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先在文档中写下 “聚焦训练” 作为三级标题,红色的字体在屏幕上格外醒目,与之前的 “专项训练” 标题遥相呼应,时刻提醒着这项训练的重要性。紧接着,他开始录入训练的基础步骤:“先注视眼前 20 厘米处的笔尖 5 秒,然后迅速将目光转移到 5 米外的固定物体上,注视 5 秒后再转回笔尖,如此反复 15-20 次”。每一个数字,林砚都经过了反复斟酌 ——20 厘米的距离,接近比赛中队友近距离传球时足球与赵磊的距离;5 米的距离,则模拟了中距离射门时足球的飞行范围;而 5 秒的注视时间,既能保证眼部充分聚焦,又不会因停留过久影响训练效率;15-20 次的重复次数,是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眼部过度疲劳。
但仅仅写下基础步骤,林砚觉得还不够。他深知,赵磊是个爱钻研的孩子,只有让他明白每个训练动作背后的意义,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训练,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于是,林砚在基础步骤下方,补充了训练目的:“训练眼部晶状体的调节能力,提升聚焦速度”。为了让赵磊更好地理解,他还特意对训练目的进行了详细解释:“门将在比赛中需频繁切换注视距离 —— 从近距离的队友传球,到中距离的对手带球,再到远距离的射门,眼部晶状体需快速调节焦距以清晰捕捉目标。此训练可增强晶状体弹性,缩短聚焦切换时间,避免因视线滞后错过扑救时机。”
写完这些,林砚停下手中的动作,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他突然想到,赵磊在训练时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同,找不到合适的固定物体作为远距离目标。如果因为这个问题影响训练,那就太可惜了。于是,他又在训练步骤后补充了 “训练环境建议”:“室内训练可选择窗外的树木、建筑物窗户等静止物体;室外训练可选择球场边的广告牌、远处的球门立柱等。需确保远距离目标轮廓清晰,无明显遮挡,避免因目标模糊影响聚焦效果。”
考虑到赵磊有时会在晚上进行加练,林砚还特意增加了夜间训练的注意事项:“夜间训练需保证室内光线充足,避免在昏暗环境下进行,防止眼部过度紧张;若在室外,需选择灯光明亮的区域,远距离目标最好带有反光标识,便于清晰识别。” 他甚至还想到了训练工具的细节,在备注栏里写道:“建议使用笔尖较细、颜色较深的笔(如黑色、深蓝色),对比更明显,便于快速聚焦;可在笔尖贴一小片红色贴纸,增强视觉刺激,提升训练效果。”
林砚的目光再次回到屏幕上,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生怕出现遗漏或错误。他回想起之前为赵磊制定基础训练计划时,赵磊认真记录笔记、反复询问细节的模样,心中充满了动力。他知道,这份计划承载着赵磊的梦想,也承载着自己对他的期望。每多考虑一个细节,赵磊在训练中就能少走一分弯路,离梦想就更近一步。
突然,林砚像是想到了什么,又在文档中添加了 “训练后的放松方法”:“训练结束后,可闭目休息 30 秒,然后缓慢转动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 5 圈),再用温热的毛巾敷眼 1-2 分钟,缓解眼部肌肉疲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他清楚,高强度的眼部训练后,适当的放松至关重要,既能保护赵磊的眼睛,也能让训练效果得到更好的巩固。
此时,窗外的夕阳已经落下大半,天空被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透过百叶窗的光影也变得更加柔和。林砚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用心。他轻轻舒了一口气,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水,冰凉的水滑过喉咙,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接下来,还要完善‘动态聚焦训练’和‘抗干扰聚焦训练’。” 林砚在心里规划着后续的工作。“动态聚焦训练” 需要模拟比赛中足球的运动轨迹,提升赵磊对移动目标的聚焦能力;“抗干扰聚焦训练” 则要加入赛场噪音、观众欢呼声等干扰因素,增强赵磊在复杂环境下的专注力。每一项训练,林砚都要结合赵磊的实际情况,反复调整细节,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林砚的手指再次放在键盘上,指尖轻触冰凉的键帽,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光标在文档中规律地闪烁,像是在与他一同期待新内容的诞生,又像是在为他加油鼓劲。他微微低头,目光落在屏幕上已完成的 “聚焦训练” 内容上,红色的字体清晰醒目,每一个步骤、每一条备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深知,打造一份全面、科学的训练计划并非易事,不仅要考虑训练的有效性,还要兼顾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训练效果,甚至对赵磊的眼睛造成伤害。但一想到赵磊在足球场上追逐梦想的模样,想到他因夜间比赛视力不佳而错失扑救机会时的失落神情,林砚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