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站在训练馆的角落,看着球员们渐渐散去的身影,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数据分析团队成员们忙碌的模样。每天球员训练结束后,训练馆旁的数据分析室里总会亮起灯光,那盏灯常常要到深夜才会熄灭,像是为球队照亮前路的灯塔。
她记得每次走进数据分析室,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铺满桌面的纸质报表和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图表。团队里的张明总是坐在最靠窗的位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的 Excel 表格不断刷新着数据 —— 从球员每次投篮的角度、力度,到跑动的距离、速度,每一项数据都被精准记录。“今天要重点整理球员在快攻战术下的表现数据,教练组明天一早就要看。” 张明一边说着,一边将筛选出的数据导入建模软件,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曲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坐在张明旁边的李娜则负责分析对手球队的战术习惯,她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对手最近几场的比赛录像,桌面上还放着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手每一次进攻、防守的细节。“你看,这个球队在第四节最后五分钟,特别喜欢采用区域联防,而且他们的中锋移动速度较慢,这或许是我们可以突破的点。” 李娜指着屏幕,对身边的林砚说道,手指在屏幕上圈出对手中锋的位置,“我已经统计了他们最近五场比赛中,中锋在区域联防时的移动轨迹,等会儿再结合我们球员的突破数据,就能给出更具体的战术建议了。”
团队里的老大哥王涛则擅长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报告。他总是拿着厚厚的数据报表,一边仔细研究,一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做标记,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组织成报告。“数据分析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还要让教练和球员能看懂、能用得上。” 王涛常常这样对团队成员说。有一次,为了让球员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在不同战术下的表现差异,他还特意制作了动态数据图表,将球员在快攻、阵地战、防守反击等不同战术下的投篮命中率、失误率等数据清晰地呈现出来,球员们看后都纷纷表示 “原来自己在快攻时的命中率比阵地战时高这么多,以后可以多抓住快攻机会”。
林砚的思绪又回到了那次为分析对手球队防守漏洞而熬夜的经历。那是球队即将迎来一场关键比赛的时候,对手是联赛中排名靠前的强队,他们的防守体系以严密着称,很多球队都在他们的防守下无功而返。为了找到对手的防守漏洞,数据分析团队从比赛前一周就开始准备,收集了对手最近十场比赛的录像和数据。
第一天晚上,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会议室里,一边观看比赛录像,一边分工统计数据。张明负责统计对手每次防守时的站位变化,李娜负责记录对手的抢断时机和成功率,王涛则负责整理对手在不同时间段的防守强度变化,林砚则负责将大家统计的数据汇总、核对。会议室里只有鼠标点击声和笔在纸上书写的 “沙沙” 声,偶尔有人会提出疑问:“你看这个球,对手的后卫是不是在防守外线球员时,回防速度有点慢?”“对,我也注意到了,尤其是在他们的中锋上前协防的时候,外线的防守漏洞就更明显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突破口。
到了第二天凌晨,大家已经统计出了大量的数据,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们又开始反复核对。林砚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眼睛已经有些酸涩,但她还是坚持着,逐行检查每一个数据,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你看这里,对手在第三节后半段,防守成功率明显下降了,是不是因为他们的体能出现了问题?” 王涛指着数据报表说道。大家立刻重新观看了对手在第三节后半段的比赛录像,发现果然如王涛所说,对手球员的跑动速度变慢了,防守动作也变得迟缓了。
就这样,团队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终于找到了对手的防守漏洞 —— 外线防守在中锋协防时容易出现空档,且在第三节后半段和第四节前五分钟的防守强度会明显下降。他们将这些发现整理成详细的报告,还制作了针对性的战术模拟图,提供给教练组。教练组根据这份报告,制定了相应的战术 —— 在比赛中多利用外线突破,针对对手防守薄弱的时间段加强进攻。最终,球队在那场比赛中凭借着精准的战术安排,成功战胜了对手,球员们在赛后都纷纷对数据分析团队表示感谢:“多亏了你们的数据分析,我们才能找到对手的弱点,赢得比赛!”
虽然数据分析工作枯燥而繁琐,常常不被外人看到,甚至有人会觉得 “不过是对着电脑整理数据而已”,但林砚和团队成员们从未在意过这些。每当看到球员们因为他们的数据分析建议而调整战术、取得进步,每当看到球队因为他们提供的精准数据而赢得比赛,他们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