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办公室在省政府大楼六层,窗外正对中心广场的旗杆。四十四岁的齐昊坐在新办公桌前,看着桌上刚送来的分工文件——他负责协调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的文电办理和督查落实,这个位置让他重新回到了经济工作的协调中枢。
“齐秘书长,这是今天需要您处理的急件。”秘书将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另外,赵省长交代,数字经济联席会议的筹备工作由您牵头。”
齐昊翻开文件夹,第一份就是某外资企业在边西省设立研发中心的请示,投资方背景复杂,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审查。他注意到这份文件在办公厅已经流转了半个月,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通知下午三点开协调会,请发改、工信、商务、市场监管部门的分管领导参加。”他提笔在文件上批示。
下午的协调会气氛微妙。市场监管局的副局长首先发言:“这家外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明朗,我建议暂缓批准。”
“但是省里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商务厅的处长反驳,“这家企业承诺带来百亿投资和三千个就业岗位。”
齐昊静静听着各方意见,最后说:“既要促进开放,也要防范风险。建议组成联合考察组,实地了解投资方的真实情况。”
这个折中方案获得通过。但散会后,商务厅的处长特意留下:“齐秘书长,这家企业是某位省领导亲自引进的,考察归考察,但最好不要拖太久。”
齐昊听出了话外之音。他立即让办公厅调阅该省领导近期出访记录,发现其上月刚访问过该投资方总部所在国。
三天后的深夜,齐昊接到一个加密电话,是郑毅打来的:“那家外资企业的背景不简单,我们怀疑它与‘智库’有关联。你要特别注意考察组成员的选派。”
第二天,齐昊在确定考察组成员时,特意加入了国安部门的专家。这个安排遭到了商务厅的强烈反对。
“这是正常的商业考察,为什么要惊动国安部门?”商务厅长亲自打电话质疑。
“跨境投资涉及国家安全审查,这是法定程序。”齐昊不卑不亢地回答。
最终,考察组如期成立。在考察报告尚未形成时,齐昊就接到某位省领导秘书的电话:“齐秘书长,考察要实事求是,但也要考虑大局啊。”
考察组回来后提交的报告令人震惊:该外资企业在多个国家都有违规记录,其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某境外军事研究机构。
齐昊将报告按程序报送。第二天,省长亲自批示:“安全底线不能突破,该项目不予批准。”
这件事让齐昊在省政府内树立了坚持原则的形象,但也让他得罪了一些人。
一周后,在省政府秘书长办公会上,讨论到数字经济联席会议筹备事宜时,分管文教工作的副秘书长突然发难:“齐秘书长刚来,对数字经济可能不太熟悉,我建议联席会议改由其他秘书长牵头。”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在公开挑战齐昊的分工。
“我尊重组织安排。”齐昊平静回应,“不过我在网信办和政协期间,一直关注数字经济发展,也参与过相关政策制定。如果组织认为需要调整,我服从。”
主持会议的常务副秘书长打圆场:“齐秘书长的工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联席会议还是由他负责。”
这次交锋让齐昊意识到,省政府内部的权力格局比他想象的更复杂。
联席会议筹备工作推进到关键阶段时,新的阻力出现了。工信厅报送的参会方案中,将几家与“速支付”有关联的企业列为重点发言单位。
齐昊在审阅方案时提出异议:“这些企业正在接受安全审查,不宜在重要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工信厅方面解释:“这些企业是行业的代表,如果不让他们发言,可能会影响会议效果。”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齐昊直接向分管副省长汇报,建议更换发言单位。这个建议被采纳,但工信厅方面明显不满。
当晚,齐昊接到一个匿名电话:“齐秘书长,做事不要太绝。省政府不是网信办,这里讲究的是平衡。”
电话挂断后,齐昊沉思良久。他明白,自己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链条。
联席会议如期举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在会后总结时,工信厅在报告中刻意淡化了齐昊的贡献,将功劳主要记在自己头上。
更让齐昊意外的是,会后第二天,省委组织部突然找他谈话,内容是有人举报他“在干部选拔中搞小圈子”。
虽然调查很快证明举报不实,但这件事还是给他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中央深改办下发通知,要求各省报送数字经济创新试点经验。齐昊抓住这个机会,组织专班精心准备报送材料。
在材料中,他既总结了边西省的创新做法,也不回避“速支付”事件的教训,提出了完善监管体系的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