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6章 帝心难测制衡术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第6章 帝心难测制衡术

作者:苍野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1

文华殿西暖阁,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却驱不散崇祯皇帝眉宇间那化不开的阴郁。

他独自坐在御案后,面前摊开着几份奏章,朱笔搁在砚台上,久久未曾提起。目光虽落在字里行间,心思却早已飘远,飘到了今日上午那场剑拔弩张的内阁会议。

张世杰……这个他亲手提拔起来,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果然如他所料,甫一进入权力中枢,便展现出了惊人的锐气和……难以掌控的强势。

“安内攘外并重”?说得何等冠冕堂皇!可那一条条具体方略——清丈田亩、整顿漕盐、开关通商——哪一条不是直插江南士绅,直插这朝廷大半文官的心窝子?哪一条推行下去,不要掀起滔天风浪?

崇祯烦躁地揉了揉眉心。他何尝不知道这些弊端?何尝不想廓清寰宇,重整河山?可这大明朝积弊已深,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经不起猛药了。一旦强行推行,引得江南动荡,士林离心,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可张世杰……他就像一把刚刚淬炼出炉的绝世宝刀,锋芒毕露,无坚不摧。流寇被他剿灭了,建虏被他击退了,这把刀用起来,确实顺手。但崇祯更清楚,刀越锋利,越容易伤及持刀之人。尤其是这把刀,如今似乎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把听话的利器。

他能感受到张世杰那股隐藏在恭谨外表下的勃勃野心,那种要按自己意志改造这个帝国的强烈**。这让他感到不安,甚至……一丝恐惧。

功高震主,权倾朝野。这八个字,如同梦魇,萦绕在每一位帝王心头,尤其是他这样志大才疏、猜忌心重的君王。

“陛下,”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低声禀报,“钱阁老求见。”

崇祯眼神微动,收敛了心神,淡淡道:“宣。”

片刻,钱谦益迈着沉稳的步子走了进来,躬身行礼:“老臣参见陛下。”

“先生不必多礼。”崇祯抬了抬手,语气平和,“先生此时前来,所为何事?”

钱谦益站直身体,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色,叹了口气:“老臣是为今日内阁之事而来。越国公……锐意进取,心系国事,老臣深感佩服。然则,其所提诸策,虽看似有理,却未免……操切过急,恐非国家之福啊。”

他偷眼觑了一下崇祯的神色,见皇帝并无不悦,才继续道:“清丈田亩,牵动天下官绅,稍有不慎,便致人心惶惶,根基动摇。整顿漕盐,涉及数十万漕工盐户生计,易生变乱。至于开关通商……违背祖制,易启边衅,更可能让海外奇技淫巧、不臣之心流入中土,遗祸无穷。”

他将陈演、魏藻德等人的反对意见,用更加圆滑和老成持重的语言包装了一番,娓娓道来。

崇祯默默听着,手指轻轻敲打着御案,不置可否。

钱谦益心中稍定,知道皇帝听进去了几分,便话锋一转,语重心长道:“陛下,越国公年轻气盛,又久在军旅,习惯于令行禁止,于这朝堂政务之复杂,民间疾苦之深重,或恐了解不深。老臣并非有意掣肘,实是担心其好心办了坏事,届时非但于国无益,反而……反而有损越国公之清誉,亦非陛下用人之初衷啊。”

他这番话,可谓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对张世杰的“关心”,又点明了其“短板”,最后还将出发点归结到为张世杰好、为皇帝着想的立场上。

崇祯沉吟良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先生老成谋国,所言……不无道理。世杰确是年轻,有些事,想得简单了些。”

他顿了顿,目光幽深地看着钱谦益:“然,辽东、九边之饷,关系社稷安危,亦是迫在眉睫。总不能……一直拖着。”

钱谦益立刻道:“陛下圣明!军饷自然是要筹措的。老臣与户部、兵部诸位同僚,必当殚精竭虑,想法子挤出一些来,先解燃眉之急。只是越国公那六百五十万两之数,实在……实在难以足额。还需徐徐图之,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崇祯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嘴角似乎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旋即隐去,“也罢,此事,便依先生之意,先拨付部分,其余再议吧。”

他这话,等于默许了钱谦益等人对张世杰方略的搁置和拖延。

钱谦益心中大喜,面上却不动声色,躬身道:“老臣遵旨,定当妥善办理,不负圣望。”

“嗯,”崇祯摆了摆手,显得有些疲惫,“若无他事,先生便先退下吧。”

“老臣告退。”钱谦益行礼,缓缓退出了暖阁。

看着钱谦益离去的背影,崇祯脸上的疲惫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算计。他默许文官集团掣肘张世杰,并非完全相信钱谦益那套说辞,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帝王心术——制衡。

他需要张世杰这把刀去对付外敌,去整顿一些他无法亲自下手的痼疾,但他绝不能允许这把刀脱离自己的掌控,甚至反过来威胁到自己。让文官集团去牵制、去磨一磨张世杰的锋芒,让他知道,离开了皇权的支持,他将寸步难行。只有这样,这把刀才能始终为他所用。

至于钱谦益等人……他们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需要制约的力量?让他们与张世杰互相牵制,自己居中调和,方能稳坐钓鱼台。

“制衡……呵。”崇祯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自嘲。这帝王之术,用起来亦是劳心费力,如履薄冰。

---

越国公府,书房。

张世杰站在一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目光落在山海关外的广袤区域。虽然成功击退了皇太极,但他深知,这头北方的恶狼绝不会甘心失败,此刻必然在秣马厉兵,等待着下一次南下的机会。

时间,并不站在大明这一边。

这时,书房外传来张福恭敬的声音:“国公爷,王承恩王公公来了,说是奉陛下口谕。”

张世杰目光从舆图上收回,转身:“请。”

王承恩独自一人走了进来,脸上带着谦卑的笑容,先行了礼:“老奴参见越国公。”

“王公公不必多礼,可是陛下有何吩咐?”张世杰示意他坐下。

王承恩却并未落座,而是微微躬身,低声道:“陛下挂念国公爷,特命老奴前来看看。陛下说,今日内阁之事,他已知晓。国公爷一心为国,锐意进取,陛下是知道的。”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张世杰的神色,才继续道:“只是……钱阁老等人所言,也非全无道理。清丈田亩、整顿漕盐等事,牵涉太广,关乎国本,确实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陛下之意,军饷之事,会责令户部、兵部优先筹措部分,以安军心。至于国公爷所提开源诸策……或可从长计议,待时机成熟,再行推行不迟。”

这番话,听起来是皇帝的安抚和解释,但张世杰却从中听出了更深层的意思。

崇祯知道了内阁的冲突,却没有支持他,而是采纳了钱谦益“从长计议”的建议。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通过王承恩之口说出来,既保留了皇帝的颜面,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王承恩说完,小心翼翼地补充了一句,声音压得更低:“陛下还让老奴转告国公爷,朝堂之事,错综复杂,有时……欲速则不达。国公爷年富力强,来日方长,不必争一时之长短。”

欲速则不达?不必争一时之长短?

张世杰心中冷笑。崇祯这是希望他暂时隐忍,不要与文官集团发生激烈冲突,维持朝堂表面的平衡。或者说,是希望他安于做一个只管军事的“纯臣”,不要过多插手财政和政务。

这可能吗?没有财政支持,没有稳定的后勤,再强的军队也是无根之萍。他要做的事,注定无法在现有的框架内,通过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完成。

“请王公公回禀陛下,”张世杰神色平静,看不出丝毫波澜,“臣,感念陛下体恤。军务紧急,臣自当以国事为重,一切……遵旨而行。”

他刻意在“遵旨而行”四个字上,稍微放缓了语速。

王承恩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越国公这是接受了皇帝“从长计议”的安排,但并未放弃自己的主张,只是暂时收敛锋芒,等待时机。这“遵旨而行”,恐怕也非完全意义上的顺从。

“国公爷深明大义,老奴敬佩。”王承恩躬身道,“陛下若知国公爷如此顾全大局,定然欣慰。”

他又寒暄了几句,便告辞离去。

送走王承恩,张世杰回到书房,看着跳动的烛火,目光深邃。

崇祯的制衡之术,他看得清清楚楚。既要用他,又要防他,还要用文官来牵制他。这位皇帝,心思太重,顾虑太多,缺乏破釜沉舟的魄力。指望他全力支持自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异于痴人说梦。

今日内阁的遭遇和王承恩传来的“帝意”,更加坚定了他的一个想法——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崇祯的支持上。他必须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力量,能够独立推行意志的力量。

勋贵集团是一个起点,但还不够。他们更多是利益捆绑,在具体事务上能提供的帮助有限。

财政!必须尽快掌握财政大权!只有掌握了钱袋子,他才能真正摆脱掣肘,做自己想做的事。

苏明玉……她的到来,或许正是一个契机。

还有方正化传来的消息,钱谦益等人已经在暗中串联,准备在财权上与他进行殊死一搏。

山雨欲来风满楼。

张世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任由冰冷的夜风吹拂在脸上。夜空如墨,只有几颗寒星闪烁。

这大明的天,是时候该变一变了。

而变天的第一步,就从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制衡”开始。

他需要的,不是平衡,是破局!

只是,该如何破局?崇祯那看似安抚,实则警告的“帝意”,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手脚。

下一步,该如何走,才能既不过分刺激皇帝那敏感的神经,又能切实地推进自己的计划?

张世杰凝视着黑暗的夜空,陷入了沉思。棋盘已经摆开,对手不止一个,而他手中的棋子,该如何落下,才能在这错综复杂的局中,杀出一条血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