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86章 门刚缝上,风已从缝里钻了进来

青阳市的夜色如墨,浓稠得仿佛能滴落下来,李默站在露台边缘,指间的烟火忽明忽暗,每一次闪烁都映出他眼底那一片深不见底的幽光。

风从楼宇缝隙间穿行而过,带着城市低语般的呼啸,掠过他裸露的手背,凉意如针尖轻刺。

水晶烟灰缸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像一块凝固的泪滴。

风暴的雏形,正在他脑海中疯狂推演。

发改委那场内部会议的**精神**,从几位参会者酒后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而出——字字句句都透着根深蒂固的傲慢与抗拒。

所谓“过度强调软因素”,不过是“我们听不懂,也不想听”的体面说辞。

直接冲撞这堵墙,只会头破血流。

李默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他拨通了核心团队的电话,声音平稳得像手术刀:“立刻启动‘净化’方案。把‘城市情绪韧性指数’这个名字,连同所有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术语,全部从模型里剔除。我不要任何一个带有感**彩的词,一个都不要。”

电话那头,团队负责人愣了一下:“默哥,那……那还剩下什么?”

“剩下成本,剩下损失,剩下钱。”李默的声音斩钉截铁,“把每一次社会舆论危机、每一次群体**件、每一次因心理压力导致的生产力下降,全部量化成经济损失。我要一份冷冰冰的、只有数字和推演的‘社会稳定成本模型’报告。记住,我们的身份不是建言者,是——精算师。”

这份剥离了所有温情、只剩下刺骨金钱逻辑的报告,没有通过任何官方渠道,而是以一篇纯学术论文的形式,经由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期刊匿名评审后,悄然送到了几位关键人物的案头。

一周后,发改委再次召开闭门研讨会。

那位之前被严厉批评的副司长,将这份报告的复印件重重拍在桌上,他的声音不再是温和的建议,而是带着一种被数据武装起来的强硬:“各位,我们之前讨论的是‘哭声’,是软因素。现在,这份报告告诉我们,这些哭声背后,是每年数千亿的维稳开支、是生产效率的隐性损耗、是城市吸引力的直接下降。我再说一遍,不是我们要听哭声,是——哭声已经开始砸钱!”

满座皆惊。

曾经虚无缥缈的“情绪”,此刻化为了一张张令人心惊肉跳的财务报表。

李默在青阳的露台上读到这条反馈时,只是将烟头捻灭在水晶烟灰缸里,轻声道:“他们抗拒的是名字,不是事实。那就把事实——换个名字送进去。”

就在这句话落下的瞬间,另一道信息正穿越长江水汽,抵达南方某座城市的社工办公室——

几乎在同一时间,苏晓芸正面临着另一场“名字”引发的战争。

她开创的“倾听者”计划在某个二线城市被迅速“借鉴”,但很快就走了样。

当地为了政绩,竟试图将“倾听者认证”与社区工作者的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不参加、不通过就扣发奖金。

一时间,倾听成了任务,认证成了负担,甚至出现了荒唐的作假行为。

苏晓芸没有愤怒地发文谴责,那只会引发无谓的口水战。

她不动声色,通过自己建立的社区网络,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真实倾听者”的匿名监督平台。

她不宣称拥有裁决权,但承诺每一条有效举报都将被整理成公开报告,推送至全国社工协会与主流媒体。

规则简单粗暴:任何居民都可以通过匿名渠道,举报自己遇到的“虚假倾听者”,比如敷衍了事、诱导发言、甚至泄露**。

一旦查实,不仅该社工的认证资格被永久吊销,其所在单位的评优资格也将一票否决。

这枚深水炸弹的引信,很快就被点燃了。

一名社区的副主任,为了让自己的考核数据“漂亮”,竟然让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轮番冒充倾诉居民,对着电话念稿子。

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无意中撞破了这场“表演”,颤抖着手按下了举报键。

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

该市的“倾听者认证”工作被紧急叫停,全面整顿。

苏晓芸抓住这个窗口期,立刻发布了她早已拟定好的《倾听者伦理守则》第一版,并在全国社工培训网络上进行了一场公开直播。

直播的最后,她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平静地说:“倾听,从来不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它是一种姿态。一种——放下权力的姿势。”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心上。

一名在社区干了三十年的老社工,在培训结束后,对着镜头感慨万千:“以前总想着怎么说服人,怎么教育人。今天才明白,干了三十年,第一次觉得,闭嘴比说话难。”

当苏晓芸按下直播结束键,她的手机还未冷却,一条加密信息已跃入李默的终端屏幕。

而在更远的北方,资本市场的风暴也悄然升起——

林诗雨的共益资本一路高歌猛进,终于引来了监管层的警惕。

一封来自高层的内部吹风会纪要被她截获,核心内容直指“社会金融产品命名规范”,明确提出要禁止在金融产品名称中使用“共益”“韧性”“社会价值”等无法被精确量化的术语。

这是一记釜底抽薪的狠招。

过去三年,“共益资本”已成为高净值人群圈层中的口碑代名词,品牌认知早已扎根。

一旦失去“共益”的标签,她的产品很可能被淹没在成千上万的普通理财产品中。

团队内部人心惶惶,有人提议发动学界力量去游说,有人建议打擦边球。

林诗雨却在会议上笑了起来,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狡黠的锋芒。

“游说?不必。他们不让叫,我们就不叫。”她随即宣布启动“术语置换行动”。

一夜之间,共益资本旗下所有产品的名字都变得“面目全非”。

“城市心理韧性共益基金”变成了“城市更新稳健成长计划A”,“青年心理扶助共益信托”则更名为“未来人才长期价值通道b”。

所有名字都完美符合监管要求,显得无比“稳健”和“合规”。

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

在所有新版宣传材料最不起眼的一角,都多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

旁边只有一行小字:“扫码,了解我们的价值根基。”

用户只要轻轻一扫,手机屏幕上立刻跳转到一个制作精良的h5页面,页面上没有一句产品推销,通篇都在深入浅出地解读“共益资本”的理念、初衷和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老客户们一眼就认出了那个熟悉的蓝色渐变图标,哪怕名字变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共益那个新计划”。

一周后,奇妙的景象出现了。

尽管产品的官方名称已经更改,但在各大财经论坛、投资者社群里,人们依然用“共益系”来称呼它们。

“我买了那个新的共益成长计划”“共益信托最近表现不错”……称呼,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身份认同。

在内部复盘会上,林诗雨端着咖啡,对团队笑言:“看到了吗?他们管得住产品的名字,却管不住——人心怎么叫。”

而在这时,另一道信息正悄然汇入青阳——

教育领域,周敏也打赢了一场无声的战役。

她受邀参与某省教育厅《师德考核办法》的修订评审。

当她看到草案中,自己力主加入的“共情力”一词被替换为冰冷的“学生满意度”时——

“学生满意度”极易被操控,尤其是在非理性的家长压力下。

在评审会上,她没有与起草组的官员进行任何辩论。

在轮到她发言时,她只是站起身,平静地请求播放一段五分钟的视频。

这不是真实录像,而是某研究项目基于多个真实案例重构的**情景模拟**,画面经过脱敏处理,人物面部模糊,声音经过变调,但情绪真实可感。

视频里,一名年轻的男教师,因为坚持不通过体罚来提高学生成绩,被几位强势的家长堵在办公室里指着鼻子辱骂。

他的“学生满意度”调查得分,在全年级垫底。

视频的后半段,却是来自专业心理测评机构的数据:三年来,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在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关键心理指标上,始终位列全校第一。

视频播完,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周敏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诛心:“各位领导,我想请问,我们要的,到底是能讨好家长的老师,还是能守护孩子的老师?”

无人应答。

那份关于“学生满意度”的条款,在最终稿中被悄悄划去,保留了“共情伦理”作为独立的考核条目。

周敏走出戒备森严的会议室,手机轻轻一震,是一条来自评审组一位年轻成员的匿名短信:“周教授,今天我平生第一次,在评审意见上打了‘差评’。不是给学生,是给——那个一直不敢说真话的自己。”

信息如潮水般涌向青阳,涌向李默的案头。

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最新动态,那些来自社区、金融、教育、乃至体制内部的胜利反馈,没有让他露出丝毫喜悦。

当看到苏晓芸的《伦理守则》引发全国讨论时,李默没有笑,反而皱了皱眉:“火势太快了。”

林诗雨的“术语置换”成功,他却低声自语:“他们开始自己命名了……这未必是好事。”

周敏的视频赢得掌声,他却关闭了弹幕:“人心一旦被点燃,就不再听命于火种。”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被无数**和焦虑所驱动的城市。

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正在民间自发地酝酿、汇聚,其势头之猛,远超他的预期。

然而,李默的眼中,却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凝重。

他感受到的,不是乘势而起的激动,而是一种驾驭惊涛骇浪般的巨大压力。

点燃野火很容易,但要让野火按照你规划的轨迹燃烧,而不是烧毁一切,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真正的棋手,不仅要计算出棋的时机,更要懂得收手的时机。

镜头拉远,北方大地苍茫如铁。

陈志远像一个孤独的观察者,行走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

他在一个不起眼的北方城市,发现了一件令他动容的事。

当地的信访局长,一个看似刻板的中年男人,竟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悄悄组织起了“夜话接龙”的复刻版。

每晚八点,他会锁上门,独自一人,播放一段从多年基层走访中自行采集的非涉密“沉默地图”原声录音。

音箱调得很低,门缝里漏出的,只有断续的啜泣和叹息。

他对自己的心腹说:“让他们听听,这些声音在被‘处理’和‘解决’之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陈志远没有去打扰这位孤独的“播火者”,只是默默地将这个案例编入了《沉默地图》的线上增补版,给它加了一个特殊的标注——“体制内的野圈”。

果不其然,数日后,那位局长因“工作需要”被平调到了一个清闲的部门。

但他的继任者在整理办公室时,却从文件柜的最深处,翻出了一份手写的笔记。

扉页上,只有八个字:“堵不如疏,疏不如听。”

陈志远站在横跨城市的大桥上,看着桥下,一群穿着卫衣的年轻人,正用河边的鹅卵石,摆出一个新的、小小的石阵,有人在中央放上了一个便携蓝牙音箱。

他听不清音箱里在放什么,只看见风拂过水面,泛起细碎的涟漪,像无数细小的耳朵在轻轻颤动。

他迎着风,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整个时代宣告:“你们可以换人,换制度,换名字,可——当耳朵已经长出来,谁还命令它闭上?”

五条战线,五场胜利,看似独立的火花,却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彼此连接,汇成燎原之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