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62章 “新星导演计划” 第十部作品,聚焦跨国友谊

2037 年初春,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厅内座无虚席,当《跨越山海》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银幕上定格在中国工程师与非洲青年并肩站在新建铁路旁的画面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近五分钟。这部由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十部电影,不仅是新人导演陈雨的处女作,更以 “中非铁路援建” 为背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文化的跨国友谊,成为当年电影节最受关注的 “黑马作品”。

“新星导演计划” 是林晚星三年前发起的影视扶持项目,旨在发掘有潜力的新人导演,为他们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指导,助力其实现创作梦想。此前九部作品涵盖现实题材、青春校园、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市场反响。而第十部作品,林晚星特意将主题定为 “跨国友谊”,希望通过电影这一载体,展现中非合作中的温暖瞬间,传递 “共商共建共享” 的发展理念。

当新人导演陈雨带着 “非洲铁路援建” 的剧本初稿找到林晚星时,这个曾在非洲做过半年志愿者的年轻导演,眼中闪烁着对故事的热爱与执着。“我在非洲时,亲眼见过中国工程师与当地居民一起修路、一起解决困难,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文化隔阂,只有最纯粹的信任与支持,” 陈雨说,“我想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中非合作背后的人文温度。”

林晚星被陈雨的真诚与故事的独特性打动,当即决定为《跨越山海》提供全方位支持 —— 不仅投入 3000 万制作资金,还安排团队协助陈雨深入非洲铁路援建现场采风,邀请资深编剧打磨剧本,同时为影片匹配了实力演员阵容。这场围绕 “跨国友谊” 的创作之旅,就此正式开启。

为了让《跨越山海》的故事更真实、更有感染力,林晚星团队与陈雨一起,前往非洲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 - 内罗毕标准轨铁路)援建现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采风。他们走访了中国工程师营地、当地居民村落、铁路施工站点,与数十位援建人员、当地青年深入交流,记录下大量珍贵的真实素材,为剧本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采风过程中,“语言沟通障碍” 是援建人员提到最多的问题。中国工程师王师傅告诉团队:“刚开始在工地上,我们只能靠手势、表情交流,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钢筋长度’,都要比划半天。后来我们教当地青年说中文,他们教我们说斯瓦希里语,慢慢就有了默契。”

这个细节被写入了剧本:中国工程师林峰(李浩然饰)第一次给当地青年卡玛(马赫沙拉?阿里饰)安排任务时,用手比划 “需要五根两米长的钢管”,卡玛却误以为是 “五根五米长的钢管”,导致材料浪费。两人因此产生误会,后来林峰教卡玛用中文说 “长度”“数量”,卡玛教林峰说斯瓦希里语的 “谢谢”“加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误会逐渐化解,友谊也悄然萌芽。

除了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的磨合也充满了温暖的瞬间。当地青年喜欢在工作间隙唱歌跳舞,而中国工程师则习惯了埋头苦干。有一次,援建团队遇到暴雨,工期被迫延误,大家情绪低落时,卡玛带着当地青年唱起了非洲传统歌谣,还拉着中国工程师一起跳舞。“原本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王师傅回忆道,“那时候我才明白,不管来自哪里,快乐与希望都是共通的。”

这个场景也被改编进剧本:当铁路施工遇到山洪暴发,部分已铺设的铁轨被冲毁,林峰与团队陷入沮丧时,卡玛带着当地村民赶来帮忙,还唱起了歌谣。“歌声里没有抱怨,只有‘一起加油’的力量,” 陈雨在剧本注释中写道,“我想通过这个场景,展现文化差异带来的不是冲突,而是互补 —— 中国工程师的严谨与非洲青年的乐观,能碰撞出解决困难的火花。”

在援建现场,“中国工程师教当地青年使用先进设备” 的场景随处可见。25 岁的当地青年姆巴是工地上的 “技术能手”,他原本只会使用简单的施工工具,在中国工程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操作大型起重机、全站仪,还能独立完成铁路轨道的校准工作。“以前我觉得这些先进设备离我很遥远,是中国师傅让我知道,只要肯学,我也能成为技术人员,” 姆巴自豪地说,“现在我还能教其他当地青年,让大家一起进步。”

剧本中,卡玛也是一个 “渴望学习技术” 的青年。林峰发现卡玛对机械设备很感兴趣,便主动教他操作全站仪测量地形。一开始,卡玛因为紧张,多次操作失误,甚至想放弃。林峰没有责备他,而是用自己刚到非洲时 “连当地气候都适应不了” 的经历鼓励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不放弃。” 在林峰的耐心指导下,卡玛最终熟练掌握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还在一次地形测量中发现了一处潜在的地质隐患,避免了施工事故。

而 “非洲青年带中国工程师了解当地文化” 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温情。中国工程师张姐刚到非洲时,因为不适应当地饮食,经常吃不下饭。当地青年娜奥米知道后,每天早上给她带来自家做的 “乌咖喱”(非洲传统主食,用玉米粉制成)和 “萨扎尼”(炖菜),还教她用手抓饭的正确方式。“一开始我觉得用手抓饭很不习惯,但娜奥米告诉我,这是当地表达友好的方式,” 张姐笑着说,“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乌咖喱,还学会了做非洲炖菜,现在我们经常一起做饭,就像一家人一样。”

剧本中,卡玛也带着林峰走进当地村落:一起参加非洲传统的 “丰收节”,跟着村民跳传统舞蹈;一起去野外采摘芒果、木瓜,分享当地的水果;一起坐在篝火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非洲的古老传说。“这些场景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展现‘文化共享’的意义,” 陈雨说,“林峰通过卡玛了解了非洲文化,卡玛也通过林峰了解了中国文化,这种相互了解,是友谊的基础。”

《跨越山海》的演员选角,延续了林晚星团队 “实力优先、贴合角色” 的原则。国内角色方面,选择了公司签约演员李浩然饰演中国工程师林峰;国际角色方面,则邀请了非洲着名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平行世界对应人物)饰演当地青年卡玛。两位演员不仅演技精湛,还对 “中非友谊” 有着深刻的理解,能精准传递角色的情感与温度。李浩然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曾在《城市守护者》《乡村医生》等现实题材作品中饰演过 “基层工作者” 角色,其身上自带的 “沉稳、踏实” 气质,与中国工程师林峰的形象高度契合。

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李浩然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查阅了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 - 吉布提铁路)的援建资料,还特意去铁路工地体验生活,跟着工程师学习使用全站仪、了解铁路施工流程。“我想知道工程师们每天都在做什么,他们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李浩然说,“比如测量地形时,需要长时间盯着仪器,眼睛会很疲劳;在野外施工时,要忍受高温、蚊虫叮咬,这些细节都要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在体验生活期间,李浩然还与几位中国工程师成为了朋友,听他们讲述在非洲的经历。“有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他最骄傲的不是修好了铁路,而是看到当地青年学会了技术,能独立工作,” 李浩然说,“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也让我找到了林峰这个角色的‘核心’—— 他不仅是一个‘建设者’,更是一个‘传承者’,他的温柔与责任感,体现在对当地青年的帮助与信任中。”

在拍摄 “林峰教卡玛使用全站仪” 的场景时,李浩然特意设计了一个细节:当卡玛多次操作失误,露出沮丧表情时,林峰没有直接纠正他的错误,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 “我第一次学的时候,比你还笨”,然后拿起仪器,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演示。“这个细节来自于我在工地看到的真实场景,工程师们教当地青年时,都很有耐心,不会因为对方学得慢而生气,” 李浩然说,“我想通过这个细节,展现林峰的‘温柔’,这种温柔不是刻意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马赫沙拉?阿里是非洲家喻户晓的演员,曾凭借《月光男孩》《绿皮书》等作品获得奥斯卡奖,其精湛的演技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让他成为 “卡玛” 的不二人选。更重要的是,马赫沙拉?阿里出生在非洲,对非洲的文化、社会背景有着天然的熟悉,能更好地诠释卡玛这个角色的 “本土性”。

“卡玛不是一个‘符号化’的非洲青年,他有自己的梦想、困惑与坚持,” 马赫沙拉?阿里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渴望学习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但同时,他也对‘外来文化’有过怀疑,担心铁路建设会破坏当地的传统生活。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这个角色更真实、更立体。”

为了贴合卡玛的形象,马赫沙拉?阿里特意学习了斯瓦希里语(非洲东部的主要语言),还跟着当地青年学习非洲传统舞蹈与歌谣。“在非洲,舞蹈与歌谣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马赫沙拉?阿里说,“卡玛在开心时会跳舞,在沮丧时会唱歌,这些细节能让角色更有‘非洲味’。”

在拍摄 “卡玛带林峰参加丰收节” 的场景时,马赫沙拉?阿里即兴加入了一段非洲传统舞蹈。他的动作舒展、热情,眼神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不仅带动了现场其他演员的情绪,也让这段场景充满了感染力。“这段舞蹈不是剧本里写的,是我当时觉得‘卡玛应该会这样做’,” 马赫沙拉?阿里说,“我想通过这段舞蹈,展现卡玛的‘热情’,也让观众感受到非洲文化的魅力。”

两位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剧本,分享各自对角色、对中非友谊的理解;在休息时,李浩然教马赫沙拉?阿里说中文,马赫沙拉?阿里教李浩然跳非洲舞蹈。“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像剧本里的林峰与卡玛一样,没有语言障碍,只有相互理解与支持,” 李浩然说,“这种真实的友谊,也让我们在表演时更有默契。”

《跨越山海》的创作,注重 “细节” 与 “情感” 的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温暖的剧情设计,让 “跨国友谊” 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真实故事。

影片的镜头运用很有讲究,通过 “对比” 与 “融合” 的手法,展现中非文化的差异与共鸣。比如在拍摄中国工程师营地与非洲村落时,镜头风格截然不同:拍摄营地时,多用稳定的长镜头,展现营地的整洁、有序,体现中国工程师的 “严谨”;拍摄村落时,多用手持镜头,展现村落的热闹、随性,体现非洲文化的 “热情”。

而当林峰与卡玛在一起时,镜头则会变得 “柔和”—— 比如在拍摄两人一起测量地形的场景时,镜头从高空缓缓降下,聚焦在两人并肩站立的身影上,背景是广阔的非洲草原与蓝天,既展现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暗示了 “两人友谊的纯粹”;在拍摄两人一起坐在篝火旁聊天的场景时,镜头用暖色调,火光映在两人的脸上,营造出 “温暖、亲密” 的氛围。

“我想通过镜头语言告诉观众,虽然中非文化存在差异,但‘友谊’‘梦想’‘希望’这些情感是共通的,” 陈雨说,“就像非洲的草原与中国的山川,虽然风景不同,但都一样美丽;林峰与卡玛,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一样渴望美好的生活。”

影片的剧情没有刻意制造 “冲突”,而是通过一个个 “小细节”,展现两人友谊的成长。比如:林峰发现卡玛的鞋子破了,默默给他买了一双新鞋;卡玛知道林峰想念家乡的味道,特意学做中国的西红柿炒鸡蛋;两人在施工中遇到困难时,会互相鼓励,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当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列火车驶过时,两人并肩站在铁路旁,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这些 “小细节” 都来自采风时的真实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温度。“我不想用‘宏大的叙事’来讲述中非友谊,因为真正的友谊,往往体现在这些日常的小细节中,” 陈雨说,“一双鞋、一顿饭、一个微笑,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跨国友谊’的真实与可贵。”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铁路建成后,卡玛成为了一名铁路技术员,他带着当地青年一起工作,就像当年林峰教他一样。“这个场景是‘传承’的象征,” 林晚星说,“中非合作不是‘单向的帮助’,而是‘双向的成长’—— 中国工程师帮助非洲青年成长,非洲青年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这种‘传承’,才是中非友谊最持久的力量。”

2037 年 3 月,《跨越山海》在中国大陆、非洲、北美等地同步上映,凭借真实的故事、温暖的情感、精湛的演技,迅速获得了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认可,实现了 “票房口碑双丰收”。

在中国大陆,《跨越山海》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 2 亿,最终累计票房达 8 亿,成为同期上映影片中的 “黑马”。观众对影片的评价极高,豆瓣评分高达 8.9 分,超过 90% 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的评价。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充满了温暖,” 一位观众在豆瓣评论中写道,“看到林峰与卡玛的友谊,我想起了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他们说那里的人很热情,中国工程师很辛苦,这部电影让我更了解他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细节太真实了,比如工程师教当地青年使用设备、一起解决施工困难,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我们公司在非洲的援建项目,” 一位从事基建行业的观众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对所有援非建设者的致敬。”

在非洲,《跨越山海》引发了观影热潮。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影院,上映场次场场爆满,不少观众甚至从周边城市赶来观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我们自己的故事,” 一位肯尼亚观众说,“看到卡玛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命运,我也想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2037 年 9 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跨越山海》被评为 “年度中非文化交流代表作”。论坛组委会在颁奖词中说:“《跨越山海》以非洲铁路援建为背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跨越国界的跨国友谊,真实展现了中非合作中的人文温度,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影片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中非合作的真实面貌,也传递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中非文化交流的优秀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跨越山海》“为跨国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电影这一全球化的载体,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也对影片赞不绝口。着名导演张艺谋评价道:“《跨越山海》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的电影,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文化展示’,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展现了跨国友谊的本质 —— 理解、信任、支持。新人导演陈雨的表现让人惊喜,他用真诚的创作态度,拍出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当《跨越山海》获得中非合作论坛认可,在非洲多国引发持续观影热潮,甚至有援建团队带着影片走进当地学校,用故事点燃孩子们对技术与友谊的向往时,林晚星正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来自非洲观众的手写感谢信。其中一封来自肯尼亚少年卡鲁,信中写道:“我长大后也要像卡玛一样,学习先进技术,建设自己的家乡,还要和中国朋友做永远的伙伴。” 字里行间的真诚,让林晚星心中满是温暖。

就在这时,脑海中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如约响起: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十部作品《跨越山海》已达成核心目标 —— 以中非铁路援建为背景讲述跨国友谊,影片票房破 8 亿、豆瓣评分 8.9 分,获中非合作论坛 “年度中非文化交流代表作” 认证,引发国内外广泛好评与文化共鸣,触发 “跨国友谊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中非文化界官方认可、全球观众观影反馈、影视行业专业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523 天 5 小时(此前 3473 天 5 小时 50 天 = 352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3 个月内,升级 “新星导演计划” 为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联合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影视机构,共同扶持跨国文化主题影片创作;同时,基于《跨越山海》的影响力,发起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组织中国工程师与非洲青年开展技术培训与文化互访活动】,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策划专家” 身份(可主导跨国文化合作项目顶层设计)。】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在笔记本上写下 “电影的力量,不止于银幕”。她意识到,《跨越山海》的成功不仅是一部影片的胜利,更是 “文化交流” 理念的落地 —— 用真实故事打破隔阂,用情感共鸣连接世界。而升级 “新星导演计划”、发起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将让这份 “跨国友谊” 从银幕走向现实,产生更长远的价值。

为落实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 “新星导演计划” 的升级工作,并同步推进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 的筹备,让影片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的交流行动。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 在原有 “新星导演计划” 基础上,新增 “跨国合作” 与 “文化共享” 两大核心板块:

跨国合作板块:联合非洲电影学院、东南亚影视协会、欧洲青年导演协会等 12 家国际影视机构,每年筛选 10 个 “跨国文化主题” 项目(如 “中亚丝路故事”“东南亚环保合作”“欧美非遗传承” 等),为每个项目提供 500-1000 万制作资金,支持不同国家的导演联合创作,鼓励通过镜头展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共享板块:建立 “国际影视素材库”,收录《跨越山海》等优秀影片的拍摄花絮、采风资料、文化研究成果,免费向联盟成员开放;同时,每年举办 “国际新星导演论坛”,邀请不同国家的导演、文化学者、影评人参与,分享跨国创作经验,探讨文化交流的新路径。

“我们希望联盟能成为‘全球青年导演的文化交流平台’,” 林晚星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说,“就像《跨越山海》用中非友谊打动世界一样,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用他们的故事连接不同文化,让世界看到更多元、更真实的人文图景。”

非洲电影学院院长在加盟仪式上表示:“《跨越山海》让非洲观众看到了‘被真实讲述的非洲故事’,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创作方向。加入联盟后,我们将推荐更多非洲青年导演,与中国导演合作,共同讲述非洲与世界的连接故事。”

“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 由林晚星团队联合中国铁路工程集团、非洲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每年邀请 50 名中国青年工程师与 50 名非洲青年技术学员,开展为期 1 个月的 “技术培训 文化互访” 活动:

技术培训阶段:在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的实训基地,中国工程师向非洲青年传授铁路建设、桥梁施工、机械设备维护等专业技术,结合《跨越山海》中展现的施工场景,进行 “沉浸式教学”;同时,非洲青年也分享当地地质特点、施工经验,帮助中国工程师更好地了解非洲建设需求。

文化互访阶段:组织非洲青年走进中国乡村、企业、高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安排中国工程师前往非洲,走访当地村落、铁路站点,了解非洲的文化习俗与发展需求。交流营结束后,还会为优秀学员提供在中非合作项目中的实习机会,促进长期合作。

“《跨越山海》中的林峰与卡玛,用技术传递友谊;现实中的交流营,要让这种‘技术友谊’成为常态,”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交流营,让中非青年不仅成为技术上的伙伴,更成为文化上的朋友,为中非合作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肯尼亚青年学员姆巴(与采风时遇到的当地青年同名)在报名时说:“《跨越山海》中的卡玛让我相信,技术能改变命运,友谊能跨越国界。我希望通过交流营,学到更多铁路技术,未来为肯尼亚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也想认识更多中国朋友。”

《跨越山海》的成功及其后续衍生的 “国际新星导演联盟”“中非青年技术交流营”,产生了远超一部影片的 “涟漪效应”—— 不仅推动了中非文化交流,更为全球跨国文化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文化领域,《跨越山海》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法语、阿拉伯语等 10 种语言,在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地的电视台、流媒体平台播放,成为许多国家 “跨文化教育” 的案例素材。肯尼亚的部分学校甚至将影片片段纳入 “社会课” 教材,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中非合作的历史与意义。

在经贸领域,影片的影响力也间接促进了中非技术合作。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在非洲的多个铁路项目中,收到了更多非洲青年的求职申请;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还主动与中国企业对接,希望借鉴 “技术培训 文化交流” 的模式,开展更多合作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部门负责人评价道:“《跨越山海》用最朴素的‘友谊与梦想’,打破了跨国文化交流的‘高大上’壁垒,让不同国家的人能通过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以小见大’的文化传播方式,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林晚星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手中握着非洲少年卡鲁的感谢信。她知道,《跨越山海》的故事还在继续 —— 它不仅是 “新星导演计划” 的第十部作品,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新起点。未来,会有更多的 “林峰与卡玛”,用技术连接世界,用友谊温暖人心,让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更多角落生根发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