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11章 《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文化探索之旅

四月的西安,古城墙下的晨光温柔地洒在青砖上,《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录制团队正沿着护城河缓缓前行。林晚星穿着一身淡青色的棉麻长裙,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史记》选读,时不时停下来给同行的嘉宾讲解西安的历史脉络。“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两千多年前,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带着丝绸和使命,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 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眼神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同行的嘉宾中,年轻演员张子枫正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晚星姐,秦代的兵马俑为什么每个表情都不一样呀?” 林晚星笑着拉过她的手,指向不远处的兵马俑博物馆:“一会儿我们进去看就知道了,秦代的工匠们太厉害了,他们不仅是在制作陶俑,更是在记录活生生的士兵 —— 你看有的俑眼神坚定,像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的俑面带青涩,可能是刚入伍的少年。这些细节,都是秦代军事和社会的缩影。”

随着录制的推进,这支 “丝路文化探索小队” 从西安出发,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先后抵达敦煌、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每到一处,林晚星都化身 “文化向导”,带领嘉宾深入体验当地的历史遗迹与民俗文化 —— 在敦煌参与壁画修复,在撒马尔罕探访帖木儿王朝遗迹,在伊斯坦布尔感受东西方文化交融。节目播出后,不仅让观众跟随镜头领略了丝路的壮美与厚重,更让 “丝绸之路” 这一文化符号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花儿与少年丝路文化# 话题阅读量破 20 亿,而林晚星在伊斯坦布尔与当地音乐家合作演唱的《cancion de la Luna》,也顺势带动公司国际音乐专辑的播放量再创新高。

林晚星知道,这档综艺的意义远不止 “旅行记录”—— 它是一次 “流动的文化课堂”,让丝路文化从历史书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可体验;也是一次 “跨领域的文化联动”,将综艺、历史、音乐、艺术串联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与魅力。

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首站录制,就聚焦于 “秦代文明与丝路起点”,林晚星带领嘉宾走进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西安城墙,通过实地探访与细节讲解,让嘉宾与观众一同触摸秦代的 “历史脉搏”。

走进兵马俑一号坑,扑面而来的是千军万马的气势 —— 排列整齐的陶俑手持兵器,神情肃穆,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林晚星站在坑边,手里拿着一张秦代军事地图,开始给嘉宾科普:“大家看,这些兵马俑的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严格按照秦代的军阵布局 —— 前面是前锋部队,中间是主力部队,两侧是侧翼部队,后面是后卫部队。这种军阵,在秦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军事保障。”

嘉宾鹿晗指着一尊跪射俑好奇地问:“晚星姐,为什么这尊俑的姿势和别人不一样呀?” 林晚星笑着解释:“这是跪射俑,属于步兵的一种。你看他的身体前倾,右腿跪地,左腿弯曲,这种姿势既节省空间,又便于射击,而且重心稳定,不容易摔倒。秦代的工匠们在设计时,考虑得特别细致,连衣服的褶皱、头发的纹理都做得栩栩如生。”

为了让嘉宾更深入地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节目组还安排了 “陶俑复刻体验” 环节。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嘉宾们尝试用秦代的技法制作小型陶俑。林晚星拿起陶泥,一边揉捏一边讲解:“秦代制作陶俑用的是‘模塑结合’的方法,先做出大致的模型,再用手精细雕刻。你们看,这尊陶俑的面部,就是工匠用刻刀一点点刻出来的,所以每个俑的表情都不一样。”

张子枫在制作时不小心把陶俑的手臂捏断了,有些沮丧。林晚星安慰她:“没关系,古代工匠在制作时也会出现失误,重要的是从失误中学习。你看这尊断了的手臂,我们可以试着用秦代的‘粘接’技法修复,就像修复历史遗迹一样,这也是一种传承。” 在林晚星的鼓励下,张子枫成功修复了陶俑,还在底部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我要把它带回家,作为这次西安之行的纪念。”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 “守护屏障”。录制当天,林晚星带领嘉宾沿着城墙徒步,从永宁门走到安定门,一边欣赏古城风光,一边讲解城墙的历史意义。

“大家看,这段城墙有 12 米高,15 米宽,上面可以并行两辆马车。” 林晚星指着城墙的垛口说,“这些垛口是用来防御的,士兵可以躲在后面射击;下面的箭孔是用来观察敌情的。在古代,西安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门户’—— 来自西域的商队,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原,带来香料、宝石,带走丝绸、茶叶。”

嘉宾娜扎看着城墙下的护城河,好奇地问:“晚星姐,护城河有什么用呀?” 林晚星解释:“护城河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宽度有 18 米,深度有 6 米,敌人想要攻城,首先要渡过护城河,这就给守城的士兵争取了时间。而且护城河的水还可以用来灭火、灌溉,作用很大。”

徒步到安定门时,节目组安排了 “古代守城仪式” 体验。嘉宾们穿上秦代的铠甲,手持兵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演练守城动作。林晚星穿上铠甲后,笑着说:“这铠甲有 30 多斤重,古代的士兵穿着它打仗,太不容易了。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守护,丝绸之路才能安全畅通,文化和贸易才能得以传播。”

节目播出后,兵马俑博物馆的游客量增长了 30%,很多观众表示 “看了节目后,想亲自去西安触摸历史”;西安城墙的徒步体验也成为热门旅游项目,不少年轻人效仿嘉宾,沿着城墙徒步,感受丝路起点的魅力。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 “文化枢纽”,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和文献,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第二站录制,就聚焦于 “敦煌壁画与丝路艺术”,林晚星带领嘉宾走进莫高窟,参与壁画修复工作,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壁画绘制技艺,近距离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走进莫高窟第 323 窟,墙壁上的 “张骞出使西域图” 壁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林晚星站在壁画前,轻声讲解:“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描绘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大家看,画面中间的是汉武帝,他正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左边的是张骞,他手持符节,准备出发;右边的是西域的使者,正在迎接张骞。这幅壁画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

嘉宾彭昱畅指着壁画中的骆驼问:“晚星姐,为什么壁画里有这么多骆驼呀?” 林晚星笑着说:“骆驼是丝绸之路的‘沙漠之舟’,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古代,商队主要靠骆驼运输货物。你看这头骆驼,背上驮着丝绸、茶叶,正要穿越沙漠。壁画里的骆驼,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头饮水,每个姿态都不一样,体现了工匠们的观察力。”

为了保护壁画,莫高窟的参观时间有限,但节目组特别申请了 “特殊参观权限”,让嘉宾走进未对外开放的洞窟。在第 285 窟,嘉宾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 “五百强盗成佛图” 壁画。林晚星讲解道:“这幅壁画讲述的是五百强盗被佛陀感化,最终成佛的故事。画面里有强盗打仗、被俘虏、受刑、皈依佛门的场景,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很生动。这幅壁画融合了印度、波斯、中国的艺术风格,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参观过程中,林晚星还特别提醒嘉宾:“大家在参观时,不要触摸壁画,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壁画很脆弱,容易受到损坏。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些壁画,是历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

为了让嘉宾更深入地了解敦煌壁画的保护工作,节目组安排了 “壁画修复体验” 环节。在莫高窟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工作室里,嘉宾们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口罩,在修复师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的壁画修复工作。

修复师首先给嘉宾们讲解壁画修复的流程:“壁画修复分为清理、加固、补色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清理壁画表面的灰尘、污垢;第二步是用特殊的材料加固壁画,防止壁画脱落;第三步是根据壁画的原有色彩,进行补色,让壁画恢复原貌。”

林晚星拿起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壁画表面的灰尘。她一边清理一边说:“大家看,这把刷子的毛很软,是用羊毛做的,这样不会损伤壁画。清理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把壁画的颜料刷掉。”

嘉宾张子枫在补色时,因为紧张,不小心把颜料涂到了不该涂的地方。修复师安慰她:“没关系,补色是壁画修复中最难的步骤,需要耐心和细心。你看,我们可以用棉签蘸一点溶剂,轻轻擦掉多余的颜料,再重新补色。” 在修复师的指导下,张子枫成功完成了补色,她看着自己修复的壁画,开心地说:“原来修复壁画这么不容易,以后我会更加珍惜文物。”

林晚星还向嘉宾们介绍了敦煌研究院的 “数字敦煌” 项目:“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壁画,敦煌研究院把壁画扫描成数字图像,放在网上供大家免费浏览。现在,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就能看到莫高窟的壁画。这个项目,让敦煌艺术走向了世界。”

节目播出后,“数字敦煌” 的访问量增长了 50%,不少观众表示 “通过节目了解到壁画修复的不易,以后会更加关注文物保护”;敦煌研究院的 “壁画绘制体验” 项目也吸引了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

撒马尔罕是中亚历史名城,也是丝绸之路的 “重要枢纽”,曾是帖木儿王朝的都城,保存了大量的伊斯兰建筑和文化遗迹。《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第三站录制,就聚焦于 “中亚文化与丝路枢纽”,林晚星带领嘉宾走进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古尔 - 艾米尔陵墓、夏伊辛达陵墓,感受中亚文化的魅力。

走进雷吉斯坦广场,三座宏伟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映入眼帘 —— 乌鲁格别克经学院、季里雅 - 卡利经学院、希尔 - 多尔经学院,它们的墙壁上装饰着彩色的马赛克、浮雕和阿拉伯文书法,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林晚星站在广场中央,轻声讲解:“雷吉斯坦广场是撒马尔罕的中心广场,也是帖木儿王朝时期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三座经学院,是伊斯兰建筑的艺术瑰宝,融合了波斯、印度、中亚的建筑风格。”

嘉宾鹿晗指着建筑墙壁上的马赛克问:“晚星姐,这些彩色的图案是怎么制作的呀?” 林晚星解释:“这些是马赛克镶嵌画,是用彩色的琉璃砖、石头、玻璃碎片拼接而成的。工匠们先在墙壁上画出图案,然后把材料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镶嵌上去。你看这个图案,是阿拉伯文书法,写的是《古兰经》里的句子;这个图案是植物纹样,象征着生命和繁荣。”

为了让嘉宾更深入地了解伊斯兰文化,节目组安排了 “阿拉伯文书法体验” 环节。在当地书法家的指导下,嘉宾们尝试用阿拉伯文书写自己的名字。林晚星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 “和平” 的阿拉伯文,她笑着说:“阿拉伯文书法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字,更是艺术。你看这个‘和平’的写法,笔画流畅,像一幅画一样。”

嘉宾娜扎在书写时,因为不熟悉阿拉伯文的笔画,写得有些歪歪扭扭。当地书法家安慰她:“没关系,学习阿拉伯文书法需要时间和练习。重要的是,你通过书写,了解了我们的文化。” 娜扎笑着说:“虽然写得不好,但我很开心。以后我会多了解中亚文化,因为它太有魅力了。”

古尔 - 艾米尔陵墓是帖木儿的陵墓,也是撒马尔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陵墓的穹顶高 35 米,表面装饰着蓝色的琉璃砖,在阳光下像一颗蓝色的宝石。林晚星站在陵墓前,轻声讲解:“古尔 - 艾米尔陵墓建于 15 世纪初,是帖木儿王朝的皇家陵墓。帖木儿是中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统一了中亚,重建了撒马尔罕,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走进陵墓内部,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和浮雕吸引了嘉宾们的目光。林晚星指着墙壁上的图案说:“这些图案融合了波斯、印度、中国的艺术元素。你看这个图案,是中国的龙纹,说明当时中国和中亚的文化交流很频繁;这个图案是波斯的花卉纹样,体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

嘉宾彭昱畅看着陵墓中央的石棺,好奇地问:“晚星姐,这就是帖木儿的石棺吗?” 林晚星点头:“是的,这是帖木儿的石棺,用黑色的大理石制成。石棺上刻着阿拉伯文的铭文,写的是帖木儿的生平。陵墓里还有其他皇室成员的石棺,他们都为帖木儿王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节目播出后,撒马尔罕的游客量增长了 40%,不少中国游客表示 “看了节目后,想亲自去撒马尔罕感受中亚文化”;中乌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研究院与撒马尔罕的文物保护机构达成合作,共同开展丝路文物保护工作。

伊斯坦布尔是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曾是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的 “西方终点”,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建筑和艺术。《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第四站录制,就聚焦于 “东西方文化交融与丝路终点”,林晚星带领嘉宾走进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大巴扎,体验土耳其传统音乐,感受伊斯坦布尔的魅力。

走进蓝色清真寺,墙壁上的蓝色瓷砖、彩色玻璃窗和巨大的穹顶让人惊叹。林晚星站在清真寺内,轻声讲解:“蓝色清真寺建于 17 世纪初,因墙壁上装饰着蓝色的瓷砖而得名。清真寺的穹顶高 43 米,直径 23 米,是伊斯兰建筑的杰作。清真寺内有 6 根宣礼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有 6 根宣礼塔的清真寺。”

嘉宾张子枫指着彩色玻璃窗问:“晚星姐,为什么清真寺里有这么多彩色玻璃窗呀?” 林晚星笑着说:“彩色玻璃窗的作用是让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清真寺内,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影,营造出神圣、庄严的氛围。你看这些玻璃窗上的图案,是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体现了伊斯兰艺术的特点。”

随后,嘉宾们走进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 6 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家教堂,后来改为清真寺,现在是博物馆。林晚星讲解道:“圣索菲亚大教堂融合了罗马、拜占庭、伊斯兰的建筑风格。教堂的穹顶高 55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墙壁上既有基督教的马赛克镶嵌画,也有伊斯兰的阿拉伯文书法,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嘉宾鹿晗看着墙壁上的马赛克镶嵌画,好奇地问:“晚星姐,这些画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呀?” 林晚星解释:“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改为清真寺时,基督教的马赛克镶嵌画被覆盖了起来,直到近代改为博物馆后,才被重新发现。现在,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对这些镶嵌画进行修复,让它们恢复原来的面貌。”

在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节目组安排了 “土耳其传统音乐体验” 环节。当地的音乐家们演奏着乌德琴、卡农琴、达夫鼓等传统乐器,悠扬的旋律在大巴扎内回荡。林晚星被这独特的音乐吸引,主动走上前与音乐家交流,得知他们正在演奏的是土耳其传统民谣《乌夏克》,讲述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民谣的情感和我们的《cancion de la Luna》很像,都是关于思念与月光。” 林晚星眼睛一亮,提议与当地音乐家合作演绎这首中文歌曲。音乐家们欣然同意,乌德琴手调整琴弦,卡农琴手熟悉旋律,达夫鼓手则根据节奏轻轻打拍。

当柳依依的《cancion de la Luna》旋律响起,林晚星轻声哼唱,乌德琴的醇厚与古筝的清亮交织,卡农琴的流畅与旋律呼应,达夫鼓的节奏为歌曲增添了中东音乐的独特韵味。原本熟悉的中文歌曲,在土耳其传统乐器的伴奏下,焕发出全新的跨文化魅力。大巴扎里的游客纷纷驻足聆听,有人跟着节奏轻轻摇晃,有人拿出手机记录这动人的瞬间。

“太神奇了!不同文化的音乐居然能如此和谐地融合。” 当地音乐家穆罕默德感叹道,“《cancion de la Luna》的旋律温柔又充满力量,和我们的传统乐器搭配,像是在讲述一个跨越国界的月光故事。”

合作结束后,林晚星邀请穆罕默德等音乐家一起录制了这段表演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视频迅速引发热议,# 柳依依歌曲土耳其跨界演绎#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播放量破亿。不少网友留言:“原来中文歌曲用土耳其乐器演奏这么好听!”“文化无国界,音乐就是最好的桥梁。” 这段合作不仅让《cancion de la Luna》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也带动了公司国际音乐专辑在中东地区的播放量增长 30%。

在大巴扎的角落,林晚星还发现了一家手工乐器作坊,工匠正在制作乌德琴。她饶有兴致地学习制作工艺,工匠耐心讲解:“乌德琴的琴身要用桑木制作,这样音色才醇厚;琴弦要用羊肠线,才能弹出柔和的音质。制作一把乌德琴,需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林晚星亲手打磨了一小块琴身木料,感慨道:“无论是中国的古筝,还是土耳其的乌德琴,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这就是传统乐器的魅力。”

《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播出后,凭借 “丝绸之路文化探索” 的独特主题、丰富的文化体验环节以及林晚星专业的历史讲解,收获了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 花儿与少年丝路文化# 话题阅读量破 20 亿,豆瓣评分 8.6 分,成为 2025 年最受欢迎的综艺之一。节目不仅推动了丝路沿线城市的文旅发展,还为晚星娱乐带来了显着的商业价值,实现了 “文化传播” 与 “商业增收” 的双向共赢。

节目播出后,西安、敦煌、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等丝路沿线城市的游客量大幅增长。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推出 “跟着花少游秦俑” 主题游览路线,配备专业讲解员,还原节目中的历史科普环节,旺季门票提前两周售罄;敦煌莫高窟增加 “壁画修复体验” 预约名额,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参与,“数字敦煌” 平台访问量同比增长 50%;撒马尔罕旅游局与中国旅行社合作,推出 “中亚丝路文化之旅” 线路,首团报名人数突破千人;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专门设置 “花少同款音乐角”,邀请当地音乐家演奏传统乐器,成为游客打卡必去地。

“《花儿与少年》让更多人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激发了大家的旅游热情。” 西安市文旅局局长表示,“节目播出后,西安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40%,其中年轻游客占比提升至 60%,这为我们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晚星娱乐借助节目热度,与多个品牌开展 “丝路文化” 主题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与美妆品牌合作推出 “敦煌壁画色系” 彩妆,包装设计融入莫高窟飞天元素,上线首周销量破 10 万件;与服饰品牌合作推出 “丝路风情” 系列服装,结合西安秦代纹样、土耳其传统刺绣等元素,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与食品品牌合作推出 “花少丝路美食礼盒”,包含西安肉夹馍、敦煌杏干、土耳其软糖等沿线特色食品,成为节日热门礼品。

“节目打造的‘丝路文化 Ip’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它不仅是一个综艺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连接。” 晚星娱乐商务总监说,“品牌合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丝路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林晚星在节目中对《cancion de la Luna》的跨文化演绎,以及节目背景音乐中多次出现的公司旗下歌曲,带动了国际音乐专辑《Starlight Across the world》的热度飙升。专辑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播放量增长 50%,其中《cancion de la Luna》在 Spotify 的播放量突破 1 亿次,成为专辑中播放量最高的单曲;《丝路谣》《暗黑黎明》等歌曲也因节目热度,进入多个音乐榜单前十。

“节目为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让听众在感受丝路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歌曲。” 王敏说,“很多观众表示,因为节目中的片段,才开始关注我们的专辑,这为音乐推广提供了新的路径。”

当《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收获口碑与热度双丰收,带动丝路沿线文旅发展,实现品牌合作与音乐推广的多重突破时,林晚星正在敦煌参加 “丝路文化传播论坛”,分享节目制作的初心与经验。论坛现场,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学者、文旅从业者纷纷表示,《花儿与少年》为文化综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证明了 “娱乐 文化” 模式的可行性与影响力。

就在论坛结束后的掌声中,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参与的《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以 “丝绸之路文化探索” 为主题,成功推动丝路文化传播,带动文旅发展与商业合作,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触发 “综艺文化传播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观众喜爱、文旅部门认可、品牌合作方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489 天 5 小时(此前 1471 天 5 小时 18 天 = 1489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联合丝路沿线 10 个国家的媒体,制作 “丝路文化纪录片”;同时,发起 “丝路青年文化交流计划”,组织中外青年开展艺术、音乐、历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国际文化传播杰出贡献奖”(助力公司成为丝路文化传播的标杆企业)。】

林晚星关掉系统面板,目光望向窗外的敦煌大漠。夕阳下,沙丘连绵起伏,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丝路的故事。她想起节目录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 在西安兵马俑前为嘉宾科普历史,在敦煌莫高窟参与壁画修复,在伊斯坦布尔与当地音乐家合作演唱,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文化交流的温暖与感动。

她知道,解锁的新任务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 “以文化为核心,以交流为路径” 的初心,就一定能完成目标,让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传播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也让自己的 “生命旅程” 在推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更深远的价值。

当天晚上,林晚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动态,配文:“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感谢《花儿与少年》的团队,感谢每一位关注丝路文化的朋友。未来,我们继续以文化为桥,连接不同国家与地区,让更多人感受丝路的魅力,传递和平、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动态下方,附上了节目录制的花絮照片,以及与土耳其音乐家合作演唱的视频片段。

评论区里,粉丝们纷纷留言:“期待丝路文化纪录片!想更深入地了解丝路历史。”“支持丝路青年文化交流计划,让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晚星姐用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播,太了不起了!” 这些温暖的期待,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林晚星的文化传播之路,也让她更加确信,文化的力量能跨越国界、连接心灵,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