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书页,林砚的思绪飘回上周的深夜。他去宿舍查寝时,看到张远正借着手机微光啃干硬的馒头,床头柜上摆着一瓶快要见底的廉价维生素片。少年看到他进来,慌忙把馒头藏在枕头下,耳朵红得发烫:“林教练,我…… 我有点饿。” 后来才知道,张远把省下来的餐费都寄回了家,给母亲买了进口的止痛药。
“这孩子,总是把自己排在最后。” 林砚低声叹了口气,又在 “营养补充” 部分加了括号备注:“燕麦片优先选择无添加蔗糖款,牛奶需加热至 40℃(避免刺激肠胃)”。他记得张远肠胃不好,上次喝了冰牛奶后拉了半天肚子,却硬撑着去训练,直到脸色惨白被他强行拽去医务室。
处理完营养部分,林砚点开 “张远未来一周训练日志” 的文档,鼠标滚轮向下滑动,停在 “恢复性训练” 板块。原本标注的 “游泳 1 小时,中等强度” 旁边,红色的修改痕迹还清晰可见,那是昨天根据核磁共振报告调整的结果。可此刻再看,他总觉得还是不妥。
伸手端起桌上的搪瓷杯,里面的菊花茶已经凉透,杯底沉着几片干瘪的花瓣。林砚喝了口凉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张远的腘绳肌粘连还没完全缓解,昨天做直腿抬高训练时,膝盖弯曲到 90 度就明显卡顿,游泳时的蹬夹动作虽然是低负重,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依旧可能加重肌肉负担。
他调出张远的训练数据曲线,屏幕上的蓝色线条起伏不定,最近一周的肌肉疼痛等级始终在 3-4 分徘徊,没有明显下降。“必须再降强度。” 林砚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将 “游泳 1 小时” 改成 “游泳 45 分钟”,又在后面加上备注:“避免长时间肌肉负重,采用间歇式训练(游 10 分钟休息 2 分钟),重点练习上肢划水动作,减少腿部发力”。
修改完毕后,他又逐一检查其他项目:原本 30 分钟的椭圆机训练,缩短到 20 分钟;弹力带抗阻训练的阻力值,从 15 磅下调至 10 磅;甚至把每天的康复按摩时间,从 20 分钟延长到 30 分钟,备注 “增加腘绳肌放松频次,使用泡沫轴辅助松解粘连”。
每调整一项,林砚都会想起张远训练时的模样。少年总是咬着牙坚持,哪怕额角的汗珠滴落在器械上,也不肯说一句 “累”。上次把弹力带阻力调低后,张远还找过他,眼神里满是倔强:“林教练,我能行,不用降强度。” 他当时没解释,只是让少年做了三组动作,然后指着监控画面里微微颤抖的腿部肌肉:“你看,你的身体已经在说‘不行’了。”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亮,训练馆里传来了队员们陆续到来的脚步声。林砚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训练日志,突然想起第一次带张远训练的场景。那时少年才 14 岁,个子还没到他的肩膀,却能在烈日下跑完 5000 米,冲过终点线时,嘴角挂着血泡,眼里却闪着不灭的光。
“就是这份韧劲,才让人担心。” 林砚苦笑一声,又在日志末尾加了一条补充说明:“每日训练前增加 5 分钟动态拉伸(重点活动髋屈肌、腘绳肌),训练后进行 10 分钟冷热敷交替(先冷敷 5 分钟收缩血管,再热敷 5 分钟促进循环)”。这些细节,都是他从队医李姐那里学来的,原本是针对老队员的康复方案,现在全都用在了张远身上。
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张远发来的消息:“林教练,我早上的静息心率是 68 次 / 分钟,比昨天降了 2 次!” 后面还跟着一个开心的表情。林砚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意,回复道:“很棒,记得吃早餐,食堂给你留了燕麦片。”
放下手机,他将调整好的训练日志打印出来,油墨味在晨光中弥漫开来。纸上的每一个数字、每一条备注,都承载着他的牵挂。林砚把日志放进文件夹,又拿起那份厚厚的方案册,指尖轻轻抚摸着 “营养补充” 和 “训练强度” 那两页,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调整,或许不能让张远立刻恢复状态,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一点点靠近目标。就像张远常说的 “短跑是拼出来的”,而他能做的,就是为这个倔强的少年,铺好一条既能追逐梦想,又能守护健康的路。
训练馆的广播声突然响起,是每天清晨的起床号。林砚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张远背着训练包走进训练馆,少年的脚步比昨天轻快了些,嘴角也带着淡淡的笑容。阳光洒在少年的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也照亮了办公室里的方案册,照亮了一个教练对运动员最深沉的守护。
文档保存成功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轻响,林砚的指尖还停留在键盘上,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的消息框便吸引了他的注意。是李姐发来的消息,文字带着深夜特有的沉静:“张远已经睡着,心率降到 72 次 / 分钟,冷敷效果不错。明天的核磁预约好了,早上八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