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13章 国债初行募巨资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第13章 国债初行募巨资

作者:苍野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1

“大明银元”的铸造章程尚在紧张的拟定之中,朝堂之上关于“与民争利”、“变更祖制”的余波还未完全平息,另一股暗流却已悄然涌动。

方正化传递出的“江南八大钱庄联名拒新币”的消息,如同一声警钟,在张世杰耳边敲响。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铸造新币触及的是旧货币体系的利益,而接下来他要做的事,将直接撼动整个大明的财政观念和利益分配格局。

然而,辽东的军情如火,九边将士的粮饷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入京城。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内焦躁地踱步,户部尚书跪在下方,额头触地,除了“国库空虚”、“无能为力”之外,再也拿不出任何办法。

“空虚!空虚!朕养着你们这些臣工,每到关键时刻,就只会跟朕说空虚!”崇祯猛地将一份蓟镇请饷的急报摔在地上,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难道要朕眼睁睁看着将士们哗变,看着建奴再次破关而入吗?!”

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们噤若寒蝉,户部尚书更是体如筛糠。

就在这时,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进来禀报:“陛下,越国公张世杰殿外求见,言有解决军饷之策。”

崇祯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道:“快宣!”

张世杰大步走入殿内,神色沉稳,似乎并未被近日的舆论风波所影响。他行礼之后,直接开门见山:“陛下,辽东及九边军饷,迫在眉睫,常规岁入已无法支应。臣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亦可为朝廷开辟一条新的财源。”

“讲!”崇祯迫不及待。

“发行国债!”张世杰清晰地吐出四个字。

“国债?”崇祯一愣,这个词对他而言,极其陌生。殿内的户部尚书也抬起了头,眼中满是疑惑。

“正是。”张世杰解释道,“所谓国债,即朝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向民间(主要是勋贵、官员、富商大贾)借款,约定还款期限,并支付一定利息。此次,可以‘平辽’为名,发行首期‘战争国债’。”

“向民间……借钱?”崇祯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向臣民借钱?这在他的认知里,简直是闻所未闻,甚至有失体统!

户部尚书也忍不住开口道:“越国公,此议……是否太过……惊世骇俗?朝廷颜面何存?且民间富户,岂肯轻易将钱财借与朝廷?”

张世杰似乎早已预料到他们的反应,从容道:“陛下,尚书大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如今国难当头,并非朝廷颜面问题,而是社稷存亡问题!与其坐视边防崩溃,不如放下身段,集民间之财,解国家之困!此乃权宜之计,亦是共赢之策。”

他看向崇祯,语气诚恳:“陛下,朝廷并非白借。国债凭证,需制作精良,加盖户部与内帑印信,写明借款金额、利息、偿还期限。朝廷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对于认购国债者而言,这并非施舍,而是一项比土地经营、甚至比许多商业活动更为稳妥可靠的投资!其利,在于利息;其名,在于报国!可谓名利双收。”

“投资?”崇祯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汇,眉头紧锁,“支付利息……国库本就空虚,何来余钱支付利息?”

“陛下,国债所募之款,首要用于支付拖欠之军饷,稳定边防。边防稳固,则商贸可通,税赋可增。待朝廷财政稍缓,便可从新增收入中拨付利息。此乃以未来之财,解今日之困。若国债成功发行,军心稳定,击退建奴,则未来之财源更广,偿还本息绝非难事!反之,若因无饷而致边关失守,则万事皆休,又何谈利息与本钱?”张世杰的分析层层递进,将利弊剖析得清清楚楚。

崇祯陷入了沉思。张世杰的话,虽然离经叛道,但逻辑上却似乎可行。面子与社稷安危相比,孰轻孰重?向臣民借钱固然难堪,但总比亡国要好……

“若……无人认购,又当如何?”崇祯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朝廷信誉,在民间,尤其是在那些巨富豪商眼中,恐怕早已大打折扣。

张世杰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几分自信与决断:“首期国债,数额不必过大,臣建议先发行一百万两,年息一分二厘,期限三年。为表朝廷诚意,以及……为确保成功,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国公府,将率先认购二十万两!同时,臣会说服京中勋贵,共同出资认购!只要勋贵带头,京师富商见有利可图,且风险可控,必有人跟进!”

他以自身和整个勋贵集团的信誉和财富,为这前所未有的“国债”背书!

崇祯看着张世杰,眼神复杂。这个年轻人,总是能做出一些惊世骇俗却又似乎能解决问题的举动。他沉吟良久,权衡着其中的风险与收益。最终,对军饷的极度渴望,以及对张世杰能力的最后一丝信任,压倒了顾虑和所谓的“体统”。

“罢了!”崇祯猛地一挥手,仿佛下定了决心,“就依你所奏!此事,由你全权负责,户部协同办理!务必要快,要稳!”

“臣,领旨!”张世杰躬身,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这最关键的一步,终于获得了皇帝的许可。

“国债?朝廷要向咱们借钱?”成国公朱纯臣瞪大了眼睛,看着前来商议的张世杰和张维贤,一脸不可思议。

英国公府的花厅内,再次聚集了核心勋贵。

“正是。”张世杰神色平静,“年息一分二厘,三年期。我已向陛下请旨,英国公府认购二十万两。此举,一为解国家燃眉之急,二也是为我等勋贵,寻一条稳定可靠的财路。”

“一分二厘的年息……”定国公徐允祯捻着胡须盘算着,“这可比放给那些商贩要稳妥得多,利息也算丰厚。”

“可是,朝廷……能按时还钱付息吗?”镇远侯顾肇迹提出了所有人的担忧。朝廷拖欠粮饷可是有“前科”的。

张世杰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正因朝廷以往信誉不佳,此次才更需要我等勋贵带头!此次国债,由本公亲自督办,户部与内帑共同用印担保!若连我等都不信朝廷,不信陛下,还有谁会信?此事若成,则军饷得解,边防稳固,我等亦是功臣!若不成……”他顿了顿,语气转冷,“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边关失守,建奴入寇,诸位叔伯觉得,是手里的银子重要,还是身家性命重要?”

他一番话,既有利益诱惑,又有现实威胁,更点明了勋贵与国同休的本质。

张维贤适时开口,一锤定音:“世杰所言甚是!这不仅是借钱,更是投资大明的国运,也是投资我等自己的身家性命!老夫认为,此议可行!我英国公府既已带头,诸位也当尽力!”

见地位最尊的英国公如此表态,加之张世杰的分析也确实在理,众勋贵不再犹豫,纷纷表态认捐。成国公认十五万两,定国公认十万两,镇远侯、武安侯等也各认数万两不等,很快,仅在勋贵内部,认购额度就超过了六十万两!

有了勋贵集团的鼎力支持,张世杰心中大定。他立刻让苏明玉参与进来,设计出国债凭证的样式——采用特制桑皮纸,印制复杂花纹,加盖户部堂印、宝源局印以及皇帝特赐的“平辽国债”专用小玺,并采用编号制度,以防伪造。

与此同时,关于朝廷将发行“平辽国债”,年息一分二厘,由越国公及勋贵集团担保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京城的高门大户和富商圈子中流传开来。

起初,质疑和观望者居多。但看到英国公府、成国公府等顶级勋贵真金白银地率先认购,并且凭证制作得如此精美正规,加盖了那么多官印,甚至还有皇帝的小玺,不少人的心思活络了起来。

一分二厘的年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相当不错的稳定收益了。而且有这么多勋贵背书,风险似乎确实小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认购国债,还能得到一个“忠君报国”的好名声,对于商人而言,有时名声比利润更重要。

于是,在勋贵带头效应的刺激下,一些与勋贵关系密切的皇商、晋商、徽商代表,也开始试探性地认购。从几千两到数万两不等。

最终,首期一百万两额度的“平辽国债”,在短短十天之内,竟然超募完成!实际募得银两一百一十余万两!

当一箱箱贴着封条的白银,从各家各户、各大商号,在兵丁的护卫下运往户部太仓库时,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

崇祯皇帝在得知消息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张世杰的目光,复杂中又多了一丝倚重。不管怎么说,这燃眉之急,总算暂时解了。

然而,就在太仓库忙着清点这笔巨额银两,准备拨付各边镇时,张世杰却接到了一个从南京通过特殊渠道传来的密报。

密报的内容,让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冷。

江南的钱庄业和部分士绅巨头,在试图抵制“银元”未果后,将矛头对准了这新生的“国债”。他们正在暗中串联,散布流言,声称“国债乃是朝廷圈钱之骗局”,“根本无力偿还”,“认购者必将血本无归”,试图在南方富庶之地,彻底扼杀国债的推行,并动摇已认购者的信心。

同时,都察院几位籍贯江南的御史,也已经磨好了墨,准备好了新一轮的弹劾奏章,罪名便是“张世杰巧立名目,盘剥民财,聚敛私囊,意图不轨”!

金融之战的第一场战役虽然告捷,但更凶猛的反扑,已然来临。

张世杰站在越国公府的书房内,望着南方,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终于……要图穷匕见了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