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小吏赵四与奸商胡三被秘密逮捕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虽未公开,却在京城某些特定的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然而,就在司徒岸准备深挖细查,揪出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时,一道来自宫中的密旨,打断了原有的部署。
御书房内,香炉袅袅。
老皇帝看着下方并肩而立的司徒岸、凌无双以及刚刚奉召入宫的靖王萧景宏,目光深邃,带着帝王的权衡与考量。
“军械案,朕已知晓大概。”
皇帝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赵四、胡三,蛀虫而已,依法严办即可。
但此案牵扯北境边军,关乎国防,不可等闲视之,亦不可大肆声张,以免动摇军心,授外敌以柄。”
他目光扫过三人,最后定格在司徒岸身上:“司徒爱卿。”
“臣在。”
“此案由你总领,靖王从旁协助,凌爱卿负责具体查证缉凶。”
皇帝缓缓说道,语气带着定论,“你们三人,需暂时放下成见,通力合作,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肃清军械调配之弊政,稳定北境边防。
可能做到?”
这道旨意,既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形的制约与平衡。
让司徒岸总领,是肯定其查案主导权;
让靖王协助,是安抚边军,并利用其军中威望便于深入调查;
让凌无双负责具体查证,则是发挥其专业所长。
同时,将三人捆绑在一起,也是防止任何一方借题发挥,将案件引向不可控的方向。
“臣(儿臣)(下官)遵旨!”
三人齐声应道,心思各异,却都明白这是当前最好的安排。
走出御书房,外面天色已近黄昏。
三人站在汉白玉的台阶上,气氛一时有些微妙的凝滞。
不久前还是明争暗斗的对手,此刻却要成为携手查案的同伴。
最终还是萧景宏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深吸一口气,看向司徒岸,语气带着军人的爽快,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别扭:
“司徒丞相,既然父皇有旨,本王定当全力配合。
需要本王做什么,尽管直言。”
他又看向凌无双,眼神柔和了些许,“双……凌大人,查证方面,若有需要朔风营提供信息或人手之处,也无需客气。”
司徒岸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是公事公办地点了点头:“殿下深明大义,下官佩服。
眼下首要之事,是突审赵四与胡三,撬开他们的嘴,拿到他们上下线以及背后之人的确凿证据。
此事需隐秘进行,以防有人狗急跳墙,销毁证据或灭口。”
“丞相所言极是。”
萧景宏表示赞同,“本王可调一队绝对可靠的亲兵,协助看押要犯,确保万无一失。”
“如此甚好。”司徒岸没有拒绝。
涉及军械,由靖王的亲兵参与看守,确实更为稳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边军情绪。
凌无双看着两人这算是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心中稍稍安定,开口道:“下官建议,审讯可分头进行。
赵四胆小嗜赌,或许可从其债务和突然暴富入手,攻破其心防。
胡三身为商人,狡诈圆滑,需找到其致命弱点,或可从其往来账目、身边亲信着手。”
她的建议专业而具体,立刻得到了两人的认同。
“凌大人思路清晰。”
司徒岸颔首,“赵四由本相亲自审讯。
胡三那边,就劳烦凌大人主审,靖王殿下可从旁协助,利用军中情报网络,核查胡三与边军哪些人有过接触,接触频率与内容。”
分工明确,各展所长。
司徒岸擅长攻心与逻辑推演,对付赵四这等小吏最为有效;
凌无双心思缜密,观察入微,对付奸商正合适;
而萧景宏则能调动军中资源,弥补朝廷查案在军方渠道的不足。
“好!”萧景宏应下,看向凌无双,“凌大人,何时开始?”
“事不宜迟,今晚便可提审胡三。”凌无双果断道。
是夜,六扇门地下密牢,灯火幽暗,气氛森严。
凌无双端坐于审讯桌前,面前摊开着胡三的背景资料以及初步搜查到的账本往来记录。
萧景宏则坐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沉默如山,但那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给这幽闭的空间更添了几分压迫感。
胡三被带了上来。
他年约四十,身材微胖,穿着绸缎囚服也难掩其商贾之气,一双小眼睛滴溜溜乱转,透着精明的算计。
他看到主审的是凌无双,一个年轻女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但瞥见她身旁如煞神般的靖王时,那点轻视立刻化为了惶恐。
“胡三,”凌无双声音清冷,开门见山,“你与兵部仓吏赵四勾结,克扣倒卖军械,以次充好,证据确凿。
你是想痛快点自己招供,画出上下线,指出幕后之人,争取宽大处理?
还是想尝尝六扇门大刑的滋味,最后落个抄家灭族的下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