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12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二部作品,聚焦环保主题

六月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晨雾还未散尽,《绿色星球》的拍摄现场却已一片忙碌。新人导演李娜蹲在泥泞的草丛中,镜头对准一只正在叶片上爬行的蓝闪蝶,轻声叮嘱摄影师:“再慢一点,别惊动它,我们要捕捉最自然的状态。” 不远处,林晚星正和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一起,检查剧组丢弃的垃圾是否已分类装入可降解垃圾袋 —— 这是影片 “零污染拍摄” 的核心要求,从餐具到包装,从拍摄设备到生活物资,每一个环节都要避免对雨林生态造成破坏。

“这片雨林是很多濒危物种的最后家园,我们不能因为拍摄,就成为破坏它的‘凶手’。” 林晚星拿起一个印有 “可降解” 字样的餐盒,对剧组工作人员说,“所有一次性用品必须是可降解材质,剩饭剩菜要统一收集后交给当地农场做堆肥,连拍摄用的道具都要选用天然材料,拍摄结束后全部回收再利用。”

《绿色星球》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二部现实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大学生深入热带雨林,组建 “护林小队”,与非法盗猎者斗智斗勇,最终成功保护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的故事。从剧本打磨到实地拍摄,林晚星始终强调 “环保主题与拍摄行为的统一”—— 既要用故事传递环保理念,更要在拍摄过程中践行环保责任。这种 “知行合一” 的创作态度,让影片从筹备阶段就备受关注,上映后更是凭借真实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和坚定的环保立场,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林晚星站在雨林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茂密的树冠层,耳边传来海南长臂猿的叫声。她知道,《绿色星球》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 —— 它是一次 “用镜头守护自然” 的行动,是一次 “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的传播,更是 “新星导演计划” 在现实题材领域的又一次突破,证明好的故事不仅能打动人心,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绿色星球》的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半,李娜与编剧团队先后五次深入西双版纳、海南等地的热带雨林,与护林员、环保志愿者、动物学家交流,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在林晚星的指导下,剧本摒弃了 “说教式环保” 的误区,转而通过 “人物的成长”“情感的共鸣”“细节的力量”,让环保理念自然融入故事,让观众在感动中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欲。

剧本中的主角们并非 “天生的环保英雄”,而是有着各自缺点与迷茫的普通人。队长陈阳(由公司签约演员吴磊饰演)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最初加入 “护林小队” 只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队员林晓(由张子枫饰演)是城市里长大的女孩,第一次进雨林时连帐篷都不会搭,还因为害怕虫子哭了好几次;当地向导阿坤(由傣族演员岩温饰演)曾是一名猎人,因为目睹幼猿被偷猎者杀害,才决心转行保护雨林。

“我们不想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环保圣人’,而是想展现普通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转变与成长。” 李娜解释道,“比如陈阳,一开始他只关注数据和报告,认为保护雨林就是‘阻止盗猎’‘种植树木’,直到他看到刚出生的长臂猿幼崽因为母亲被偷猎者打伤而无法存活,才明白保护雨林不仅是‘做事’,更是‘走心’;林晓从害怕雨林到爱上雨林,从需要别人保护到能独立跟踪动物踪迹,她的成长让观众看到,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行动。”

林晚星特别强调 “反派角色的复杂性”。剧本中的盗猎团伙头目老鬼,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坏人”,他年轻时曾是护林员,后来因为女儿重病没钱治疗,才被迫走上盗猎之路。“我们不想把盗猎者写成‘脸谱化的恶人’,而是想展现环保问题背后的社会复杂性。” 林晚星说,“老鬼的悲剧告诉观众,环保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 —— 只有解决了当地人的生存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盗猎行为。这种对‘复杂性’的呈现,让故事更真实,也让环保理念更有深度。”

剧本中的关键情节,都围绕 “情感共鸣” 展开。陈阳和林晓在跟踪长臂猿时,发现一只幼猿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腿部受了伤。他们轮流抱着幼猿,在雨林里跋涉两小时,将它送到动物救助站。途中,林晓的鞋子被树枝划破,脚也磨出了血,但她始终紧紧抱着幼猿,轻声安慰它 “别怕,很快就安全了”;陈阳为了保护幼猿,还与前来抢夺的盗猎者发生了冲突,手臂被砍伤。

“这个情节没有一句‘要保护动物’的口号,却通过‘抱猿跋涉’‘受伤护猿’的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主角对生命的珍视。” 李娜说,“很多提前看片的观众表示,看到幼猿害怕的眼神和主角们的坚持,忍不住哭了,也第一次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保护’。”

另一个打动人心的情节,是阿坤带着队员们去看他曾经猎杀过的那只母猿的栖息地。那里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果树,阿坤蹲在树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野果,放在树洞里,轻声说:“以前我总觉得动物只是‘猎物’,直到看到它的幼崽围着它的尸体叫了整整一天,我才知道,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家人,也有感情。” 这个情节改编自真实事件,阿坤的原型是海南鹦哥岭的一名护林员,他的故事让很多观众反思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剧本中充满了对雨林生态的真实细节描写。队员们在雨林中辨别方向,靠的是树干上苔藓的生长方向(苔藓多的一面是北方);他们寻找水源,要听蛙鸣的声音(有蛙鸣的地方通常有水源);他们发现盗猎者的踪迹,是因为地面上有被踩断的兰花草(兰花草很脆弱,一旦被踩就会留下明显痕迹)。这些细节不仅让故事更真实,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雨林保护的知识。

“我们邀请了动物学家全程参与剧本打磨,确保每一个关于动物的细节都准确无误。” 李娜说,“比如剧本中描写海南长臂猿的生活习性 —— 它们每天清晨会发出‘合唱’声,用来标记领地、寻找同伴;母猿每两年才生育一次,幼猿要跟在母亲身边生活三年才能独立。这些细节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动物学家们研究了十几年的成果。当观众看到这些细节时,会觉得长臂猿不再是遥远的‘濒危物种’,而是有血有肉、需要被保护的‘邻居’。”

林晚星还建议在剧本中加入 “雨林的声音” 描写。队员们夜晚在帐篷里休息时,能听到雨林的 “夜曲”—— 蛙鸣、虫叫、猫头鹰的叫声、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白天在雨林中行走时,能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从远处传来,像在与他们打招呼。“声音是最能唤起情感共鸣的元素之一。” 林晚星说,“当观众在电影院里听到这些真实的雨林声音时,会仿佛置身其中,对雨林产生更强烈的亲近感和保护欲。”

《绿色星球》的拍摄过程,是对 “环保理念” 的生动践行。林晚星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制定了 “零污染拍摄标准”,从剧组组建、物资采购到现场拍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环保原则,确保拍摄行为不对雨林生态造成任何破坏,同时也为影视行业树立了 “环保拍摄” 的新标杆。

为了减少对雨林的干扰,剧组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 200 人精简到 80 人,只保留核心创作团队和必要的技术人员。同时,剧组优先招聘当地员工,包括向导、司机、厨师等,其中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到 40%。

“当地员工熟悉雨林环境,能为拍摄提供很多帮助,比如他们知道哪里有安全的水源,哪里能找到拍摄需要的植物,哪里是动物的栖息地需要避开。” 李娜说,“更重要的是,雇佣当地员工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从‘雨林的使用者’变成‘雨林的保护者’。很多当地员工在拍摄结束后,主动加入了环保组织,继续参与雨林保护工作,这是我们最意外也最珍贵的收获。”

剧组还为所有工作人员开设了 “雨林环保培训课”,由 wwF 的环保专家授课,内容包括雨林生态知识、环保拍摄规范、紧急避险技巧等。“培训课上,专家告诉我们,雨林中的每一棵植物、每一只动物都很重要,比如看似普通的苔藓,能保持土壤湿度,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比如我们常见的蚂蚁,能分解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 吴磊回忆道,“这些知识让我们对雨林产生了敬畏之心,拍摄时会更加小心,生怕不小心破坏了什么。”

剧组的所有物资采购都遵循 “环保优先” 原则。一次性餐具全部选用可降解材质,由玉米淀粉、甘蔗纤维等天然材料制成,使用后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不会造成污染;饮用水采用大桶装,避免使用塑料瓶装水,剧组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一个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水杯;拍摄用的道具,如帐篷、背包、绳索等,全部选用环保材质,拍摄结束后统一捐赠给当地的护林站和环保组织;甚至剧组的服装,也选用天然棉麻材质,避免使用化纤面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还建立了‘物资循环系统’,所有可回收的物资都会分类收集,拍摄结束后运回城市进行再利用或回收处理。” 林晚星说,“比如拍摄用的木材道具,我们没有直接丢弃,而是交给当地村民,让他们用来修补房屋;比如剧组的生活垃圾,我们会分类装入可降解垃圾袋,每天由专门的车辆运出雨林,送到城市的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了减少碳排放,剧组还尽量减少使用燃油车辆,优先选择电动车或步行;拍摄设备优先选用节能型号,避免浪费电力;甚至剧组的盒饭,也由当地农场提供有机食材,减少食材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我们算了一笔账,整个拍摄过程中,剧组的碳排放量比传统拍摄减少了 60%,垃圾产生量减少了 80%。”wwF 的环保监督专员说,“《绿色星球》的拍摄模式,为影视行业提供了‘环保拍摄’的可行方案,值得推广。”

在现场拍摄时,剧组制定了严格的 “环保拍摄规范”:禁止在动物栖息地、植物保护区内拍摄;禁止使用闪光灯、无人机等可能干扰动物的设备;禁止随意砍伐树木、采摘植物;拍摄时要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不得追逐、驱赶动物;甚至剧组工作人员的行走路线,都要沿着现有的小路,不得随意踩踏植被。

有一次,剧组准备拍摄一场 “队员们在雨林中奔跑” 的戏,选好的拍摄地点旁边有一片兰花草 —— 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李娜发现后,立刻决定更改拍摄地点,哪怕需要多花半天时间重新布置场景。“兰花草很脆弱,一旦被踩踏就很难恢复。” 李娜说,“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拍摄效果,就破坏珍贵的植物。环保拍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

剧组还特别注意保护动物的生活习性。拍摄海南长臂猿的戏份时,剧组没有直接拍摄真实的长臂猿,而是采用 “特效 模型” 的方式,避免干扰它们的生活。同时,剧组还在长臂猿的栖息地周围安装了红外相机,用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很多观众以为电影中的长臂猿是真实拍摄的,其实不是。” 李娜笑着说,“我们宁愿多花时间和成本做特效,也不愿意打扰长臂猿的生活。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环保理念的坚守。”

《绿色星球》上映后,凭借真实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和坚定的环保立场,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票房突破 4 亿,豆瓣评分 8.3 分,成为 2025 年暑期档的 “黑马”;更重要的是,影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雨林保护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一系列环保行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了 “用电影的力量改变世界”。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主动加入了环保组织,参与雨林保护工作。北京的大学生小王,看完电影后报名成为了 wwF 的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北京周边的植树活动;上海的白领小李,通过电影了解到海南长臂猿的濒危现状后,每月向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捐赠 100 元,用于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广州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发起了 “保护雨林,拒绝一次性用品” 的倡议,在学校和社区宣传环保理念。

“电影让我明白,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小事。” 小王说,“以前我觉得保护雨林是护林员、科学家的责任,看完电影后才知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比如节约水电,比如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理念。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但只要每个人都坚持做,就能汇聚成保护自然的大力量。”

电影的台词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比如 “雨林不是我们的资源,而是我们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包括一只虫子、一棵小草”“保护自然,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些台词被观众广泛传播,成为了环保宣传的 “金句”,甚至被写进了中小学的环保教材。

《绿色星球》的环保理念和拍摄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其评为 “2025 年度环保宣传影片”,并在全球 20 个国家的环保论坛上放映,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等重要场合。

“《绿色星球》用感人的故事和严谨的拍摄实践,向世界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全球环保宣传工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UNEp 的官员在颁奖仪式上说,“影片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濒危物种的困境,也让他们看到了人类保护自然的努力和希望。这种‘有温度、有力量’的环保宣传,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推动行动。”

UNEp 还与晚星娱乐达成合作,计划将《绿色星球》翻译成 20 种语言,在全球 100 个国家的学校、社区、环保组织中放映,让更多人了解雨林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激发全球观众的环保意识,推动更多人参与到自然保护工作中来。” 林晚星说,“环保是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能为这个议题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感到很荣幸。”

林晚星还宣布,将《绿色星球》票房收入的 5% 捐赠给 wwF 的 “雨林保护项目”,用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雨林植被的修复和当地社区的环保教育。同时,剧组还发起了 “绿色星球行动” 倡议,号召影视行业的同行们在拍摄过程中践行环保理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票房捐赠不是‘作秀’,而是我们对环保承诺的兑现。” 林晚星说,“这些资金将用于具体的保护工作,比如为海南长臂猿建立更完善的监测系统,防止盗猎者的入侵;比如在雨林中种植濒危植物,恢复植被;比如为当地社区的孩子们开设环保课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我们会定期向公众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大家的监督。”

在《绿色星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关注环保拍摄。有公司宣布将在未来的电影拍摄中采用 “零污染拍摄标准”;有导演表示将在剧本创作中加入更多环保元素;甚至有影视基地开始建设 “环保拍摄区”,配备可降解物资、节能设备和垃圾回收系统。“《绿色星球》像一颗‘种子’,在影视行业中播下了环保的理念。” 李娜说,“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环保主题的电影,更多环保拍摄的实践,让影视行业成为推动环保行动的重要力量。”

当《绿色星球》票房破 4 亿,被 UNEp 评为 “年度环保宣传影片”,票房捐赠推动雨林保护项目落地,影视行业掀起环保拍摄热潮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参加 “中国现实题材电影论坛”,与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行业前辈探讨现实题材电影的社会责任。论坛现场,李娜带着《绿色星球》的拍摄花絮视频上台分享,当画面里出现剧组工作人员弯腰捡拾垃圾、小心翼翼避开兰花草的场景时,台下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就在这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二部作品《绿色星球》上映成功,票房破 4 亿,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推动环保行动与行业变革,触发 “环保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 UNEp 等公益组织认可、观众支持、影视行业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501 天 5 小时(此前 1489 天 5 小时 12 天 = 1501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新星导演计划” 第三部现实题材作品《乡村教师》开机,聚焦乡村教育议题;同时,联合 wwF 发起 “影视环保联盟”,制定行业统一的环保拍摄标准,推动更多影视项目践行环保理念】,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杰出贡献奖”(助力计划成为现实题材创作标杆)。】

林晚星关掉系统面板,目光重新落回论坛现场。李娜正拿着一张海南长臂猿的最新照片向大家展示:“这是上个月红外相机拍到的,这只去年出生的幼猿已经能独立爬树了,它的母亲就是电影里那只被偷猎者打伤的母猿。现在,整个长臂猿家族的数量已经从 18 只增加到 22 只,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电影反馈’。”

台下的张艺谋导演忍不住感慨:“《绿色星球》让我们看到,现实题材电影不仅能讲故事,还能改变现实。你们用‘零污染拍摄’践行环保理念,用票房捐赠推动保护项目,这种‘知行合一’的创作态度,值得所有影视人学习。”

论坛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 wwF 发来的邮件,附件里是 “雨林保护项目” 的进展报告:海南长臂猿监测系统已新增 10 个红外相机点位,当地社区开设了 3 所环保课堂,首批 200 棵濒危植物幼苗已成功种植。报告最后写道:“感谢《绿色星球》为雨林保护注入的力量,每一张电影票,都在为濒危物种的未来投票。”

林晚星将报告转发给 “新星导演计划” 的所有成员,配文:“现实题材的意义,在于让故事照进现实,让关注变成行动。《绿色星球》的旅程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责任还在继续。期待《乡村教师》能延续这份初心,用镜头关注更多需要被看见的现实议题。”

当天晚上,林晚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既有《绿色星球》的拍摄花絮,也有海南长臂猿的最新动态,最后她对着镜头说:“保护自然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持。感谢每一位走进影院支持《绿色星球》的观众,你们的每一份支持,都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未来,我们会继续用电影的力量,为现实发声,为美好前行。”

视频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期待《乡村教师》!相信晚星姐能带来更多打动人心的现实故事”“为影视环保联盟点赞,希望更多剧组能践行环保拍摄”“从《青春日记》到《绿色星球》,新星导演计划一直在用作品传递温度,太了不起了”。

林晚星看着这些温暖的留言,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解锁的新任务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 “用镜头关注现实,用行动传递善意” 的初心,“新星导演计划” 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人导演,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有担当的现实题材作品,让电影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