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43章 音乐版权拓展至舞台剧领域,跨界融合

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排练厅里,青春题材舞台剧《毕业季》的演员们正随着旋律走位。当苏晓《逆光》的前奏响起,饰演女主角的演员眼神逐渐坚定,从最初面对毕业抉择的迷茫,到慢慢挺直脊背,朝着舞台中央的 “未来之门” 走去 —— 这段旋律不仅是背景音乐,更成为推动剧情转折的 “隐形线索”。台下,林晚星与舞台剧导演正认真记录着每一处细节,“《逆光》里‘迎着风向前行’的歌词,和主角突破迷茫的心境太契合了,我们要让旋律与肢体动作、灯光变化完全呼应,才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力量。”

在《人间烟火》进入上映倒计时之际,林晚星将目光投向了音乐版权的跨界拓展。此前,公司旗下苏晓、陆哲、柳依依等歌手的热门歌曲,已在影视、游戏领域收获大量版权收入,但舞台剧领域仍是一片待开发的 “蓝海”。“音乐不应该被局限在播放器里,它可以成为舞台剧的‘灵魂’,用旋律讲述故事、传递情感,” 林晚星在项目启动会上说,“无论是青春题材的成长共鸣,还是古风题材的文化底蕴,亦或是非遗题材的传承使命,音乐都能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此次跨界合作,林晚星团队制定了 “改编 原创” 双轨策略:一方面将现有热门歌曲改编为舞台剧配乐,借助歌曲的受众基础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为原创舞台剧定制专属歌曲,打造具有独特 Ip 价值的作品。合作首年,不仅实现 3 亿版权收入,原创舞台剧《非遗之声》更被选为 “全国非遗巡演重点项目”,让音乐版权在文化传承领域绽放新的光芒。

将公司旗下热门歌曲改编为舞台剧配乐,核心在于 “旋律与剧情的深度绑定”—— 不是简单的歌曲播放,而是根据剧情发展调整编曲、截取片段,让音乐成为推动故事、塑造人物的重要元素。林晚星团队与国内三家顶尖舞台剧制作公司合作,针对青春、古风两大题材,分别打造《毕业季》《长安十二时辰?乐赋》两部作品。

青春题材舞台剧《毕业季》讲述了一群大学生在毕业前夕,面对考研、就业、创业、异地恋等现实问题,从迷茫焦虑到坚定选择的成长故事。团队选择将苏晓的《逆光》、陆哲的《追梦赤子心》两首励志歌曲融入其中,分别对应 “突破迷茫” 与 “坚持梦想” 两大剧情主线。

《逆光》被用在女主角林晓雨的 “抉择时刻”。剧情中,林晓雨因父母希望她回家考公务员,与自己想留在北京创业的想法产生冲突,独自在校园长椅上崩溃落泪。此时,《逆光》的钢琴前奏缓缓响起,随着 “也许我一直害怕有答案,也许爱静静在风里打转” 的歌词,灯光逐渐从冷色调转为暖黄色,林晓雨慢慢抬起头,回忆起大学四年为创业付出的努力 —— 这段改编保留了原曲的抒情内核,却通过弱化鼓点、增强弦乐的编曲方式,让旋律更贴合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觉醒。当唱到 “我要逆光飞翔,哪怕遇见再大的风再大的浪” 时,林晓雨站起身,撕毁了回家的车票,朝着舞台上象征 “创业团队” 的伙伴们跑去,音乐也随之加入鼓点,变得激昂有力。“原曲的受众很多是年轻人,他们对《逆光》的情感共鸣能快速带入剧情,” 导演张力说,“我们没有改变歌词,而是通过编曲和剧情设计,让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剧情意义’。”

陆哲的《追梦赤子心》则被用于 “团队重组” 的**戏份。剧中,创业团队因资金短缺面临解散,成员们各自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此时《追梦赤子心》的吉他前奏响起,曾经一起熬夜改方案、一起在街头发传单的回忆片段通过投影在舞台上闪现,随着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的歌词,成员们纷纷停下脚步,互相看着对方,眼中泛起泪光。这段改编特意放慢了前奏节奏,用沙哑的和声营造出 “历经挫折却不放弃” 的氛围,当歌曲进入副歌,所有成员重新聚集在舞台中央,举起手中的创业计划书,灯光全部亮起,台下观众也忍不住跟着哼唱。“《追梦赤子心》的‘倔强感’和创业团队的精神太契合了,” 陆哲在观看排练时感慨,“看到演员们用肢体动作诠释歌曲里的情感,我才发现,音乐原来可以有这么多表达形式。”

古风舞台剧《长安十二时辰?乐赋》以唐代长安的繁华生活为背景,通过乐师、舞者、诗人等角色的故事,展现唐代的音乐文化与市井风情。团队选择将柳依依的《长安忆》改编为舞台剧的 “主题曲”,并搭配唐代乐舞,让现代古风歌曲与传统艺术形式碰撞出火花。

《长安忆》原曲以 “长安的繁华与思念” 为主题,旋律悠扬婉转,带有浓郁的古风韵味。为了贴合唐代背景,改编团队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用唐代乐器 “筚篥”“羯鼓”“琵琶” 重新录制伴奏,替换了原曲中的电子合成音,让旋律更具 “唐风”。同时,团队还根据剧情发展,将《长安忆》分为 “初入长安”“长安繁华”“长安送别” 三个版本:“初入长安” 版本以筚篥为主奏乐器,旋律轻快,展现主角第一次来到长安时的好奇与惊艳;“长安繁华” 版本加入羯鼓与琵琶,节奏明快,配合唐代 “胡旋舞” 的表演,呈现长安夜市的热闹景象;“长安送别” 版本则仅保留钢琴与琵琶伴奏,旋律舒缓忧伤,烘托主角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

在 “长安繁华” 的戏份中,舞台上灯光璀璨,舞者身着唐代胡服,随着《长安忆》的节奏跳起胡旋舞,旋转的裙摆与舞台上的灯笼投影交相辉映;乐师们坐在舞台两侧,用唐代乐器现场演奏改编后的《长安忆》,琵琶的清脆、羯鼓的激昂与柳依依的歌声完美融合,仿佛将观众带回盛唐长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现代歌曲 传统乐器 唐代乐舞’的组合,让观众感受到古风音乐的‘传统根脉’,” 柳依依说,“改编后的《长安忆》,不仅是一首歌,更像是一幅‘有声的唐代画卷’。”

如果说热门歌曲改编是 “借势而为”,那么为原创舞台剧《非遗之声》定制歌曲,则是林晚星团队 “深耕文化领域” 的尝试。《非遗之声》以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为主题,通过苏绣、古琴、皮影戏、剪纸等 10 项非遗技艺的故事,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创新。团队为每一项非遗技艺创作一首定制歌曲,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录制,用传统乐器伴奏,让歌曲成为 “非遗技艺的声音载体”。

为苏绣创作的《绣影》,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慧珍参与制作。创作初期,林晚星团队特意前往苏州,跟随陈慧珍学习苏绣的基本针法,观察她如何用丝线在绸缎上勾勒图案。“陈老师说,苏绣最讲究‘细’,一根丝线能分成几十股,绣出来的图案才能栩栩如生,” 作词人文雅说,“我们希望《绣影》的歌词能像苏绣一样‘细腻’,旋律能像丝线一样‘绵长’。”

《绣影》的歌词以苏绣传承人的视角展开,“一针线,绣出江南烟雨天;一丝线,勾勒鸳鸯戏水面”,将苏绣的针法与江南的美景结合,画面感十足。旋律创作则借鉴了苏州评弹的曲调,婉转悠扬,用古筝、二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模拟苏绣时 “丝线穿梭” 的灵动。录制时,陈慧珍还特意带来了自己珍藏的苏绣工具,将绣针穿过绸缎的 “沙沙声” 收录进歌曲的前奏,让听众仿佛能看到传承人坐在绣架前专注刺绣的场景。“听到《绣影》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绣品‘活’了,” 陈慧珍说,“歌词里写的‘绣到三更天,只为那一抹鲜艳’,就是我们苏绣传承人的日常,这种被理解、被记录的感觉,特别温暖。”

在《非遗之声》的舞台上,《绣影》的表演采用 “歌 舞 绣” 的形式:歌手站在舞台中央演唱,身后的投影播放苏绣针法的特写镜头,6 位苏绣艺人在舞台两侧现场刺绣,随着歌曲的进度,一幅 “江南水乡图” 逐渐成型;舞者则身着绣有苏绣图案的长裙,用轻柔的肢体动作模拟 “丝线穿梭” 的轨迹,与旋律完美呼应。“我们希望通过多感官的呈现,让观众‘听见’苏绣的美,” 导演说。

为古琴创作的《琴心》,邀请了古琴演奏家、非遗传承人李祥霆参与创作与录制。李祥霆不仅为歌曲演奏古琴伴奏,还亲自指导歌词创作,将古琴的历史、技法融入其中。“古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琴心》不仅要写古琴的‘音’,更要写古琴的‘魂’,” 李祥霆说。

《琴心》的歌词以 “古琴的传承” 为线索,“三尺桐木,藏千年风雨;七根琴弦,诉古今传奇”,既写出了古琴的制作材料,也点明了古琴承载的文化内涵。旋律创作则以古琴曲《流水》为灵感,开头用古琴弹奏出《流水》的片段,随后加入钢琴与弦乐,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录制时,李祥霆特意选择了一把唐代古琴 “九霄环佩” 进行演奏,古琴的音色浑厚古朴,与歌手的嗓音形成完美搭配。“用唐代古琴演奏《琴心》,就像是让千年的文化‘开口说话’,” 李祥霆说,“希望听众能通过这首歌,感受到古琴的魅力,愿意去了解、去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在舞台剧的表演中,《琴心》的场景设计充满 “意境感”:舞台上摆放着一张古朴的古琴,李祥霆亲自上台演奏,歌手站在古琴旁演唱,舞台背景是水墨风格的山水画卷,随着旋律的起伏,画卷中的山水也随之变化 —— 时而细雨蒙蒙,时而阳光明媚。当歌曲唱到 “琴心代代传,不负千年约” 时,10 位年轻的古琴学习者走上舞台,与李祥霆一起弹奏《流水》,象征着 “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

除了《绣影》《琴心》,团队还为皮影戏创作了《影中戏》,用 “皮影戏的唱腔” 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歌词 “一张皮影,藏着悲欢离合;一盏明灯,照亮千年传说” 生动展现了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为剪纸创作了《剪韵》,用轻快的旋律模拟剪刀剪纸的 “咔嚓” 声,歌词 “红纸一张,剪出四季风光;剪刀一双,裁出人间万象” 充满童趣;为陶瓷创作了《瓷语》,用低沉的旋律展现陶瓷烧制的 “厚重感”,歌词 “烈火焚烧,只为那一身晶莹;千年传承,不忘那一份匠心” 诠释了陶瓷传承人的坚守。

每一首歌曲的录制,都邀请了对应的非遗传承人参与,有的提供传统乐器伴奏,有的指导歌词中的专业术语,有的甚至在歌曲中加入了非遗技艺的 “标志性声音”—— 如皮影戏的 “锣鼓声”、剪纸的 “剪刀声”、陶瓷的 “烧制声”。“这些声音是非遗技艺的‘独特印记’,能让歌曲更有‘真实感’,” 音乐总监张磊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歌曲,让观众在听歌的同时,也能了解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

《毕业季》《长安十二时辰?乐赋》《非遗之声》三部舞台剧推出后,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毕业季》在全国巡演 50 场,场均上座率达 90%,不少观众表示 “听到《逆光》《追梦赤子心》时,想起了自己的毕业时光”;《长安十二时辰?乐赋》凭借 “唐风古韵” 的风格,成为文旅演出的热门项目,在西安、洛阳等历史文化名城驻场演出,累计观看人数超 10 万人次;《非遗之声》更是凭借独特的 “非遗 音乐 舞台剧” 模式,被文化和旅游部选为 “全国非遗巡演重点项目”,在全国 30 个城市开展巡演,还走进了 200 所中小学,成为 “非遗进校园” 的示范项目。

在版权收入方面,合作首年,舞台剧领域的版权收入就达 3 亿元,其中《非遗之声》的版权收入占比 40%,不仅包括舞台剧演出的版权费,还衍生出了 “非遗歌曲专辑”“非遗音乐课堂” 等周边产品。“以前,我们的音乐版权主要靠播放量和下载量盈利,现在通过舞台剧,打开了‘文化 商业’的新路径,” 公司版权部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音乐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歌曲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这是比收入更有价值的收获。”

文化行业对此次跨界合作也给予高度认可。中国音乐家协会评价:“林晚星团队的尝试,让音乐版权突破了‘娱乐属性’,具备了‘文化传承属性’,为音乐行业的跨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遗传承人陈慧珍更是感慨:“以前,苏绣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现在有了《绣影》这首歌,有了《非遗之声》舞台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来学习苏绣,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是文化传播的力量。”

当《非遗之声》完成全国 30 城巡演,舞台剧领域版权收入突破 3 亿元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参加 “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上,她作为 “非遗音乐传播” 的代表,分享了《非遗之声》的创作经验,台下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纷纷点头称赞,不少人还主动提出希望合作,将更多非遗技艺改编成音乐作品。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音乐版权跨界舞台剧项目取得显着成果,实现版权收入增长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获得文化行业广泛认可,触发 “文化跨界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舞台剧制作公司合作认可、文化和旅游部项目认定、非遗传承人反馈)。当前剩余生命值:2509 天 5 小时(此前 2474 天 5 小时 35 天 = 2509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非遗之声》走向国际舞台,在 5 个国家开展 “非遗音乐舞台剧巡演”;同时,与国内 10 所艺术院校合作,开设 “非遗音乐创作课程”,培养非遗音乐创作人才】,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非遗文化传播使者” 身份(可参与国际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会议结束后,林晚星走出会场,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海洋奇缘》的环保传播,到《人间烟火》的现实温暖,再到此次音乐与舞台剧的跨界融合,她的每一步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文化形式,传递正能量、传承文化根脉。以前,她总觉得 “逆天改命” 是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而现在她明白,真正的 “逆天改命”,是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文化得以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 这份价值,远比生命的长度更有意义。

她想起《非遗之声》巡演时,一位小学生在看完演出后,拉着妈妈的手说 “我也要学古琴,要把好听的音乐传给更多人”;想起苏绣传承人陈慧珍收到年轻人的拜师申请时,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想起《长安忆》在舞台上响起时,观众们眼中泛起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些画面,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种下了 “文化传承” 的希望。

林晚星知道,新的任务又将开始,将《非遗之声》推向国际、培养非遗音乐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不再犹豫,因为她明白,每一次的跨界尝试,每一次的文化传播,都是在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美好,都是在让自己的 “生命” 更有重量。她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人听见 “中国文化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