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昊踏进中央党校的大门,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省委大院的庄重氛围。青砖灰瓦的建筑,参天古木的林荫道,以及那些行色匆匆却目光睿智的学员,无不昭示着这里作为**最高理论学府的特殊地位。
报到当天,齐昊就感受到了这个培训班的分量。全班四十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四十岁以下的厅局级干部,可谓精英云集。更让他注意的是,培训班班主任竟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一位以理论功底深厚着称的学者型领导。
开班第一课上,班主任的开场白就意味深长:“同志们,来到这里,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学会思考。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需要的是政治智慧和历史耐心。”
齐昊立即明白,这半年的学习既是一次充电,更是一场考验。他暗下决心,既要把握好这个学习机会,又要暗中继续推进调查。
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白天是密集的理论课程和研讨,晚上是自习和小组讨论。齐昊很快展现出过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在多次研讨中的发言都令人刮目相看。
一天课后,一位来自沿海省份的同学私下问齐昊:“听说你们H省最近国企改制搞得风生水起,还查处了一批案件?”
齐昊谨慎回应:“确实在做一些探索,主要还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精神。”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理论层面,“我觉得你们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的经验更值得学习。”
这样的对话在党校屡见不鲜。齐昊深知,在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传达到不同渠道,必须格外谨慎。
然而,他并没有停止调查。通过加密渠道,他定期与孙正清和周敏保持联系,远程指导调查工作。
“调查组那边进展如何?”在一次加密通话中,齐昊问孙正清。
“不太乐观。”孙正清的声音带着疲惫,“新来的纪委副主任很保守,很多线索追查都被叫停。而且...”
“而且什么?”
“我感觉有人在暗中监视调查组。最近几次外出调查,总发现有车辆跟踪。”
齐昊心中一沉:“注意安全,必要时候可以暂缓行动。我这边想办法。”
挂掉电话,齐昊陷入沉思。显然,对方在利用他离开的机会反扑。必须想出一个破局之策。
第二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讨上,齐昊做了精心准备的发言。他从理论高度论述了国企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性,并巧妙引用了H省的一些实践案例。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齐昊的发言引起了授课老师的极大兴趣。
课后,老师特意留下齐昊:“齐昊同志,你的观点很有见地。我最近正在做一个相关课题,有没有兴趣参与?”
齐昊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平台:“非常感谢老师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通过参与这个课题,齐昊获得了接触更多高层信息和专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为他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合法外衣。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齐昊认识了一位特殊人物——中央纪委研究室的李教授。两人在一次研讨会后深入交流,发现许多观点不谋而合。
“你们省的那个案子很有代表性。”一次私下交流时,李教授若有所指地说,“这类问题往往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模式。”
齐昊谨慎回应:“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这类问题。”
李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破局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次谈话让齐昊看到了希望。他决定通过课题研究的渠道,将调查发现转化为政策建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齐昊白天认真学习,晚上则加班整理材料。他将H省的案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份极具价值的调研报告。
报告完成后,他首先送给李教授指教。
“很有深度!”李教授看完后高度评价,“不过有些地方还可以更完善。我认识几位相关部门的专家,可以帮你推荐一下。”
齐昊明白,这是将报告递向更高层的机会:“太感谢您了!”
与此同时,齐昊也没有放松在党校的人际网络建设。他特别注意与那些来自中央部门的学员建立良好关系。这些关系不仅现在有用,对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个周末,几位学员相约登山。在山顶休息时,一位来自国家发改委的同学突然问齐昊:“听说你们省里最近不太平静?”
齐昊微微一笑:“改革进入深水区,总会遇到些风浪。重要的是把稳方向。”
对方意味深长地点头:“是啊。不过有时候,风浪太大也需要避一避。”
齐昊心中了然。这话看似随意,实则是在提醒他省里的局势复杂。
登山回来后,齐昊立即联系周敏:“省里最近有什么新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