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的追悼会在细雨蒙蒙的清晨举行。齐昊站在吊唁队伍中,看着鲜花丛中吴老安详的遗容,心中沉痛难言。追悼会来了不少社科界的学者,但官方代表寥寥,只有社科院和参事室的几个同事。
“吴老走得太突然了。”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低声对齐昊说,“前一天还在和我们讨论课题,第二天就……”
齐昊沉默地点点头。他注意到追悼厅角落里有几个陌生面孔,他们既不上前吊唁,也不与人交谈,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在场的人。
回参事室的路上,齐昊反复回想吴老最后的那通电话。“账本在……”这三个字像魔咒一样萦绕在他心头。账本在哪里?记录了什么?与“老师”又有什么关系?
参事室的工作确实清闲。每天除了阅读文件、陪同老领导调研,就是整理历年来的调研报告。齐昊利用整理档案的机会,开始系统地查阅参事室过去二十年的所有资料。
这些泛黄的档案记录着老同志们对全省各项工作的真知灼见,也折射出边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齐昊特别留意与经济建设、金融改革相关的材料,希望能找到与“账本”相关的线索。
一天下午,他在整理1998年的档案时,发现了一份特殊的调研报告——《关于我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报告的执笔人是当时还在参事室工作的王老。
报告中提到一个案例:某民营企业在破产清算时,发现了一本秘密账簿,记录了该企业与多名官员的非正常资金往来。但由于“证据不足”,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齐昊心中一动,立即调阅该企业的相关资料,发现这家名为“边西实业”的企业,正是“速支付”创始人早年经营的公司。
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份报告的附件中有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本账簿的封面,上面隐约可见“同心”二字。
“同心账本?”齐昊喃喃自语。他突然想起之前在档案馆看到的“同心社”资料,一个跨越数十年的线索似乎正在连接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以编写《参事室志》为名,调阅了所有与王老相关的档案。在一箱即将销毁的废旧文件中,他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用钢笔写着“待有缘人启”。
信封里是一把钥匙和一张字条:“民生路23号,保险箱。”
齐昊认出了王老的笔迹。他立即请了半天假,按照地址找到了民生路23号——这是一栋老旧的居民楼,距离省委大院不到两公里。
用钥匙打开房门,屋内积满了灰尘,显然很久没人居住。在书房的书架后面,他找到了一个老式保险箱。钥匙正好匹配。
保险箱里只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几盘录音带。笔记本的封面上,正是那个熟悉的“同心”标记。
齐昊小心翼翼地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内容让他震惊:这是一本跨越二十年的记录,详细记载了“同心社”如何通过操控金融、影响政策,逐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更关键的是,笔记本中多次提到一个被称为“老师”的人,形容他“深居简出,运筹帷幄”。
当天晚上,齐昊在参事室的保密室里播放了录音带。其中一盘录制于五年前的谈话尤为关键:
“老师的意思是,要通过‘速支付’这个平台,完成最后的数据采集……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
后面的内容因为录音质量太差听不清楚,但已经足够触目惊心。
齐昊将这些发现整理成一份简报,通过保密渠道送到了郑毅手中。三天后,他接到了郑毅的加密电话:
“材料已收到。但现在还不是行动的时候,对方在高层仍有保护伞。你要继续潜伏,收集更多证据。”
“我明白。但吴老的死……”
“正在调查。你要特别注意安全,对方已经狗急跳墙了。”
这次通话后,齐昊更加谨慎。他继续以编写室志为掩护,暗中调查“同心社”和“老师”的线索。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参事室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到基层考察,齐昊作为陪同人员前往。在考察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时,他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老同志——已经九十高龄的原省委副书记。
老书记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清晰。在参观数字乡村展示中心时,他突然对齐昊说:“小齐啊,这个‘速支付’不简单。二十年前,他们就想要做这件事了。”
齐昊心中一震:“老书记,您说的是?”
“当年他们来找过我,说要搞一个‘全民支付系统’,被我否决了。”老书记眯着眼睛回忆,“那时候他们就提到了一个‘老师’,说这是国家的大战略。”
“您还记得那个‘老师’是谁吗?”
老书记摇摇头:“没见过本人,只知道能量很大。后来他们绕开我,通过其他渠道推动了这件事。”
考察结束后,齐昊专门登门拜访了老书记。在老书记家的书房里,他看到了一张拍摄于二十年前的老照片,上面是当时省里的几位领导和一批企业家。其中一个人的面孔让他觉得眼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