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馆的灯光已经熄灭了大半,只剩下角落的一盏还亮着,将林砚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战术板上。他手里握着一支白色记号笔,笔尖悬在板前,眉头微微皱着,脑海里还在反复回放着最近几场比赛的录像 —— 对手的进攻路线、队友的防守漏洞、反击时的衔接问题,像电影片段一样在眼前闪过。最近球队的状态有些起伏,连续两场比赛都因为防守端的被动,没能抓住反击机会,作为球队的战术分析师兼替补后卫,林砚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总想为球队做点什么。
这几天,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录像室里,反复对比不同对手的战术特点,又结合自己球队队员的技术优势,一套全新的防守反击战术渐渐在脑海中成型。这套战术和球队之前常用的打法不太一样,它更注重中场的拦截与快速分球,要求后卫在断球后第一时间找到前场的快马球员,用最短的时间发起反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林砚觉得这套战术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针对下一场即将面对的、擅长控球压上的对手,或许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可越是觉得有希望,林砚心里就越忐忑。他刚加入教练组半年,经验远不如其他资深教练,之前也只是在日常训练中提过一些小的战术调整建议,像这样完整的战术方案,还是第一次提出。“会不会太冒险了?”“是不是还有很多漏洞没考虑到?”“教练会不会觉得我太年轻,想法不够成熟?” 一连串的疑问在他脑海里打转,手里的记号笔在战术板上画了又擦,擦了又画,直到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才终于下定决心,把战术方案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
第二天训练结束后,林砚攥着那份薄薄却沉甸甸的战术方案,在教练办公室门口徘徊了许久。办公室的门虚掩着,能看到教练正低头整理训练计划,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练的侧脸上,显得格外严肃。林砚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进来。” 教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贯的沉稳。
林砚走进办公室,双手将战术方案递了过去,声音有些紧张:“教练,这是我最近琢磨的一套防守反击战术,想针对下一场对手的特点试试,您看看……” 他的话说得有些断断续续,眼神也不敢直视教练,生怕从教练脸上看到否定的神情。
教练放下手里的笔,接过方案,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认真地翻看起来。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的 “滴答” 声,林砚的心跳也跟着时钟的节奏,越跳越快。他看到教练的手指在方案上轻轻划过,偶尔会停下来,眉头微蹙,又很快舒展开。林砚的心也跟着一紧一松,手心不知不觉冒出了汗。
过了大概十分钟,教练终于抬起头,看着林砚,脸上没有丝毫否定的神情,反而带着一丝赞许:“这个方案我先留着,下午我召集教练组一起讨论一下,你也过来参加。” 林砚愣了一下,没想到教练不仅没有否定,还愿意组织讨论,他连忙点头:“好的,谢谢教练!” 退出办公室时,他感觉脚步都轻快了不少,心里的忐忑也消散了大半。
下午的讨论会在会议室举行,除了教练和林砚,还有另外三位助理教练。教练把林砚叫到身边,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战术图,对大家说:“这是林砚提出的防守反击战术,针对下一场对手的控球打法,咱们一起听听他的思路,再看看怎么完善。”
林砚站在幕布前,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开始详细讲解:“下一场对手擅长中场控球,喜欢压上进攻,他们的边后卫助攻幅度很大,这就给了我们反击的空间。我的想法是,让中场两名球员加强拦截,断球后不急于传球,先观察前场跑位,然后直接找左路的张明或者右路的李昊,他们速度快,能快速突破对手的防线,再配合中路的前锋抢点……”
他一边说,一边用激光笔在战术图上标记出球员的跑位路线和传球方向,偶尔会因为紧张卡顿一下,但看到教练鼓励的眼神,又立刻找回了状态。讲解完后,林砚有些不安地看着大家,等待着反馈。
一位助理教练先开口了:“思路挺不错的,针对性很强,但我觉得中场拦截的压力太大了,万一断不下来,后防线容易被打穿,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中场的站位?” 另一位教练也补充道:“反击时的传球风险也不小,对手的中场回防速度很快,直接长传的话,成功率可能不高,或许可以加一个过渡球员?”
林砚认真地听着大家的意见,不时点头,把关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这时,教练开口了,他笑着拍了拍林砚的肩膀:“林砚,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虽然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值得尝试。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把这个战术打磨得更成熟,然后在训练中试试效果。”
教练的话像一剂强心针,瞬间驱散了林砚心中的不安,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抬起头,看着教练和各位助理教练,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与坚定:“谢谢教练,谢谢各位老师,我一定会好好配合,把战术完善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