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89章 《星际救援》开机,国际团队协作

南半球的十一月,新西兰奥克兰正浸在初夏的暖阳里。电影制片厂的 2 号摄影棚外,临时搭建的开机仪式场地被装点得既庄重又充满科幻感 —— 银色的金属支架上缠绕着蓝色灯带,模拟星际航行的光轨;背景板左侧是地球未来城市的概念图,右侧是空间站的内部设计稿,中间用一道发光的弧线连接,像跨越星球的桥梁。

林晚星踩着晨光走进场地时,各国家团队的成员已陆续到场。好莱坞摄影指导马克?史密斯正拿着相机,对着背景板调试镜头参数,他的助理在一旁捧着厚厚的镜头手册,不时递上不同型号的镜头;中国特效团队的负责人张磊蹲在地上,用粉笔在石板上勾勒 “地球城市” 的灯光布局,身边散落着几张打印好的分镜稿;意大利美术总监马可?罗西则在指挥工人,将一件青铜质感的 “星际罗盘” 摆件摆到仪式台中央,那是空间站布景的核心装饰元素。

“林总,所有设备都已调试完毕,嘉宾也都到齐了,就等您宣布开机。” 执行制片人小陈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烫金的开机致辞稿,指尖因紧张微微泛白。

林晚星接过稿件,却没有立刻翻看。她走到场地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不同肤色的面孔 —— 有好莱坞的资深从业者,有中国的年轻特效师,有意大利的手工匠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她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团队还在为 “镜头语言风格”“布景材质选择” 争论不休,而此刻,大家却像一家人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忙碌着。

“稿子不用了,我想和大家说些心里话。” 林晚星把致辞稿递给小陈,走到麦克风前。阳光透过灯带,在她身上投下细碎的蓝光,让她的白色西装多了几分未来感。

上午十点,开机仪式正式开始。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没有繁琐的流程,林晚星用一场 “团队介绍”,拉开了《星际救援》拍摄的序幕。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全球创作天团’。” 林晚星笑着指向马克?史密斯,“这位是来自好莱坞的摄影指导马克,他曾凭借《星际穿越》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这次,他将用镜头为我们展现‘星际航行的浩瀚’与‘父女情感的细腻’。”

马克?史密斯举起相机,对着镜头比了个 “oK” 的手势,用带着美式口音的中文说:“很高兴能参与《星际救援》,这是我见过最有‘文化温度’的科幻项目。” 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不少中国团队成员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有趣的瞬间。

“接下来,是我们的中国特效团队负责人张磊。” 林晚星的声音转向另一侧,“他带领的团队曾参与《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这次他们将负责‘地球未来城市’的场景制作 —— 大家待会儿可以去摄影棚看看,那些会发光的悬浮建筑,那些穿梭在楼宇间的磁悬浮列车,都是他们用三个月时间,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张磊有些腼腆地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个 “地球城市” 的微缩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融入了不少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比如‘飞檐’‘斗拱’,希望能让观众看到‘中国风的未来城市’。” 模型上,悬浮建筑的顶部果然有类似故宫飞檐的弧度,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当林晚星介绍到意大利美术团队时,马可?罗西兴奋地举起手中的 “星际罗盘”:“这是我们为空间站设计的核心装饰,盘面的纹路融合了‘中国八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何图案’,象征‘东西方智慧的碰撞’。我们还在空间站的生活舱里,设计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厨房 —— 既有中式的青花瓷碗,又有意大利的手工陶罐,希望能通过这些细节,展现‘文化融合’的主题。”

介绍完团队,林晚星拿起一把系着红绸带的场记板,走到克里斯?埃文斯、凯特?布兰切特、周雨彤、陈建斌身边:“现在,让我们一起敲响《星际救援》的‘启航钟声’。”

五人共同握住场记板,随着 “3、2、1” 的倒数声,场记板 “啪” 地一声拍下,蓝色灯带瞬间亮起,模拟出 “星际启航” 的效果。台下的团队成员们纷纷鼓掌,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个跨越国界的瞬间。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科幻故事,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载体。” 林晚星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多了几分郑重,“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情怀’—— 对地球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希望我们能通过这部电影,让全球观众看到,无论肤色、语言、文化有多么不同,人类对‘爱与守护’的追求,永远是相通的。”

她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马克?史密斯轻轻拍了拍张磊的肩膀,用英语说:“她的话让我想起了拍摄《星际穿越》时的初心 —— 科幻不应该是冰冷的,它应该充满‘人性的温度’。” 张磊虽然听不懂英语,但从马克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认同,笑着点了点头。

开机仪式结束后,拍摄工作正式启动。然而,国际团队的协作并非一帆风顺 —— 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创作理念,让最初的拍摄充满了 “小摩擦”。

第一天拍摄 “空间站危机” 的戏份时,马克?史密斯与中国导演张远就因 “镜头角度” 产生了分歧。马克希望用 “高空俯拍”,展现空间站的宏大与危机的紧迫感;张远则坚持用 “近景特写”,聚焦演员的表情,突出 “人物的情感变化”。

“我们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空间站即将爆炸的压迫感,俯拍才能展现这种规模感!” 马克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手里的镜头手册差点掉在地上。

“但如果没有演员的情感支撑,再宏大的场景也没有意义!” 张远也寸步不让,指着分镜稿说,“你看这里,克里斯饰演的马克在发现女儿的消息时,眼神从绝望变成希望,这个特写必须要有!”

两人争论不下,拍摄一度陷入停滞。林晚星闻讯赶来时,马克正坐在监视器前,反复翻看刚才试拍的片段;张远则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地看着分镜稿。

“马克,你觉得俯拍的优势是什么?” 林晚星先问马克。

“能让观众看到空间站的整体结构,知道危机发生在哪里,增强代入感。” 马克认真地回答。

“张导,你坚持特写的原因呢?” 林晚星又转向张远。

“我想让观众看到马克的‘内心变化’—— 他不是一个只会解决危机的机器,他是一个父亲,女儿的消息是他的精神支柱。” 张远的声音柔和了些。

林晚星思考片刻,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把两种镜头结合起来 —— 先用俯拍展现空间站的危机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紧迫感;然后镜头缓缓下移,聚焦到马克的脸上,捕捉他看到女儿消息时的表情变化。这样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细腻的情感,不是更好吗?”

马克和张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认可。重新拍摄时,俯拍的镜头展现了空间站的摇摇欲坠,蓝色的火花从设备中迸出;随后镜头下移,克里斯?埃文斯的眼神从紧绷到松弛,嘴角慢慢勾起一丝微笑,两种镜头的衔接自然又流畅。

“太棒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马克兴奋地拍了拍手,主动对张远说,“以后我们可以多沟通,你的‘情感视角’和我的‘场景视角’,其实可以互补。” 张远笑着点头,两人之间的隔阂瞬间消失。

中国特效团队与意大利美术团队的 “摩擦”,则发生在 “地球未来城市” 的场景制作上。张磊的团队希望城市的灯光以 “暖黄色” 为主,体现 “中国城市的烟火气”;马可?罗西的团队则坚持用 “冷蓝色”,认为 “未来城市应该更具科技感”。

“暖黄色的灯光会让未来城市看起来像‘复古小镇’,不符合科幻设定!” 马可?罗西拿着色卡,语气有些激动,“你看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未来城市都是冷色调,这是观众的审美习惯!”

“但我们的未来城市是‘有人居住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张磊反驳道,“暖黄色的灯光能让观众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和电影的‘家园情怀’主题更契合!”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把问题交给林晚星。林晚星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带着他们去了摄影棚,指着 “地球城市” 的微缩模型说:“你们看,这个城市的核心区域是‘政府与科技区’,这里可以用冷蓝色灯光,体现科技感;而周边的‘居民区’,可以用暖黄色灯光,展现生活气息。这样既能满足‘科幻设定’,又能体现‘家园情怀’,不是两全其美吗?”

马可?罗西看着模型,若有所思:“你说得对,未来城市不应该只有一种风格,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也应该有不同的氛围。” 张磊也点头:“我们还可以在两种灯光的过渡区域,加入‘渐变效果’,让整体更和谐。”

最终,特效团队采用了 “分区灯光” 的方案 —— 科技区的冷蓝色灯光与居民区的暖黄色灯光交相辉映,过渡区域的渐变光带像一条彩色的丝带,将整个城市串联起来。当这个场景在监视器上呈现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 既有未来的科技感,又有家园的温暖感,完美契合了电影的主题。

演员之间的 “语言障碍”,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克里斯?埃文斯、凯特?布兰切特主要说英语,周雨彤、陈建斌主要说中文,虽然都有翻译,但临场沟通时还是会有延迟。

为了提高拍摄效率,林晚星想出了一个 “小妙招”—— 让演员们学习 “关键短语” 的对方语言。克里斯?埃文斯学会了用中文说 “准备好”“再来一条”“很好”;周雨彤则熟练掌握了英语的 “情绪到位”“节奏再慢一点”;凯特?布兰切特甚至学会了用中文说 “加油”,每次拍摄前都会对着中国团队喊一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拍摄 “父女隔空对话” 的戏份时,克里斯?埃文斯需要用英语说 “爸爸永远爱你”,周雨彤则要用中文回应 “我也爱你,爸爸”。为了让情感更连贯,克里斯主动提出 “不用翻译,我们用眼神交流”。拍摄时,他看着镜头,眼神里满是温柔;周雨彤则看着虚拟的屏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虽然语言不同,但两人的情感却通过镜头完美传递,连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得红了眼眶。

“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真正的共鸣来自情感。” 克里斯?埃文斯在拍摄结束后说,“和周雨彤对戏时,我能感受到她的‘思念’,这种情感是跨越语言的。”

随着拍摄的推进,国际团队的协作越来越默契,而 “文化融合” 的理念,也通过一个个细节,融入到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里。

在空间站的生活舱里,意大利美术团队摆放了一个 “中西合璧” 的书架 —— 左边放着英文版的《星际航行手册》,右边放着中文版的《论语》;书架的最上层,还摆着一个小小的 “地球仪”,上面用中文和英文标注着 “中国”“美国”“意大利” 等国家的名称,象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书架是我们特意设计的,希望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不同文化的共存’。” 马可?罗西解释道,“《论语》里的‘和而不同’,与电影的主题很契合 —— 人类虽然有不同的文化,但可以和谐共处,共同面对危机。”

在马克的房间里,中国特效团队加入了一个 “中国结挂饰”—— 这个挂饰是用空间站的金属丝制作的,红色的丝线上缀着小小的 LEd 灯,通电后会发出柔和的蓝光。当马克思念女儿时,会轻轻抚摸这个挂饰,镜头拉近时,能看到挂饰上刻着 “平安” 两个汉字。

“这个中国结不仅是‘情感道具’,也是‘文化符号’。” 张磊说,“我们希望外国观众看到时,会好奇这个道具的意义,然后去了解中国结的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为了让演员们在拍摄间隙感受到 “家乡味道”,林晚星特意在片场设立了一个 “中西融合食堂”—— 早餐有意大利的卡布奇诺和中国的豆浆油条,午餐有意大利面和中式炒饭,晚餐则有披萨和红烧肉。

每天拍摄结束后,不同国家的团队成员都会聚集在食堂里,分享彼此的美食。马克?史密斯第一次吃到红烧肉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this is amazing! Ive never tasted such delicious meat!(太好吃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 张磊则对意大利面情有独钟,每天都会吃一碗,还向厨师请教做法,打算回国后做给家人吃。

在拍摄 “空间站聚餐” 的戏份时,林晚星建议加入 “共享食物” 的场景 —— 马克从中国同事那里学会了做 “番茄牛肉意面”,在聚餐时分享给大家;中国宇航员则带来了自己做的 “豆沙包”,分给外国同事品尝。这个场景既展现了 “团队的融洽”,又传递了 “饮食文化的交流”,成为电影里的一个 “温情彩蛋”。

在片场,不同国家的团队成员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彼此文化的尊重。拍摄前,意大利团队会按照中国的习俗,给演员们发 “开机红包”,虽然里面装的是新西兰元,但红包的红色信封却充满了中国味;中国团队则会在意大利的传统节日 “圣马丁节” 时,为意大利同事准备 “烤鹅”,这是意大利节日的传统食物。

在拍摄 “联合政府会议” 的戏份时,陈建斌饰演的秘书长需要与各国代表握手。为了体现 “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林晚星特意让道具组准备了 “不同国家的礼仪手册”—— 与美国代表握手时,要用力且眼神坚定;与日本代表握手时,要轻轻点头;与意大利代表握手时,可以配合拥抱的动作。这些细节虽然微小,却让电影的 “国际感” 更真实。

“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对方的文化,对方也会尊重你的文化。” 陈建斌在拍摄结束后说,“通过这些礼仪细节,我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共同解决问题。”

当《星际救援》的海外实景拍摄完成 30%,奥克兰当地的电影协会特意前来探班,并对影片的 “国际协作模式” 给予高度评价时,林晚星正在监视器前,查看刚拍摄完的 “地球城市” 场景片段。突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星际救援》海外实景拍摄顺利推进,成功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文化团队协作,获得当地行业认可,触发 “国际协作成功” 任务进度更新。】

【当前任务进度:《星际救援》海外实景拍摄完成 30%(目标 100%),后续需完成剩余拍摄并获得当地行业深度认可。任务奖励预览:积分

点、爱意值

点,将在任务全部完成后发放。】

【额外奖励:因创新 “全球资源整合” 制作模式,获得 “新西兰电影协会推荐影片” 资格,助力影片后续国际发行。】

林晚星调出系统面板,看着任务进度,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团队分歧,到如今的默契协作;从文化差异的碰撞,到文化融合的落地,《星际救援》的拍摄过程,就像一部 “跨文化交流的缩影”。

“林总,奥克兰电影协会刚才发来消息,希望能在明年的奥克兰国际电影节上,为《星际救援》举办‘特别展映’,邀请我们的团队参加。” 小陈兴奋地跑来说。

林晚星点点头,目光重新回到监视器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