着,映出他眼底血丝与指尖的焦灼。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名为《民间立法行动指南》的文件。

文件中,他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三不介入”原则:青阳作为技术顾问,不代写任何一份地方性提案;不组织任何形式的跨区域联署;不为任何具体行动公开背书。

这份指南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一份“放手宣言”。

当晚,这份文件没有走任何公开通道。

它被分割成五段加密音频,嵌入三所“共情教育”试点学校的音乐课录音中,随教学资源包悄然流入全国校园网络——只有知道密钥的人,才能将它们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变调中提取、拼接还原。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一句足以点燃胸中最后一点犹豫的话:

“法不是我们给的,是——你们从心里长出来的。”

这封邮件如同一滴落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引爆了积蓄已久的能量。

那些原本习惯于等待青阳指令的组织者们,在短暂的错愕和迷茫后,被那句话彻底唤醒。

他们不是棋子,他们是棋手!

三天后,第一份由乡镇代表自发联署、要求重启“情绪安全法”立法程序的正式文件,在江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递交。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七个省份,上百个县市,基层的红点在李默面前的地图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连成一片血色的脉络。

他站在地图前,看着那片由无数陌生人意志汇成的壮丽图景,仿佛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呐喊与心跳——南方雨夜中打字机的噼啪声,北方矿工宿舍里传来的低语,西部山村广播站反复播放的倡议书录音。

指尖触碰到屏幕时,那微弱的静电竟让他恍惚觉得,自己正抚摸着千万人共同跳动的脉搏。

他轻声自语,像是在对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说:

“他们还在找我们的手,可我们——已经把手藏进了风里。”

当李默亲手熄灭了青阳的火把,另一束光,正悄然藏进时间的夹层。

苏晓芸接到了国家档案局的通知——收编,但必须阉割灵魂。

“所有涉及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批评、或可能引发‘负面社会影响’的内容,必须全部删除。”

消息传来,苏晓芸的团队义愤填膺。

“这是收编!是阉割!”有人拍着桌子,“他们想拿走我们的成果,还要抽掉它的灵魂!”

所有人都以为苏晓芸会据理力争,甚至公开抗议。

然而,她只是静静地听完所有人的抱怨,然后平静地回复了档案局:“我们同意。”

在团队成员不可思议的目光中,她紧接着提出了一个补充方案——“双轨存稿制”。

“我们可以提交洁本,”她翻开《国际口述史操作标准》,纸张翻动的声音清脆如刀,“但根据学术规范,原始资料必须完整封存,否则无法通过伦理审查。这是底线。”

助理皱眉:“解密时间……必须限定。”

“三十年太短,人心未冷;一百年太远,无人可证。”她顿了顿,镜片后的眼神如静水深流,“那就——五十年。”

她亲自带队,与档案局的技术人员一同制定存档标准。

每一个被删减的片段,都必须在公开版本的对应时间轴上,留下一个微不可见的元数据标记。

那标记如同一枚隐形的种子,深埋在数字土壤中,等待未来某双觉醒的眼睛用特定程序唤醒。

一名年轻的档案员在一次技术对接的休息间隙,忍不住低声问她:“苏老师,您费这么大劲,可五十年太久了。到时候,真有人会去看这些被藏起来的东西吗?”

苏晓芸扶了扶眼镜,目光穿过窗外厚重的红墙,望向遥远的天际。

她轻声回答,声音里带着一种超越时间的笃定:

“看的人不多,但——只要有一人看完,真相就还在呼吸。”

而在资本的殿堂里,一盏灯正被强行点亮。

林诗雨的“共益印记”认证,突然成了资本圈的新宠。

几家嗅觉敏锐的大型国企,一反常态地主动提交了认证申请,试图通过这枚小小的印记,抢占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高地,将之变成一张闪亮的公关名片。

面对这些巨头的“示好”,林诗雨的团队兴奋不已。

他们认为这是“共益印记”获得主流认可的标志,建议适当放宽标准,先将这几家标杆企业拉进来。

林诗雨却一票否决。

她不仅没有降低门槛,反而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审计强度全面升级。

所有申请“共益印记”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性质如何,都必须无条件开放过去三年内所有的劳资纠纷调解记录、工会会议纪要和员工匿名投诉信箱。

此令一出,几家原本信心满满的国企立刻变得犹豫。

其中一家能源领域的央企,仗着自己背景雄厚,提交了一份“完美无瑕”的报告。

然而,林诗雨的审计团队没有依赖官方渠道。

他们在育儿论坛中发现一位母亲的匿名帖:“孩子说爸爸在工厂睡了七天,是不是出事了?”发帖时间,正是企业声称“正常轮休”的第三天。

通过区块链恢复的短视频片段、离职员工提供的内部通讯截图,以及“共情教育项目”中一名工人子女的课堂日记,证据链逐渐闭合。

拒绝认证的报告被公之于众,舆论哗然。

没人想到,林诗雨的团队竟敢对这样一家巨无霸说“不”。

她趁热打铁,正式发布了《共益认证红黑榜》,宣布将按季度更新,所有被拒绝的企业及其原因,都将被详细列入黑榜,公示一年。

消息传出,一位被拒企业的副总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她,言语间充满了压抑的怒火:“林总,你们这不是在做认证,你们这是在搞审判!”

林诗雨端着一杯清茶,茶面如镜,映出她平静的双眼。

她轻轻吹了口气,热气拂过唇边,带着一丝苦香。

“共益不是颁给企业的奖状,是——一盏照进历史的灯。灯下有没有阴影,你们自己最清楚。”

当权力与资本的博弈在明处激荡,一场静水流深的改变,正发生在孩子的眼泪与老师的蹲下之间。

周敏主持的“共情教育十年追踪项目”也迎来了它的中期成果发布会。

会场内,坐满了来自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官员。

周敏站在台上,用一组组冰冷却有力的数据,展示着一场温暖的变革:在推行“微行为观察”实验项目的三百多所学校里,学生的心理危机报告率,五年内平均下降了58%;一线教师的职业倦怠率,则下降了41%。

投影仪的光束横穿会场,映在她身后的幕布上,像一条通往未来的桥。

一名教育部的高级官员当场提问,语气中带着显而易见的欣赏与急切:“周教授,这样好的模式,有没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这个问题,正是周敏等待已久的。

她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缓缓点头,然后话锋一转:

“能。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所有形式主义的‘共情打卡’考核制度。”

全场一片寂静。

空调的嗡鸣声忽然变得清晰,像某种隐秘的倒计时。

所有人都明白,“共情打卡”正是各地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发明的“创新”,是官僚体系最擅长的东西。

周敏的条件,无异于要求这个体系在推广她的成果之前,先革自己的命。

会议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气氛中结束。

但种子已经种下。

半个月后,三个省份的教育厅联合宣布,将试点推行“去考核化的共情教育模式”。

周敏没有为此庆祝。

真正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一封来自试点学校一线教师的匿名来信。

信纸泛黄,字迹潦草,却带着体温般的真诚:

“周教授,今天我忘了要按照您教的,蹲下来和那个爱哭的孩子说话。我只是太累了,站在他面前。可他却忽然跑过来,紧紧抱住了我的腿。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当我忘了表演,她才敢相信。”

当所有的火种都已埋下,陈志远正陪着老张,踏上开往京城的列车。

他们应邀参加全国人**工委组织的一场关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专题调研预备会。

会议地点设在人民大会堂。

当他们抵达时,会场外早已被各路媒体的长枪短炮围得水泄不通。

闪光灯如暴雨般炸响,刺得人睁不开眼;记者的呼喊声、摄像机的对焦音、对讲机的电流杂音交织成一片喧嚣的海洋。

陈志远像一堵沉默的墙,护着有些不知所措的老张,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所有采访请求。

他没有让老张对着镜头去重复那些早已传遍网络的故事,而是从随身的包里,取出了一个厚重的铜盘。

这是他花了两天时间,亲手协助老张完成的。

盘中,用最先进的技术,刻录着从上万份口述史中精选出的三百二十七段原声音频。

那里面有矿工沙哑的叹息,有失独母亲午夜的哭泣,有留守儿童怯生生的愿望……封面没有标题,没有多余的装饰,只用最古朴的字体,深深地刻了一行小字:

“来自地下的心跳”。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趁着工作人员引导代表入座的间隙,老张在陈志远的示意下,默默地走上主席台,将那枚沉甸甸的铜盘,轻轻地放在了正中央的发言席前。

铜盘触地的瞬间,发出一声低沉的“咚”,像一口古钟被轻轻叩响。

这个突兀的举动引起了会务人员的注意。

一名常委会的副秘书长走了过来,疑惑地拿起铜盘,指尖划过那行小字,感受着铜质的冰冷与岁月般的重量。

他眉头紧锁,低声问身边的助理,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这……这是什么?这能放进会议档案吗?”

陈志远没有回答。

他已经陪着老张在后排的位置坐下,目光却越过会场,望向了窗外。

他立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之下,望着远处**广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朝阳,金光洒在汉白玉栏杆上,反射出刺目的白。

风拂过他的衣角,带着清晨的凉意与尘土的气息。

他们可以不承认这部由民众心血浇灌的法,可以不接收这枚承载着万家悲欢的盘。

可——当千万人开始用声音投票,谁还能说,他们没资格立法?

风暴的中心,青阳总部的指挥室里,李默面前的地图已经不再闪烁。

所有的光点都沉寂下来,仿佛在蓄积着下一次爆发的力量。

从京城传回的消息,一点一滴地汇入他的耳中。

夜色渐深,白日的喧嚣归于沉寂。

整座城市都睡去了,只有这里灯火通明。

时钟的滴答声在寂静中被无限放大,像心跳,又像倒计时。

咖啡杯早已凉透,杯壁凝结着细小的水珠,触手冰凉。

助理反复检查着通讯设备,手指因紧张而微微发抖。

突然,屏幕轻微闪烁了一下,像是呼吸暂停后的抽搐。

李默盯着地图,那上面的光点已沉寂整整十七小时。

午夜已过,指挥室的灯光开始微微颤抖,像是承受不住这寂静的重量。

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撕裂死寂——

是那条红色的加密专线。

一名助理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接起,仅仅听了两秒,便用手死死捂住话筒,转过身,脸色在灯光下显得有些苍白,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李总,京城,专线……通了。”

办公室里,落针可闻。李默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