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办公室门,电脑屏幕还亮着待机界面,是下午没来得及关闭的张远训练数据图表。林砚将公文包扔在沙发上,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坐下,指尖划过鼠标,屏幕瞬间亮起,刺眼的白光让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桌面上摊着厚厚的一叠资料,最上面是张远的核磁共振报告,“腘绳肌轻度撕裂伴局部粘连” 的诊断结果被他用红笔圈了三遍。
他没有丝毫睡意,点开 “张远康复期训练紧急调整方案” 的文档,光标在屏幕上闪烁,映得他眼底布满血丝。白天看着张远在康复器械上小心翼翼做直腿抬高训练的样子,少年咬着牙控制动作幅度,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不肯停下的模样,此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林砚的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他想起张远受伤那天的场景,少年在冲刺训练中突然倒地,抱着膝盖蜷缩在跑道上,脸色惨白如纸,却还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嘴里念叨着 “还有两周就测成绩了”。那时他才发现,这个总是把 “没事” 挂在嘴边的少年,早已把自己逼到了极限。
鼠标滚轮向下滑动,过往的训练记录一页页翻过:“3 月 15 日,负重深蹲超额完成 20%,腿部肌肉轻微酸痛”“4 月 8 日,加练短跑冲刺 10 组,静息心率 82 次 / 分钟”“5 月 2 日,拒绝休息,带伤完成强度训练”。每一条记录后面,都跟着他当时简单的批注 “注意休息”“减少强度”,现在看来却像一句句无力的提醒。
林砚重重地叹了口气,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在 “实时监测” 板块下,他新增了第一条加粗条目:“每日新增 3 次心率监测(晨起、午间、睡前),静息心率高于 70 次 / 分钟立即暂停当日训练”。光标停顿片刻,他又补充道:“采用胸带式心率监测仪,数据同步至教练端 APP,异常情况即时报警”。
这不是小题大做。上周省队的队医李姐特意找他谈话,提到张远的体能测试报告里,静息心率持续偏高,已经出现了过度训练的前兆。“这孩子太拼了,身体早就发出警告了。” 李姐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再不管着点,下次伤的就不止是肌肉了。”
林砚揉了揉眼睛,视线落在桌角的手机上。屏幕亮着,是张远父亲昨天发来的短信:“林教练,远儿他妈复查结果不太好,我想跟你商量下,能不能先预支点奖金……” 后面跟着一连串道歉的表情。他点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上次去张远家走访时拍的照片:低矮的砖房,院子里堆着待收的玉米,张远的母亲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儿子的奖状,笑得满脸皱纹。
心里一阵酸涩,林砚深吸一口气,继续在文档里补充。他想起白天帮张远做肌肉触诊时,少年在摸到腘绳肌粘连处时,身体下意识地瑟缩了一下,却咬着牙说 “不疼”。可他分明看到,少年的指节已经攥得发白。
第二条加粗条目很快出现在屏幕上:“肌肉触诊每日 1 次,重点关注腘绳肌粘连情况,记录疼痛等级(1-10 分)”。他特意在后面加了括号备注:“由队医或教练操作,采用双手指腹触诊法,从肌腹至肌腱逐步检查,避免按压痛点引发二次损伤”。
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在文档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砚的思绪飘回几年前,第一次在市运会赛场上看到张远的情景。瘦瘦小小的少年穿着不合身的运动服,却像一阵风般冲过终点线,眼里的光芒比阳光还要耀眼。他还记得当时问张远为什么练短跑,少年毫不犹豫地说:“想拿冠军,想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这个念头支撑着张远一路从市队走到省队,却也让他背负了太多不该有的压力。林砚点开张远的饮食记录表,发现少年的餐食里几乎全是廉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上次队里发了蛋白粉,他转头就送给了队友,说自己 “不爱吃这些补品”。
“必须加上饮食监测。” 林砚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每日记录饮食明细,确保蛋白质摄入不低于 1.8g/kg 体重,由营养师制定专属食谱,食堂单独配餐”。他还特意标注了 “每日核查餐食光盘情况,禁止因节省开支跳过正餐”,生怕张远又偷偷把营养餐省下来。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十一点半,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空调的送风声。林砚起身给自己倒了杯热水,握着温热的水杯走到窗边。楼下的训练馆漆黑一片,只有应急灯亮着微弱的光,照亮了张远白天训练过的康复器械区。
他想起刚才离开时,特意去宿舍看了一眼张远。少年已经睡着了,眉头却还微微皱着,膝盖上敷着的冰袋边角有些滑落。林砚轻轻帮他掖好被子,看到床头柜上放着一本翻旧的《短跑技术图解》,书页里夹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张远笑得一脸灿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