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42章 筹备现实题材电影《人间烟火》,聚焦普通人温暖

清晨六点的北京朝阳区望京东园社区,早餐店老板张叔正掀开蒸笼的盖子,白汽裹挟着包子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他熟练地将热腾腾的包子、豆浆装进保温袋,转身递给门口等候的快递员小李:“王奶奶的无糖豆浆和菜包,记得提醒她趁热吃。” 小李接过保温袋,塞进电动车前的保温箱,笑着应道:“放心吧张叔,我这就送过去,顺路把李大爷要的降压药带过去。”

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林晚星用相机记录下来,镜头里,早餐店玻璃窗上贴着的 “天冷了,进来喝碗热粥再走” 的手写标语,在朝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小李雨衣的袖口处,用马克笔密密麻麻写着社区几位独居老人的联系方式,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林晚星放下相机,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半页 —— 这是她带领《人间烟火》创作团队深入社区采风的第三周,从早餐店到快递站,从社区活动室到独居老人家中,这些普通人的日常善意,正一点点成为电影剧本里最动人的素材。

在《海洋奇缘》Ip 衍生计划取得圆满成功后,林晚星没有选择继续深耕奇幻动画领域,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现实题材。“比起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我更想拍一部‘能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想起邻居、想起楼下早餐店老板’的电影,” 林晚星在项目启动会上说,“疫情过后,很多人都经历过孤独与迷茫,但正是社区里那些微小的善意 —— 一碗热粥、一次代买、一堂免费课,支撑着大家走过来。这些‘人间烟火气’,值得被镜头记录下来。”

《人间烟火》的剧本创作,始于一场 “沉浸式社区采风”。林晚星带领编剧、导演、美术指导等核心创作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扎根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的老旧社区,用一个月的时间,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收集真实的故事素材。

北京望京东园社区的 “张记早餐店”,是林晚星团队采风的第一站。老板张叔今年 58 岁,经营这家早餐店已经 12 年了,从疫情期间开始,他就坚持为社区里 6 位独居老人送免费早餐,这一送就是三年。“刚开始是因为疫情严重,老人出门不方便,我就想着帮一把,后来习惯了,每天不送过去,心里反而不踏实,” 张叔一边揉面一边说,“王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我就特意给她做无糖豆浆和菜包;李大爷牙口不好,我就把粥煮得更软烂些,包子馅也剁得更碎。”

团队成员每天清晨五点就到早餐店,跟着张叔一起备料、蒸包子、打包,记录下那些 “习以为常” 的温暖细节:张叔的手机里存着每位老人的饮食习惯,备注得清清楚楚;每次送完早餐,他都会在老人家门口多站一会儿,听老人唠叨几句家常,确认老人身体无碍才离开;遇到下雨天,他会在保温袋外再套一层塑料袋,防止雨水打湿,自己却常常被淋得半边身子湿透。

“有一次,王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没办法出门,张叔发现后,不仅每天送早餐,还帮她买菜、取药,直到老人康复,” 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姐说,“张叔总说‘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却把老人的心焐得暖暖的。” 这些细节,后来都被写进了剧本里,成为 “早餐店老板” 角色的核心故事线。

上海静安区曹家渡社区的快递员小李,是剧本中 “快递员” 角色的原型。小李负责的片区多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很多老人行动不便,他就主动承担起 “代买、代取” 的任务,时间久了,他的雨衣袖口上,就多了一串用马克笔写的联系方式。

“刚开始是帮一位独居的张爷爷代买降压药,后来其他老人知道了,也会找我帮忙,” 小李笑着说,“我记性不好,怕忘了,就写在雨衣上,下雨的时候穿雨衣,看到这些名字,就想起谁需要什么。” 团队成员跟着小李跑了三天快递,记录下他的 “额外服务”: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快递时,会顺便把老人门口的垃圾带下楼;遇到老人不会用手机交水电费,他会耐心帮忙操作;有一次,一位老人的孙子在外地,想给老人寄生日礼物,小李特意提前跟老人沟通,帮忙布置了简单的生日场景,给了老人一个惊喜。

最让团队感动的是,小李的电动车后备箱里,总放着一个 “应急包”,里面有创可贴、晕车药、雨伞、充电宝等物品,供居民应急使用。“有一次,一位阿姨带着孩子出门,孩子突然发烧,我从应急包里拿出退烧药,帮她一起照顾孩子,后来阿姨特意给我送了锦旗,其实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小李说。这些 “雨衣上的联系方式”“电动车里的应急包”,都成为剧本中打动人心的细节。

广州天河区天园社区的退休教师刘老师,今年 72 岁,退休后在社区开设了 “免费课堂”,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教孩子写毛笔字,已经坚持了 8 年。团队成员在社区活动室里,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刘老师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一位老奶奶用微信视频通话,一遍又一遍地演示 “怎么点通话键”“怎么调音量”;下午,活动室里坐满了孩子,刘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教他们写 “人” 字,“先撇后捺,就像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

“我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最喜欢跟老人、孩子打交道,” 刘老师说,“现在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出门买东西都不方便,我就想帮帮他们;孩子们现在很少写毛笔字,我想让他们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团队成员发现,刘老师的教案本上,每一页都写得工工整整,针对老人的教案,字体特意写得更大,还配了简单的图画;针对孩子的教案,则穿插了有趣的小故事,让课堂更生动。

有一次,社区里一位留守儿童小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很内向,刘老师发现后,每天课后都会留他多写一会儿毛笔字,跟他聊天,鼓励他。慢慢的,小明变得开朗起来,还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拿了奖。“看到孩子的变化,我比什么都开心,” 刘老师说。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剧本中 “退休教师” 角色的重要情节,展现了教育的温暖力量。

采风结束后,创作团队回到北京,开始剧本的集中创作。林晚星提出 “三不原则”:不刻意制造冲突、不强行煽情、不塑造 “完美英雄”,而是通过 “早餐店的热粥”“快递员的雨衣”“教师的教案” 这些日常细节,传递普通人之间的温情。

剧本中的三位主角,都保留了原型人物的 “不完美”:早餐店老板老周,有点固执,因为坚持用传统方法做包子,成本比别人高,常常被家人埋怨;快递员小陈,性子急,有时候会因为送件迟到跟客户吵架,但看到老人有困难,又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帮忙;退休教师刘阿姨,有点 “唠叨”,教老人用手机时,会反复强调 “别点陌生链接”,有时候会让老人觉得 “烦”,但没人知道,她是怕老人被骗。

“我们不想把主角塑造成‘圣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自己的小脾气、小烦恼,但在关键时刻,却愿意伸出援手,” 编剧王磊说,“比如老周,他坚持给老人送免费早餐,家人不理解,他会跟妻子吵架,但第二天早上,还是会早早起床,把热乎的早餐送到老人家门口。这种‘矛盾’,让角色更真实,也让他的善意更有力量。”

剧本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由一个个 “小事” 串联起来:老周发现独居的王奶奶好几天没出门,担心她出意外,半夜冒着大雨去敲王奶奶的门,发现王奶奶只是感冒了,他赶紧回家煮了姜汤,送到王奶奶家;小陈送快递时,看到刘阿姨在社区活动室里教老人用手机,活动室的窗户坏了,漏风,他第二天就找来了工具,把窗户修好了;刘阿姨知道老周的早餐店生意不好,就组织社区里的老人、孩子去早餐店帮忙,老人帮忙择菜,孩子帮忙发传单,慢慢的,早餐店的生意好了起来。

这些情节,都来自采风时收集的真实故事,只是做了适当的艺术加工。“比如‘修窗户’这个情节,原型是快递员小李帮社区活动室修好了坏了的门锁,我们把它改成修窗户,是因为窗户漏风更贴近‘冬天’的时间背景,能更好地体现‘温暖’的主题,” 导演张涛说,“我们希望观众在看电影时,会觉得‘这件事我也经历过’‘这个人我好像见过’,这样才能产生共鸣。”

剧本中,有很多 “看似无用” 的细节,却藏着主创团队的用心:老周的早餐店玻璃窗上,手写的标语会随着季节变化 —— 冬天是 “天冷了,进来喝碗热粥再走”,夏天是 “天热了,进来歇会儿再走”,春节前是 “过年了,带份包子回家吧”;小陈的雨衣上,联系方式会不断增加,有些号码后面会画个 “√”,代表这位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多关注;刘阿姨的教案本上,除了教学内容,还会记录下每位老人的生日,到了生日那天,她会组织社区里的人,给老人过一个简单的生日。

“这些细节,可能观众不会特意注意,但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温暖,” 林晚星说,“比如老周的标语,每次出现,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细心;小陈雨衣上的‘√’,暗示他对老人的关注;刘阿姨的教案本,体现她的用心。这些细节,比直白的台词更有力量。”

剧本初稿完成后,林晚星邀请了采风时遇到的张叔、小李、刘老师等原型人物,来公司看剧本,听取他们的意见。“老周给老人送姜汤那段,原型张叔说‘我当时没煮姜汤,就是给老人拿了点感冒药’,我们后来就把情节改了,更贴近真实,” 王磊说,“原型人物的意见很重要,他们能帮我们判断‘这个情节是不是我们会做的事’,避免剧本脱离现实。”

在演员的选择上,林晚星坚持 “合适” 原则,邀请了公司签约的实力派演员陈建斌、马丽领衔主演,新人演员林玥饰演 “社区志愿者”,组成了 “老中青” 结合的演员阵容。

陈建斌饰演早餐店老板老周,这是他第一次饰演如此 “接地气” 的普通人角色。为了贴近角色,陈建斌提前半个月去早餐店 “实习”,跟着张叔学揉面、蒸包子、打包,每天清晨五点就到早餐店,体验老周的日常生活。

“以前演帝王,讲究的是‘气场’,现在演早餐店老板,讲究的是‘烟火气’,” 陈建斌说,“张叔教我揉面的时候,说‘揉面要用力,面才有筋道,就像做人一样,要实在’,这句话我记在心里,也用到了角色的塑造中。老周这个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他的善意,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体现在揉面的力度、送早餐的脚步里。”

在拍摄前的围读会上,陈建斌提出了一个细节建议:老周的手上,应该有常年揉面留下的老茧,指甲缝里会有面粉的痕迹。美术团队采纳了这个建议,为陈建斌制作了特效妆,让角色更真实。“这些细节,能帮助我更快地进入角色,也能让观众相信,我就是那个开了十几年早餐店的老周,” 陈建斌说。

马丽饰演退休教师刘阿姨,这是她首次尝试 “温情类” 角色,与她之前擅长的喜剧角色有很大不同。为了演好刘阿姨,马丽去社区活动室,跟着刘老师一起教老人用手机、教孩子写毛笔字,观察刘老师的言行举止 —— 说话时的语气、走路的姿势、教课时的手势。

“刘老师教老人用手机时,语气特别温柔,就算老人学不会,她也不会不耐烦,只会说‘没关系,我们再学一遍’,” 马丽说,“这种‘耐心’,是刘阿姨这个角色的核心。我以前演喜剧,语速比较快,现在要放慢语速,说话时多带点‘唠叨’的感觉,让角色更贴近生活。”

马丽还特意学习了毛笔字,虽然剧本中只需要她写几个简单的字,但她坚持每天练习,希望能在镜头前展现出 “老师” 的专业感。“刘阿姨是退休教师,写毛笔字是她的‘专长’,我不能演得‘不像’,” 马丽说,“有一次,我在社区教孩子写毛笔字,一个孩子说‘老师,你写得比我奶奶还好’,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我离角色更近了一步。”

新人演员林玥饰演社区志愿者小夏,这是她毕业后接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林玥没有太多的表演经验,但她身上的 “青涩” 与 “真诚”,与小夏这个角色很契合 —— 小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做社区志愿者,有点害羞,但充满热情,愿意为社区里的人付出。

为了帮助林玥尽快进入角色,林晚星安排她跟着小李一起跑快递,体验社区志愿者的工作:帮老人买菜、取药,组织社区活动,记录社区里的温暖故事。“跟着小李跑快递的那几天,我看到他怎么跟老人打招呼、怎么帮老人解决困难,也看到了社区里的温暖,” 林玥说,“小夏这个角色,就是要‘真诚’,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通过眼神、动作传递出来就好。”

在围读会上,林玥因为紧张,台词说得不太流畅,陈建斌、马丽主动帮她分析角色,教她如何调整状态。“陈老师告诉我,‘演普通人,不用刻意表演,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就好’,马老师也教我,‘看到老人有困难时,眼神里要有关心,这种关心是藏不住的’,” 林玥说,“有了前辈的帮助,我更有信心演好小夏这个角色了。”

剧本定稿、演员确定后,《人间烟火》正式进入筹备的最后阶段,预计三个月后开机。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筹备现实题材电影《人间烟火》,影片聚焦普通人的温暖善意,符合 “传递正能量、关注现实生活” 的价值导向,发布任务:【《人间烟火》上映后,全球票房突破 10 亿人民币,引发社会对 “社区温情” 的广泛讨论,推动更多人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参与社区公益】,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

林晚星看着系统提示,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人间烟火》不是一部 “大制作、大场面” 的电影,但它承载着 “记录普通人的善意、传递人间温暖” 的使命。“我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能走出电影院,给楼下的早餐店老板一个微笑,跟快递员说声‘谢谢’,多关注身边的邻居,” 林晚星说,“这些小小的改变,就是电影最大的成功。”

筹备期间,团队还发起了 “寻找身边的人间烟火” 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征集网友分享的 “社区温暖故事”,优秀故事将被制作成短视频,在电影上映前发布,进一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活动上线一周,就收到了超过 5000 条故事投稿,有网友分享 “邻居阿姨帮自己照顾孩子”,有网友分享 “快递员帮自己找回丢失的钥匙”,有网友分享 “社区医生上门为老人看病”。

“这些故事,跟电影里的情节很像,说明‘人间烟火’就在我们身边,”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电影和活动,让更多人发现身边的温暖,传递这份温暖,让这份温暖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让更多社区充满烟火气。”

距离开机还有一个月,团队的重心转向了场景搭建与道具准备。为了还原 “老旧社区” 的真实质感,美术指导团队在北京郊区搭建了一座 1:1 的 “望京东园社区” 实景 —— 从斑驳的墙面、生锈的信箱,到挂在阳台上的旧衣服、贴在楼道里的小广告,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贴近现实。

早餐店是影片的核心场景之一,美术团队特意邀请张叔来到搭建现场,指导场景还原。“蒸笼要放在门口,这样路过的人能闻到包子香,” 张叔指着店铺门口的位置说,“墙上要挂个日历,每天撕一页,这样显得有生活气息。” 团队按照张叔的建议,在早餐店门口摆放了两排蒸笼,蒸笼里放着用仿真材料制作的包子、馒头;墙上挂着老式手撕日历,日历的日期正好是影片开机的当天;玻璃窗上,美术指导亲手写下 “天冷了,进来喝碗热粥再走” 的标语,字体与张叔的手写体几乎一致。

道具组还收集了大量 “老物件”:早餐店的收银台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式木质收银台,上面放着一个用了十几年的计算器;货架上摆着玻璃瓶装的酱油、醋,标签已经有些泛黄;墙角放着一个煤炉,煤炉上坐着一把铝制水壶,水壶上还沾着些许煤烟痕迹。“这些老物件能让场景更有‘年代感’,也更贴近早餐店老板老周的人物设定,” 道具组组长说,“比如那个铝制水壶,很多老北京的早餐店都在用,看到它,观众就会想起自己楼下的早餐店。”

社区活动室的场景搭建,同样以真实为原则。活动室的墙壁刷成了淡蓝色,墙上贴着孩子们的毛笔字作品 —— 这些作品都是美术团队请社区里的孩子写的,内容有 “人之初,性本善”“海内存知己” 等;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长条桌,桌子上放着十几本教案本,教案本里的内容是按照刘老师的教案复刻的,甚至连刘老师偶尔画的小涂鸦都一一还原;墙角的书架上,摆满了儿童绘本、老年保健书籍,还有几本翻旧了的书法字帖。

为了还原 “刘老师教老人用手机” 的场景,道具组准备了十几部老式智能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微信、支付宝的界面,有些手机的外壳已经磨损,屏幕上还有细微的划痕。“这些手机都是我们从居民手里回收的旧手机,经过清理后重新使用,” 道具组组长说,“老人用的手机,大多不是最新款,屏幕也容易有划痕,这样的细节能让场景更真实。”

快递站的场景虽然戏份不多,但团队同样用心。快递站的门口堆放着几个装满快递的编织袋,编织袋上印着不同快递公司的 logo;墙上贴着快递员的值班表,值班表上有小陈的名字,旁边还画了个小星星,代表他这个月的业绩最好;角落里放着一辆二手电动车,电动车的车把上挂着一个保温箱,保温箱里放着几个用保温袋包裹的 “快递”;车座下方,挂着一件蓝色雨衣,雨衣的袖口处,道具组用马克笔写下了一串电话号码,与小李雨衣上的联系方式格式一致。

“电动车和雨衣是快递员小陈的‘标志性道具’,必须还原到位,” 美术指导说,“我们特意选了一辆有些掉漆的电动车,车座上还缝了一块补丁,这样能体现小陈‘奔波劳碌’的工作状态;雨衣上的电话号码,虽然在镜头里可能只是一闪而过,但这种细节能让角色更丰满。”

2031 年 3 月,《人间烟火》正式开机。开机仪式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是在搭建的社区场景里,主创团队与原型人物张叔、小李、刘老师一起,吃了一顿 “开工饭”—— 饭桌上的菜都是早餐店的家常小菜,有炒青菜、凉拌豆腐、西红柿鸡蛋汤,还有热气腾腾的包子。“希望我们能拍出一部‘有家常味’的电影,” 林晚星在开机仪式上说。

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始终坚持 “细节为王”,从演员的动作、表情,到镜头的运用、灯光的设置,都力求传递出 “温情” 的主题。

拍摄 “老周揉面” 的戏份时,陈建斌特意放慢了动作,双手用力按压面团,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揉好面团后,他用手掌将面团拍成圆形,再用擀面杖一点点擀成包子皮,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自然。“揉面的动作能体现老周的‘实在’,他做包子不用机器,全靠手工,就像他做人一样,踏实、认真,” 陈建斌说,“我特意观察了张叔揉面的动作,他揉面时很用力,因为这样做出来的包子皮才会有筋道,我把这个细节加到了表演里。”

导演还特意给了 “老周的手” 一个特写镜头:镜头里,老周的手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沾着些许面粉,他正用这样一双手,将包子馅包进皮里,捏出整齐的褶子。“这个特写镜头能让观众感受到老周的‘辛苦’,也能体现他对包子的用心,” 导演说,“比起台词,这样的镜头更有感染力。”

拍摄 “刘老师教老人用手机” 的戏份时,马丽特意放慢了语速,说话时带着些许北京口音,每一个步骤都反复强调。“奶奶,您看,点这个绿色的图标,就是微信,” 马丽握着一位 “老人演员” 的手,指着手机屏幕说,“点进去之后,再点这个‘ ’号,就能发视频通话了,记住了吗?” 说完,她又重复了一遍步骤,直到 “老人演员” 点头表示明白。

导演在拍摄时,采用了 “近景镜头”,镜头聚焦在马丽的脸上 —— 她的眼神温柔,嘴角带着微笑,说话时偶尔会轻轻点头,这些细微的表情,都传递出刘老师对老人的 “关心”。“马丽的表演很细腻,她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语气、表情,让观众感受到刘老师的耐心,” 导演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演,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新人演员林玥在拍摄 “小夏帮老人买菜” 的戏份时,虽然有些紧张,但她的 “青涩” 却正好契合了角色的设定。拍摄时,林玥提着菜篮子,站在老人家门口,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奶奶,您要的白菜、萝卜,我买回来了,您看看够不够。” 说话时,她的脸颊微微泛红,双手有些拘谨地放在菜篮子两侧。

导演没有要求林玥重新拍摄,而是保留了这个 “青涩” 的镜头。“小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做社区志愿者,难免会有些害羞、拘谨,林玥的表演正好展现了这一点,” 导演说,“这种‘不完美’的表演,反而更真实,也更能体现小夏的‘真诚’。”

拍摄完成后,影片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剪辑师、配乐师、调色师等团队成员,围绕 “温情” 的主题,对影片进行细致打磨。

剪辑师在剪辑时,特意放慢了影片的节奏,避免使用快节奏的剪辑手法。比如拍摄 “老周送早餐” 的戏份时,剪辑师用了一组 “长镜头”:镜头从早餐店开始,跟着老周的脚步,穿过社区的小巷,来到老人家门口,老周敲门、老人开门、两人简单对话,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剪辑。“长镜头能让观众‘跟随’老周的脚步,感受他送早餐的过程,也能让场景更有‘连贯性’,” 剪辑师说,“慢节奏的剪辑,能让观众静下心来,体会影片中的温暖。”

对于 “社区居民一起帮忙” 的戏份,剪辑师采用了 “蒙太奇” 的手法:镜头在老人择菜、孩子发传单、快递员修窗户的场景之间切换,配合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现出社区居民 “互帮互助” 的温馨画面。“蒙太奇能在短时间内展现多个场景,也能让‘温暖’的主题更加突出,” 剪辑师说。

配乐师为影片创作了以 “钢琴 小提琴” 为主的背景音乐,旋律轻柔、舒缓,没有强烈的起伏。在 “老周给老人送药” 的戏份中,背景音乐以钢琴为主,旋律缓慢而温暖,配合着老周的脚步声,传递出 “关心” 的情感;在 “社区居民一起庆祝” 的戏份中,小提琴加入进来,旋律变得更加欢快,烘托出 “热闹、温馨” 的氛围。

配乐师还特意加入了一些 “环境音”:早餐店的蒸笼声、社区活动室的说话声、快递员的电动车声,这些环境音能让影片更有 “生活气息”,也能让观众更有 “代入感”。“比如早餐店的蒸笼声,能让观众想起包子的香气,仿佛自己就在早餐店门口,” 配乐师说。

调色师在调色时,采用了 “暖色调”,将影片的整体色调调整为淡黄色,这种色调能给人 “温暖、舒适” 的感觉。在拍摄早餐店、社区活动室的场景时,调色师还特意增加了 “光影效果”: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灯光下,人物的脸上泛着柔和的光晕。“暖色调和光影效果能营造出‘烟火气’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调色师说。

影片后期制作完成后,团队开始了上映前的预热工作。除了常规的预告片、海报宣传,团队还举办了 “社区提前观影会”,邀请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的社区居民免费观影,收集观众的反馈。

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园社区的观影会上,张叔、小李、刘老师也来到了现场。当看到影片中 “老周送早餐”“小陈修窗户”“刘老师教老人用手机” 的场景时,张叔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观影结束后,不少居民表示,影片让他们想起了身边的邻居、早餐店老板、快递员,也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身边有这么多温暖的故事。

“寻找身边的人间烟火” 活动也进入了新阶段,团队从征集到的 5000 条故事中,精选出 100 条,制作成系列短视频《身边的温暖》,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其中,“邻居阿姨帮独居老人买菜” 的视频播放量突破 1 亿次,“快递员帮孩子找回丢失的书包” 的视频获得了 200 多万点赞。这些短视频不仅为影片预热,也让 “社区温情” 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林晚星知道,《人间烟火》的上映只是一个开始,她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传递身边的温暖,让每一个社区都充满 “人间烟火气”。而她也期待着,影片能顺利完成系统任务,不仅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生命值,更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丝温暖的改变。

距离影片正式上映还有一个月,预售票房已经突破 1 亿人民币,# 人间烟火预售破亿# #社区温情有多暖 #等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林晚星站在剪辑室里,看着屏幕上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 —— 社区居民们围坐在早餐店门口,吃着包子、喝着粥,脸上洋溢着笑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耀眼。她相信,这部充满 “人间烟火气” 的电影,一定会打动每一位观众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