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维尔代表团离开香港的第三天,东兴集团总部里,仿佛还飘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气息。
那是古龙水混着挫败感的味道,挥之不去。
陈东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刚送过来的信函。信纸厚实挺括,摸起来质感十足,抬头印着资生堂东京总部的徽标,措辞恭敬得很,说是想搞“非正式学术交流”,派技术团队来访问东兴研究院,“共同探讨植物萃取技术的未来趋势”。
“刚送走欧洲的贵族,东瀛的匠人就找上门了。”
陈东嘴角牵起一丝极淡的弧度,抬手将信函轻轻放在红木桌面上。
“啪”的一声轻响,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嗅觉真够灵敏,时机也选得巧。”
他几乎能想象到,资生堂东京总部那些穿白大褂的研究员,收到东南亚“玉兰”的销售数据简报时,是怎么推着金边眼镜,一脸将信将疑又不得不重视的模样,写下了这封看似谦逊的拜访函。
指尖按在内部通话键上,陈东的声音平稳:“请李兰博士来我办公室一趟。”
片刻后,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李兰依旧是一身简洁的白大褂,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静又专注,身上带着实验室特有的、淡淡的试剂清香,干净又纯粹。
“董事长,您找我?”
陈东把资生堂的信函推到她面前:“看看这个。资生堂的技术团队,下周要过来‘学术交流’。”
李兰快速扫完信函,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表面是聊行业趋势,实际目标,恐怕是我们的‘生物发酵’和‘纳米靶向输送’核心技术。”她的指尖在“植物萃取技术未来趋势”几个字上轻轻点了点,语气笃定,“话说得客气,但心思不难猜。洛维尔在谈判桌上没拿到的东西,他们想从实验室里偷着看。”
“和我想的一样。”
陈东点点头,目光锐利如鹰:“接待工作交给你全权负责。原则就三条:热情、开放,但核心壁垒,一寸都不能退。”
“公开的科学原理、应用前景,随便聊,甚至可以引导他们多说说。但具体的菌株活性数据、萃取的温度压强参数、纳米载体的构建工艺,这些关键东西,必须严格保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另外,趁这个机会,反向摸摸资生堂的底。看看他们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底蕴,还有那些绕不开的瓶颈。他们的‘困扰’,说不定就是我们的机会。”
“明白。”
李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神里透出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还有一丝藏不住的斗志:“我会准备好‘公开版’的技术资料,让团队提前演练。既展现专业度,又能守住核心机密。至于反向评估,我会多留意他们提问的重点和深度。”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资生堂中央研究所。
一间安静到能听清空调微弱送风声的会议室里,基础研究部部长中村健一郎,正在做行前最后的叮嘱。
他年约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没有一丝凌乱,金边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又谨慎。
“诸君。”他用日语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这次香港之行,名义上是‘学术交流’,实际上,是‘技术侦察’。”
“东兴集团的‘玉兰’系列,在东南亚市场的效果数据,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确实……非同寻常。”
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在斟酌用词:“这背后,很可能藏着我们还没完全掌握的发酵或递送技术。总部的意思是,务必摸清他们的技术路径和真实水平。”
目光扫过坐在长桌两侧的团队成员,都是精挑细选的各领域专家。
“但切记,姿态要放低,以学习请教为主。中国人重面子,尤其是这种私人企业,直接打探核心机密,只会引起强烈反感。”
“我们要像品茶一样,慢慢品味,从他们的公开介绍和不经意流露的细节里找线索。特别是发酵菌株的筛选效率、纳米载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这些是关键中的关键。”
“哈依!”
团队成员齐声应答,神情个个严肃。
一周后,香港,东兴研究院一楼接待厅。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照在光洁的地板上,能隐约映出人的影子。
资生堂技术代表团一行五人,在东研院公关经理的陪同下走进大厅。中村健一郎走在最前面,步伐稳健,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谦逊笑容。
但他那双眼睛,却像精密的扫描仪,不着痕迹地快速扫过大厅的布局、墙上的指示牌,甚至走廊深处偶尔闪过的白大褂身影。
这里的整洁度和设备先进程度,似乎并不比资生堂的核心实验室差。
中村心里微微一凛,收起了几分轻视。
李兰带着两名核心研究员上前迎接,双方伸手握手寒暄。中村健一郎的握手短暂而有力,带着日本职场特有的克制和礼貌。
“李博士,百忙之中打扰,非常感谢贵院给我们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他的英语带着轻微的日语口音,却十分流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