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副主任以副秘书长身份主持办公厅工作,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省政府系统内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观望,有人试探,更有人暗中较劲。几位资深的副秘书长和办公厅领导,表面上配合工作,但涉及到关键文件流转、会议安排、信息报送等具体事务时,总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迟滞和需要反复沟通的疲惫。李副主任深知这是对他能力和权威的考验,事事亲力亲为,如履薄冰,努力确保省政府的核心枢纽能够按照齐昊的意志高效运转。
齐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但他暂时没有直接干预。他需要李副主任自己在这场淬炼中站稳脚跟,磨砺出独当一面的能力。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那个更为宏大却也阻力重重的战场——全省开发区整合优化。
赵文斌带领发改委团队,根据齐昊的指示,对整合方案进行了数轮细化。他们不再强调“一刀切”,而是提出了“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将全省开发区划分为“重点发展类”、“优化提升类”和“整合撤销类”,并制定了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过渡期安排。方案更加务实,考虑到了各地的实际情况,但核心目标——资源聚焦、提质增效——没有丝毫动摇。
然而,当这份更加完善的方案再次提交省长办公会讨论时,常务副省长马国强的态度依然审慎。
“方案比之前更细致了,发改委做了大量工作。”马国强先是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但是,齐省长,我还是有些担心。‘整合撤销类’园区的处理,涉及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人员安置、债务化解,都是火药桶。特别是西山市的河口工业园区,那是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多,矛盾集中,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出大乱子。是不是可以先易后难,把河口园区这类硬骨头放一放?”
齐昊注意到,当马国强提到“西山市河口工业园区”时,眼神略有闪烁。他心中一动,想起之前了解到的一些信息:河口园区虽然效益差,污染重,但其管委会主任是马国强的一位远房亲戚,在西山市经营多年,关系盘根错节。马国强坚持要“放一放”,恐怕不仅仅是出于稳定考虑。
“国强同志考虑的风险确实存在。”齐昊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目光投向列席会议的西山市市长(市委书记因病请假),“河口园区的问题,西山市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预案?”
西山市市长显然早有准备,立刻开始诉苦,大谈园区关闭的难处、职工安置的压力、地方财政的困难,其核心意思就是希望省里能网开一面,或者给予远超标准的补偿。
齐昊耐心听完,平静地问道:“如果省里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你们妥善安置职工,盘活土地资源,引入新的绿色产业,你们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啃下这块硬骨头?”
西山市市长看了一眼马国强,支吾道:“这个……有省里支持当然好,只是……难度确实非常大,需要时间……”
“时间不等人啊!”齐昊语气加重,“落后的产能,每多存在一天,就在多消耗一天资源,多造成一天污染,多拖累一天西山市的发展步伐!我们不能因为怕困难,就永远把问题往后拖!这样吧,河口园区作为开发区整合的试点和突破口,由省发改委牵头,西山市具体负责,制定详细的关闭、安置、转型方案,省财政和相关部门给予全力支持。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切实可行的方案!”
他直接点了将,定了调,设了时限,没有给西山市和马国强再拖延的余地。马国强的脸色微微沉了一下,但齐昊占据了推动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大义名分,他无法公开反对。
会议最终原则通过了开发区整合优化的总体方案,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较量将在河口园区这个试点的具体推进中展开。
就在齐昊集中精力推动开发区整合的同时,水安市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在省发改委工作专班的帮扶下,水安市利用关停造纸厂后腾退的土地,引入了一家知名的有机农业公司,发展高标准温室蔬菜和菌菇种植,首批产品已经上市,并且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销路,效益远超之前的造纸厂。同时,利用当地山水资源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也开始接待游客,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
齐昊立刻让宣传部组织省内外媒体,对水安市的绿色转型进行了集中报道。看着电视画面里郁郁葱葱的温室大棚、笑容满面的农民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听着记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生动解读,齐昊感到一丝欣慰。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用成功的案例来证明道路的正确,回击那些质疑和阻挠的声音。
水安的成功转型,像一面镜子,也照出了西山市河口园区的尴尬与落后。省内舆论开始关注河口园区的何去何从,给西山市和马国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对手的反击也来得很快。几天后,一份来自“部分西山省离退休老干部”的联名信,被送到了省委主要领导和部分常委手中。信中并未直接反对开发区整合,而是“忧心忡忡”地指出,改革步伐过快,可能影响“全省工业经济的稳定”,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出现风险”,并特别以河口园区为例,强调其“历史上为全省工业做出过贡献”,“涉及数万产业工人饭碗”,建议“慎重稳妥,切勿操之过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