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四月二十日,深夜,东兴集团总部顶层办公室。
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已渐次沉寂,唯有顶层的灯光如孤星般刺破夜空。
陈东独自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手中攥着一份刚整理完毕的财务报表,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报表上“9亿港元”的账面现金数字,在台灯的光晕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像一块沉甸甸的黄金,既承载着无限可能,也暗藏着万丈深渊。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脑海中悄然激活了隐藏的“时代领航系统”。虚拟光屏在视网膜上展开,一行行数据清晰浮现:【当前可兑换技术:光刻胶高精度合成工艺、硅晶圆提纯技术、掩模版制作流程;可兑换资源:仿生机器人(科研型)×20、生化人(工程型)×15,兑换所需积分:6300商币(当前商币余额充足)】。
这笔巨款是东兴三年拼杀的结晶,更是撬动未来的杠杆——但杠杆的另一端,是万丈悬崖还是康庄大道,全看此刻的抉择。
是顺应潮流布局地产航运,赚取稳稳的利润?还是借助系统之力,在半导体领域抢占先机,赌一个掌控未来的明天?
窗外的海风吹进敞开的窗缝,带着咸湿的凉意,却未能吹散他心中的灼热。
三年前激活系统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正是靠着系统初期兑换的粘鼠贴技术,东兴才得以在实业领域迅速崛起。如今,系统给出的半导体产业链技术,正是他破局的关键。
他走到办公桌前,翻开标有“曙光计划”的绝密文件夹,里面的光刻技术验证数据旁,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最后一行只有四个字:破釜沉舟。
次日清晨,核心团队紧急会议——风暴中心的决策博弈
上午九点,东兴总部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长条会议桌两侧,核心成员们神色各异,面前的咖啡早已冷却,却无人顾得上品尝。
“董事长,9亿现金在手,这是我们奠定地产根基的绝佳时机!”负责地产板块的副总陈伯谦率先打破沉默,身子微微前倾,语气中难掩激动,“不仅要拿下中环那块万众瞩目的地王,更要同步在观塘、荃湾、黄竹坑等新兴工业区大规模圈地。现在地价尚处低位,建立庞大的土地储备库,未来无论是开发商业综合体还是自建工业园,都能掌握绝对主动权,不出五年,资产规模至少翻三倍!”
话音刚落,航运部负责人周海生立刻附和,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陈总的思路我完全赞同!地产是压舱石,航运就是现金流的动脉。当前全球航运业正处于复苏期,我们应尽快落实新船订单,同时启动在葵涌和昂船洲的码头用地考察,未来自建货柜码头,将运输、仓储、装卸一体化整合,彻底掌控物流命脉,这比单纯租码头运营利润高得多!”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声附和,多数人脸上都带着认同。在1960年的香港,地产和航运是公认的黄金赛道,这样的综合性布局看似稳妥,又极具想象力。
东兴研究院院长周明扶了扶眼镜,指尖在文件上轻轻点了点,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各位,地产和航运的战略价值我认可,但‘曙光计划’才是东兴真正的未来。2亿研发投入看似巨大,但若能率先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突破,其带来的技术壁垒和长期收益,是地产和航运的短期利润无法比拟的。现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才刚起步,我们抢占先机,未来就能在电子产业拥有话语权。”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汇聚在陈东身上,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陈东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平静却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地产是压舱石,锁定未来发展空间;航运是动脉,保障现金流和物流掌控力;而研究院的‘曙光计划’,是我们刺破未来的利刃。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步推进!”
他看向陈伯谦,眼神笃定:“地产板块划拨2亿港元,动作要快、要准。中环地王全力争取,观塘、黄竹坑的工业用地也要同步拿下,形成商业与工业互补的土地储备组合,为后续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埋下伏笔。”
陈东接着转向周海生,加重了语气,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航运板块追加3亿投资,一方面加快接收新订购的六艘万吨级货轮,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收购一批船况优良的二手货轮,目标是将我们的船队总吨位在年内提升至50万吨以上,进一步巩固规模优势。同时,码头用地的考察要作为重中之重立刻启动!”
“各位,航运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他顿了顿,手指指向墙上的航运路线图,“我们不仅要拥有船,更要掌控节点。目前葵涌和昂船洲的优质深水岸线已日趋稀缺,现在不布局,未来可能付出十倍代价。我们必须建立起‘船队 码头’的一体化运营能力,这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更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航线中断、运力紧张局面的终极保障。拥有了自有码头和庞大船队,我们就掌握了供应链的韧性和定价的主动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