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食卦人 > 第35章 养胃汤方

食卦人 第35章 养胃汤方

作者:厨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9:06

“听荷轩”那场夜宴的余波,比我想象中来得更为迅速和具体。

不过两三日功夫,张总的电话便直接打了过来。他的“君悦酒店”是本市餐饮界的标杆之一,定位高端商务与政务接待。电话里,张总的声音带着商人特有的敏锐与热络:

“张老板!那晚在听荷轩,我可是大开眼界啊!王局、赵总他们,哪个不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一个个都让你说得心服口服!尤其是你给王局调理失眠、给赵总疏肝利胆的那些食养方子,我听着就觉得大有可为!”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诚恳:“不瞒你说,我们酒店一直在寻求差异化竞争。光是食材好、厨艺精,已经不够了。现在的高端客户,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我想跟你合作,把你那套‘食卦’养生的理念,还有那些经过验证的汤方,引进我们酒店的菜单里。你看怎么样?”

我握着话筒,心中并无太多意外。那场宴会,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张总作为餐饮业的巨头,能立刻从中嗅到商机,是他的本事。

“张总的意思是?”我不动声色地问。

“合作方式我们可以详谈。”张总显然早有腹案,“比如,我们可以买断你几个核心汤方的使用权,或者采用分成模式,每卖出一份,给你一定比例的提成。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借用你‘食卦张老板’的名头。菜单上可以注明,‘本汤方由卦食咨询室张老板亲授’!这对我们双方,是双赢!”

买断?分成?借用名头?

这几个词在我脑海中快速闪过。这意味着,“食卦”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咨询室围墙内的、一对一的、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它将第一次以一种标准化“产品”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面对更庞大的、匿名的消费群体。

风险与机遇并存。

机遇显而易见:丰厚的经济回报,极大地拓展“食卦”影响力的边界,甚至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餐饮的细分领域。

风险也同样清晰:标准化意味着简化,可能会失去“食卦”因人而异的精髓;大规模商业化运作,是否会稀释其神秘感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一旦汤方挂上我的名字推向市场,任何一点口感或效果上的瑕疵,都可能直接反噬我个人和咨询室的信誉。

“张总,这件事我需要考虑一下。”我没有立刻答应,“而且,汤方需要根据酒店后厨的标准化流程进行调整,并非简单的照搬。另外,关于合作细节,也需要明确。”

“理解,理解!”张总立刻说道,“这样,张老板,你看你什么时候方便,来我们酒店实地考察一下?看看我们的后厨环境,也和我们的行政总厨当面聊聊?具体合作条件,我们见面细谈!”

我答应了。这确实需要实地考察和深入沟通。

赴约那天,我没有带小林,独自一人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君悦酒店。张总亲自在酒店大堂迎接,显得极为重视。他没有直接带我去办公室,而是先领着我参观酒店。

君悦酒店的内部奢华自不必说,水晶吊灯,大理石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香氛。张总重点带我参观了几个不同风格的餐厅和巨大的宴会厅,最后,通过专用的员工通道,进入了后厨区域。

与前面的富丽堂皇截然不同,后厨是另一个世界。巨大的空间被合理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粗加工区、切配区、热菜区、冷菜间、面点房、洗碗间……不锈钢的台面、灶具、货架反射着冷冽的光泽,穿着洁白厨师服的员工们各自忙碌,切菜声、炒菜声、炉火轰鸣声、厨师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高效而紧张的节奏感。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材和调料混合的复杂气味,浓郁、生动,却也带着工业化厨房特有的、被严格管控后的统一感。这与我在大学城那个小小的、烟火气更随性更个人化的麻辣烫操作台,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行政总厨姓郑,是一位四十多岁、身材微胖、眼神锐利的中年人。他系着雪白的围裙,戴着高高的厨师帽,见到我,礼貌地点头致意,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属于技术权威的审视与怀疑。显然,他对于老板请一个“算卦的”来指导后厨工作,内心是有所保留的。

“郑师傅是我们酒店的顶梁柱,国家特一级厨师,精通粤菜和淮扬菜。”张总介绍道。

“郑师傅,久仰。”我主动伸出手。

郑师傅与我握了握手,手掌厚实有力,指关节粗大,是常年颠勺留下的印记。“张老板,听说您对药膳养生很有研究?”他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研究谈不上,只是略懂一些食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我谦逊地回答。

张总在一旁笑道:“老郑,张老板可是真有本事的人!走,我们去小厨房详谈。”

我们来到了后厨旁边一个相对独立、设备也更精良的小厨房,这里是专门用来研发新菜品和制作高端宴席精细菜肴的地方。环境安静了许多。

张总让助手拿来了一份初步拟定的合作协议草案。条款大致是:我提供“养胃汤”等三个核心汤方的配方、制作工艺及背后的“食卦”理念说明;酒店拥有汤方在自身体系内的独家使用权;菜单上明确标注汤方来源;销售额的百分之八作为我的分成。

百分之八,对于一个高端酒店可能动辄上百元一盅的汤品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长期收入。

但我关注的焦点不在这里。

“张总,郑师傅,”我放下协议草案,看向他们,“合作可以,但有几个前提。”

“第一,汤方不能完全照搬我给王局、赵总他们用的私人定制版。私人调理,讲究对症下药,力道或猛或缓。而面向大众的酒店菜品,首要原则是安全、平和、普适。我需要根据酒店的定位和客群特点,对汤方进行重新配伍和调整,确保绝大多数人,无论体质寒热,饮用后都只有益处,绝无副作用。这是底线。”

郑师傅听到这里,眼神里的审视意味淡了一些,微微颔首。作为专业厨师,他深知食品安全和普适性的重要。

“第二,制作工艺必须严格按照我调整后的标准来,不能为了追求出餐速度或成本,擅自更改食材投料顺序、火候和时间。尤其是火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直接影响到汤效和口感。”我强调道。

“这个自然!我们君悦最注重的就是标准和品质!”张总立刻保证。

“第三,”我看向张总,“菜单上可以注明汤方由我提供,但不能使用‘卦食咨询室张老板亲授’这类过于玄乎的宣传语。可以用‘依据传统食养智慧,由本店与资深顾问联合研发’之类的表述。我的咨询室,主营业务还是私人咨询,不希望被过度商业化绑定。”

张总略微沉吟,也点头同意了。他明白,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对我和对酒店的品牌形象,其实都有好处。

“好!张老板考虑周全,就按你说的办!”张总拍板。

接下来的重心,转向了技术层面。我和郑师傅移步到灶台前。

“郑师傅,麻烦您准备以下食材:猪扇骨、铁棍山药、干香菇、红枣、生姜、枸杞,另外再准备一些常见的香料,如白芷一两片、砂仁两三粒即可。”我报出了一串食材。

郑师傅动作麻利,很快,食材便整齐地摆放在不锈钢台面上。他站在一旁,抱着双臂,准备看我“表演”。

我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拿起那块猪扇骨,用手指按压了一下,又闻了闻。“骨头不错,新鲜,带点肉香。”我点评道,然后拿起铁棍山药,掂了掂,“山药要选这种密度高、掂着沉手的,黏液丰富,补脾益肺的效果才好。”

这些基本的食材鉴别,对于郑师傅这样的老手来说自然是小儿科,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听着。

我开始操作。没有像在家里或者麻辣烫店那样随意,而是刻意放慢了动作,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养胃汤,核心在于‘养’和‘暖’。”我一边处理食材,一边讲解,“猪骨性平,能滋阴润燥,用扇骨是因为油脂较少,汤色更清。第一步,猪骨冷水下锅,加入几片姜,大火烧开,撇去所有血沫。这一步是关键,去除腥臊和杂质,汤底才会清澈醇正,没有杂味。”

我看着锅里的水逐渐沸腾,血沫翻滚起来,用细网漏勺仔细地、一遍遍地撇除,直到汤色变得清澈。郑师傅在一旁默默看着,没有作声。

“第二步,处理山药。”我将去皮的山药切成均匀的滚刀块,动作流畅,“山药易熟,且久煮易烂,影响汤品卖相和口感,所以不能过早下锅。我们先用清水加少许盐和白醋浸泡,防止氧化变黑。”

接着,我拿起干香菇和红枣:“香菇提鲜,增加汤的复合香气和醇厚度,需要提前温水泡发。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要去核,因为枣核性燥,久煮容易引起上火,违背了‘养胃’的初衷。”

这些细节,让郑师傅的眼神微微动容。他去核的动作或许是因为习惯,但我能明确说出其中的食理,这就不一样了。

“第三步,正式煲汤。”我将焯好水的猪骨放入一个干净的汤煲,加入足量的开水——“一定要是开水,否则肉质遇冷收缩,蛋白质不易析出,汤就不够浓白。”——然后放入泡发好的香菇、去核红枣、两片姜,以及那两片白芷和几粒砂仁。

“白芷和砂仁,是这汤的画龙点睛之笔。”我指着那几味香料,“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本身也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能去腥增香。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行气宽中,对于现代人常见的脾胃湿困、脘腹胀满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切记,量不能多,一二片白芷,二三粒砂仁足矣,取其性味,而非充当主角,否则药味过重,就变成药汤,而非食养汤了。”

郑师傅凑近闻了闻那几味香料,点了点头,显然认同我的用量把握。

“大火烧开,转小火,保持汤面微沸即可。”我盖上盖子,只留一条小缝,“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时间。”

我没有离开,就站在灶台边,看着那小小的火焰稳定地舔着锅底,听着汤煲里传来细微的“咕嘟”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郑师傅起初还有些耐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忍不住开口:“张老板,这汤……一般我们的高汤也就煲四五个小时,你这已经快两个小时了,食材的味应该都出来了吧?”

我摇了摇头:“郑师傅,家常快汤和养生慢炖,逻辑不同。快汤求其‘鲜’,猛火急攻,提取食材表面的风味物质。而养生汤,求其‘韵’和‘效’,需要文火慢炖,让食材内部的精华、药性缓缓释放,与水相融。这锅养胃汤,火候不到,则山药之‘甘润’未能完全融入,猪骨之‘髓质’未能充分析出,香料之‘药性’未能温和转化,喝下去,不过是有点味道的水,养胃之功,十不存一。”

我揭开盖子,一股浓郁而温和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同于猛火熬煮的霸道浓香,这是一种更醇厚、更内敛的复合香气,有骨香、菌香、枣香,还有那若有若无的药材清香,融合得恰到好处。

汤色是漂亮的浅金黄色,清澈见底,只有少许油星。

“现在,可以下山药和枸杞了。”我将浸泡好的山药块和洗净的枸杞放入汤中,“山药再煲约半小时,至软糯但形不散即可。枸杞则要在最后五分钟放入,久煮则烂,且破坏其营养成分。”

又耐心等待了半小时,我再次揭开盖,用筷子轻轻一扎山药,轻松穿透。撒入枸杞,再煲五分钟。

关火。

我没有立刻盛出,而是让汤在余温中继续焖了十分钟。“让味道和效用再融合一下。”我解释道。

最终,当我将一盅汤端到张总和郑师傅面前时,那汤色、那香气,已经让张总连连点头。郑师傅则更专业,他先用汤匙舀起一勺,观察汤的挂壁程度和清澈度,然后轻轻吹气,送入口中。

他闭上眼睛,仔细品味。

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看向我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的审视和怀疑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佩服和一丝遇到知音的兴奋。

“好汤!”他言简意赅,但语气沉重,“入口甘润,回味醇厚,香气层次丰富,最重要的是……喝下去,从喉咙到胃里,都是一路暖意,非常舒服!完全没有一般药膳的沉闷药气或者油腻感!张老板,你这火候和食材搭配的把握,老郑我服了!”

张总也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同样是赞不绝口。

我知道,技术层面的障碍,已经扫清。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我和郑师傅一起,将这款“君悦养胃汤”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确定下来,精确到每一味食材的克数、处理方式、下锅顺序、火候大小、煲制时间。同时,我们又商讨了另外两款基于“食卦”理念的汤方:一款侧重于“清肺利咽”,针对烟酒应酬和雾霾天气;另一款侧重于“宁心安神”,针对高压人群的睡眠问题。

合作协议也最终敲定,基本按照我提出的原则,分成比例定为百分之八。

半个月后,“君悦养胃汤”作为酒店秋季养生菜单的核心产品,正式推出。菜单上用雅致的字体标注:“本汤方依据传统食养智慧,由君悦酒店与资深食养顾问联合研发。”

推出之初,反响就极为热烈。张总动用了他的资源进行推广,加上那晚宴会宾客的口碑效应,许多高端客户慕名而来。这款定价不菲的汤品,竟然成了酒店的爆款,甚至需要提前预定。

我的银行账户里,开始定期收到来自君悦酒店的分成汇款,数字相当可观。这比我接一两单私人咨询来得更稳定,也更轻松。

小林对此兴奋不已:“张先生,太好了!这样下去,咱们咨询室就算不接咨询,光靠汤方分成也能过得很好!”

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清楚,这看似轻松的“睡后收入”,背后是我多年积累的“食卦”底蕴和那日在后厨房数小时的精心调配与坚守。更重要的是,它将我和一个更庞大的商业体系捆绑得更紧了。

一天晚上,我难得清闲,回到大学城的麻辣烫店看看。王姨见到我,依旧是那句“大忙人还知道回来”,但眼神里多了些我看不懂的东西。老陈则默默递给我一笼包子,说了句:“听说你跟大酒店合作卖汤了?挺好,比算卦踏实。”

我拿着那笼热包子,站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店里,看着窗外学生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再想起君悦酒店那光鲜亮丽的后厨和流水般的分成收入,心中五味杂陈。

养胃汤方走出了咨询室,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也正在这成功的过程中,悄然发生着改变。那口熬在咨询室小窗口的、带着烟火气的汤,与那在五星级酒店后厨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包装精美的“养胃汤”,味道,终究是不一样的。

我只是不确定,这种改变,最终会将我带向何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