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数字经济发展局的筹备办公室设在省委大院三号楼,齐昊的临时办公室在二层拐角,窗外是机关食堂的屋顶。四十三岁的他如今是筹备组副组长,分管政策研究,这个位置虽不及当年的副省长,却终于回到了经济工作的主战场。
“齐组长,这是各地市报来的数字经济试点方案。”新配的秘书小陈放下厚厚一摞文件,“局长要求本周内拿出初审意见。”
齐昊翻开最上面一份方案,是边西市申报的“智慧城市”项目,承建方赫然是“速支付”旗下的科技公司。方案中提出要整合全市政务数据,建立统一的城市大脑。
“这个方案有问题。”齐昊在初审意见中写道,“承建方同时运营着商业支付平台,存在数据混用的风险。”
他的意见在筹备组内部引起了争论。组长、从工信部空降来的副局长找他谈话:“齐昊同志,你的担心有道理,但也要考虑项目可行性。‘速支付’在技术上有优势,而且是省里重点支持的企业。”
“技术优势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齐昊坚持。
最终,方案被退回修改,要求增加数据安全隔离条款。这件事让齐昊意识到,尽管回到了重要岗位,但阻力依然存在。
三天后的深夜,齐昊在办公室加班审阅文件时,接到了一个加密视频请求。接通后,郑毅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
“有两个消息。”郑毅开门见山,“好消息是,中央已经掌握了‘老师’团伙的大量证据。坏消息是,他们可能狗急跳墙。”
“具体指什么?”
“我们监听到,‘速支付’正在加速向境外转移数据和资金。”郑毅神色凝重,“他们可能准备收网了。”
视频通话结束后,齐昊站在窗前沉思。突然,他发现楼下停车场有辆车一直亮着双闪,这个信号是他们约定的紧急见面暗号。
他立即下楼,走近那辆车。车窗降下,露出杨雪紧张的脸:“齐局长,快上车!”
车子驶出省委大院,杨雪才开口:“吴老去世前交给我的资料,我破译出来了。里面提到‘老师’的真名叫李国华,是八十年代留学归国的计算机专家。”
“李国华……”齐昊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
“更重要的是,”杨雪递过一个U盘,“这里面有他们准备在境外建立‘数字王国’的计划书。他们打算利用‘速支付’收集的数据,在海外小岛建立数据中心,实施远程操控。”
回到办公室,齐昊立即查看U盘内容。计划书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境外建立不受监管的数字基础设施。计划的实施时间,就在三个月后。
第二天,齐昊以筹备组名义,向省委提交了《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安全监管的紧急建议》。这份建议书直接点出了数据出境的风险,但没有具体提及“速支付”。
建议书引起了省委书记的重视,批示要求“认真研究,妥善处理”。但这个批示在传达到筹备组时,被组长压了下来。
“齐组长,这类敏感问题要谨慎。”组长委婉地提醒,“省里正在大力招商引资,不宜过度强调监管。”
齐昊明白,这是有人在暗中阻挠。他决定改变策略,借助正在制定的《边西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将安全监管要求写入地方法规。
在条例起草过程中,他特意加入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条款。这些条款在征求意见时,遭到了“速支付”等企业的强烈反对。
一天下午,齐昊接到省政府办公厅通知,某位省领导要听取条例起草情况汇报。当他走进会议室时,惊讶地发现“速支付”的副总裁也在场。
“齐局长,听说你在条例中加了很多监管条款?”省领导开门见山,“这样会不会影响企业发展?”
“领导,安全和发展要统筹兼顾。”齐昊不卑不亢,“这些条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也是行业通行的做法。”
“速支付”副总裁立即反驳:“齐局长可能不了解实际情况。过度的监管会扼杀创新,我们建议删除这些条款。”
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齐昊就接到组长的通知:条例起草工作交由另一位副组长负责,齐昊改去调研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这明显是要把他调离核心工作。但齐昊没有争辩,第二天就带着调研组出发了。
在基层调研中,他发现了更多触目惊心的现象:“速支付”通过各地市的智慧城市项目,已经接入了公安、交通、医疗等核心系统,实时获取着海量敏感数据。
在一个边境城市,市长还自豪地展示:“我们和‘速支付’合作建立了跨境数字口岸,他们的系统直接与我们海关的数据中心对接。”
齐昊心中警铃大作。他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保密渠道上报,同时以调研组名义建议暂停此类合作。
调研进行到第二周时,齐昊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