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 > 第208章 课堂内外

四合院之小片警的生活 第208章 课堂内外

作者:南夏洛特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3

李成钢紧了紧旧棉衣的领口,蹬着那辆嘎吱作响的“二八大杠”,准时冲进了公安学校的大门。这在职培训的日子,跟他天天在胡同里转悠、跟街坊打交道的片警生活,完全是两个节奏。

教室里,暖气片滋滋响着,散发着不太足的热量。讲台上,张教员——大家私下都叫他“张夫子”——正一丝不苟地讲着《刑事诉讼法》里的取证程序。他那板正的腔调,跟他那梳得溜光的头发一样,让人有点犯困。

“证据的收集,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排除非法证据是基本原则……特别是言词证据的固定,要注重细节与逻辑链条的完整性……”张夫子推了推黑框眼镜,目光扫过下面。

李成钢坐得笔直,笔记本摊开着,钢笔尖悬在纸面上方,迟迟落不下去。条文是死的,可胡同里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藏着的事儿,哪那么容易按书上的框框套?他心里琢磨着以前处理的一个邻里纠纷,就因为证人一句话没说圆乎,差点让老实人吃亏。这“逻辑链条的完整性”,听着就费脑子。

“李成钢同志,”张夫子的声音突然点名,“你来说说,在基层工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取证环节是什么?有什么实际教训?”

唰!几十道目光聚焦过来,有好奇,也有等着看这位“实干派”怎么用理论解释实践的。

李成钢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站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努力想把肚子里那些经验翻出来,用“夫子腔”包装一下:“呃……报告教员,我觉得……最容易忽略的,是现场勘查的‘细枝末节’。比如,有一次处理俩老太太吵架,一个说另一个推了她一把,摔伤了。当时光顾着问人、看伤情,结果没留意地上刚洒的一小片绿豆汤印子和老太太鞋底沾的绿豆皮儿。后来才知道,那绿豆汤是老太太自己走路不稳洒的,鞋底的绿豆皮是自家厨房带出来的,跟推搡没关系。差点就弄岔劈了。教训就是,再小的现场,也得像个‘篦子’似的篦一遍,不能光盯着当事人嘴说的‘大事’。”

他讲得很实在,用词也是胡同里常用的“岔劈”、“篦一遍”,引来几声低低的善意哄笑。前排一个戴着眼镜、看着就像科班出身的年轻民警,嘴角撇了撇,小声跟旁边嘀咕:“这不就是教员刚强调的‘全面、客观、细致’嘛,非说得那么土……”

张夫子脸上没什么表情,点点头:“嗯,这个实例很生动。李成钢同志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细节决定成败’。”他话锋一转,“不过,表述可以更规范。所谓‘细枝末节’,在证据学上对应的是‘微量物证’和‘痕迹物证’的关联性分析。你刚才描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因忽视现场关联痕迹而导致初步判断失误的案例。以后汇报或写报告,要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述现象和结论。”

“是,教员,我记住了。”李成钢脸上有点挂不住,闷声答应着坐下。他看着笔记本上“全面、客观、细致”几个字,又在旁边重重添了俩字:“术语!”

课间休息,开水房热气腾腾。易鑫,也是从基层派出所来的民警,端着掉了瓷的大茶缸凑过来,肩膀撞了李成钢一下,咧嘴笑道:“咋样老李?又被夫子‘点拨’了吧?他那套词儿,听着就绕得慌!要我说,咱在街上,把事儿弄明白、把理儿摆平就行了,整那么些虚头巴脑的干啥?”

旁边年龄稍大、气质沉稳的钟磊正好也来接水,闻言摇摇头:“易鑫,话不能这么说。张教员要求严,是为咱好。咱们在基层办过的案子多,经验是有,但要往上走,或者碰上复杂案子,光凭经验就有点不够看了。得把经验总结成条理,用规矩的‘官话’说出来、写下来,那才站得住脚,经得起上级和别人推敲。这叫‘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看向李成钢,“老李,你那例子讲得挺好,道理也对,就是包装得糙了点。慢慢来,学着把你那套实战的本事,用‘法言法语’讲出来,那才是真本事。”

李成钢捧着热茶缸暖手,点点头:“磊子说得在理。就是这弯儿……一时半会儿有点转不过来。感觉像把胡同里的家常菜,非要按国宴标准重新摆盘,味儿还是那个味儿,就是浑身不得劲儿。”

下午的课换到了模拟街区,由眼神锐利、话不多的王教官带队,练“突发状况下的现场控制与处置”。一个学员扮演喝醉了撒酒疯的“醉汉”,在“街”上闹腾、推搡“路人”(其他学员扮演)。

“下一组,李成钢、易鑫,目标人物失控状态,干扰公共秩序,上前处置!”王教官声音不高,但命令清晰。

易鑫性子急,一看那“醉汉”又要推人,撸起袖子就想冲上去按倒:“嘿!反了你了!”

李成钢却一把拉住他胳膊肘,眼神飞快地扫过周围环境——“醉汉”动作幅度大但脚下虚浮、旁边有几个“看热闹”的学员围得有点近、远处还有个模拟抱着孩子的“妇女”在紧张张望。“别硬来!”他低喝一声,“他脚下拌蒜,脑子不清醒,硬按容易出事。你从左边卡他位置,别让他往人多地方冲,也别让他靠近那抱孩子的。我跟他搭话,试试。”

他松开易鑫,没急着靠近,而是隔着几步距离,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厉,但语速刻意放缓:“嘿!说你呢!穿蓝棉袄那个!站那儿别动!闹腾什么劲儿?!”这一嗓子,立刻把“醉汉”和周围“路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醉汉”动作一滞,有些茫然地看向李成钢。

李成钢抓住这个空档,稳稳地向前逼近一步,眼神紧盯着“醉汉”的眼睛,语气稍微缓和,但带着强烈的压迫感:“瞅瞅你像什么样子?大庭广众的!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非得在这儿耍酒疯?吓着孩子怎么办?!”他一边说,一边巧妙地用身体站位配合易鑫,把“醉汉”的活动空间压缩到一个相对安全的角落,远离了人群和孩子。

王教官背着手在不远处看着,微微颔首。等“醉汉”被李成钢连唬带劝,再加上易鑫适时地架住胳膊(避免粗暴按压),“控制”下来之后,他才走过来。

“说说你们的处置思路。”王教官看向李成钢。

“报告教官!”李成钢站得笔直,“首要目标是消除混乱源头,保护周围群众安全。目标处于醉酒失控状态,硬性制服风险高,容易激化或造成意外伤害。所以我选择先声夺人,用严厉指令吸引其注意力,打断其行为惯性;同时评估环境,让易鑫同志负责外围,隔离人群(尤其是妇孺),压缩其危险活动空间;然后尝试用相对缓和的指令与其交流,目的是先稳定其情绪和行为。在确定其行为暂时可控后再进行控制带离。”这一次,他努力把刚才行动中的观察、判断和措施,用尽可能规范的语言串联起来。

王教官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睛里透出一丝认可:“思路清晰,判断准确。注意到环境细节(妇孺),处置层次分明,避免了一上来就激化冲突。李成钢同志,你在实战观察和环境利用上,很有优势。易鑫同志,配合到位。记住,控制不是目的,安全、有效、合法地平息事态才是。”

下课后,易鑫兴奋地捶了李成钢肩膀一下:“行啊老李!你这套词儿,跟上午比可利索多了!王教官都夸你了!”

李成钢咧嘴笑了笑,心里却没多少得意。他掏出笔记本,翻到上午张夫子讲证据那一页,在旁边空白处,用工整的字迹写下了下午处置“醉汉”的关键点:环境评估(人群、风险点)、行为预判(失控特点)、处置层次(震慑-疏导-控制)、安全优先(避免激化\/伤害)。然后,他在后面补了几个字:胡同里的理儿,学堂里的词儿,都得揉明白了才成。

晚自习的灯光下,钢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那本厚厚的讲义旁边,躺着他记录着胡同实战心得和课堂规范的笔记本。两种看似不同的语言和逻辑,在一个渴望进步的年轻公安心中,开始艰难地碰撞、磨合。李成钢知道,这“学堂里的词儿”,他非得啃下来不可。一个真正过硬的好公安,得能把胡同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本事,用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规矩话讲清楚、做扎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