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骸镇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只是旗杆下站立的,已是身着镜泉制式皮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守卫。表面上,残骸镇依旧是那个在废土上挣扎求存的聚集地,甚至因为与镜泉的“深度合作”而显得秩序稍好,物资稍丰。然而,在这层精心维护的表象之下,一场深刻的力量整合与战略转型正在悄然进行。阿战与议会做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决策:明暗双核,虚实相生。让残骸镇站在明处,吸引目光,承受压力;而镜泉主据点则彻底转入暗处,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与最终堡垒,以此极大提升整个势力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明修栈道——残骸镇的“复兴”与角色定位
残骸镇,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前沿缓冲区、物资集散地、人才筛选器与情报中心。
在镜泉资源(主要是粮食、基础药品和建设指导)的输血下,残骸镇开始了有控制的“复兴”。破损的房屋被修缮,街道被清理,市场在镜泉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重新开放,甚至组建了一支由原住民和部分派驻镜泉战斗人员混编的“残骸镇自卫队”。这支自卫队装备着镜泉淘汰下来的、经过火锤工匠部翻新优化的老旧枪械和冷兵器,足以应对小股掠夺者和普通辐射兽,维持镇内秩序,但又绝对无法对镜泉主据点构成任何威胁。这种有限的繁荣与武装,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一个“得到强大邻居援助后有所起色”的边境小镇形象,符合外界对它的预期。
镜泉管理层刻意控制着残骸镇的发展上限。这里不会有高耸的混合材料围墙,不会有自动防御系统,更不会出现“磐石”工程车或能源核心的任何痕迹。当有外来商队或探子进入时,管理者(钉子的副手)会有意无意地抱怨镜泉的“援助有限”、“条件苛刻”,诉说着维持秩序的艰难,并小心翼翼地打探着外界的信息。这种“示弱”姿态,能有效降低其他势力的戒心,甚至可能引来一些自以为能从中牟利的“投机者”,反而为钉子提供了更多的情报来源。
残骸镇成为了镜泉据点对外的人才吸纳端口。所有慕名而来或流亡至此的幸存者,首先抵达和接触的都是残骸镇。在这里,钉子的内务部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新人进行初步的观察、背景调查和忠诚度评估。只有那些通过初步筛选、展现出一定价值或潜力、且背景相对干净的人,才有机会被“推荐”或“选拔”进入更深处的、真正的核心——镜泉主据点。这个过程,就像一道精密的滤网,确保了流入核心区域血液的纯净性。
凭借其地理位置和“开放”的姿态,残骸镇成为了镜泉据点无可替代的情报前哨。南来北往的商队、流浪的拾荒者、甚至其他势力的探子,都会在这里停留、交易、交谈。钉子的情报员混迹其中,如同海绵吸水般收集着关于死亡沙海、南方森林、更东方城邦乃至内城动向的点点滴滴。残骸镇,成了镜泉感知外界风云变幻最灵敏的“耳朵”。
暗度陈仓——镜泉主据点的深度隐匿与力量升华
就在残骸镇扮演着“明子”角色的同时,镜泉主据点正在进行一场向着更深、更暗、更强方向的蜕变。
主据点入口的伪装被提升到了战略级别。在工程蟑螂的努力下,主入口被进一步改造,与周围山岩融为一体,并设置了多重巧妙的光学迷彩与能量屏蔽层(结合了暗影水母的隐匿力场、拟态蟑螂的生物拟态以及小迪团队从旧时代资料中学到的粗浅原理)。从外部看,这里就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布满风化岩石的荒丘,即使走到近前,也极难发现端倪。所有通往主据点的道路都被巧妙地掩盖或布置了误导性的痕迹。
工程蟑螂的主力,早已从地面建设转向了地下空间的疯狂拓展。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地下多层体系正在形成。
· 生活与指挥层(原洞穴层): 进一步加固和优化,作为核心成员居住和最高指挥部所在地。
· 科研与生产层(地下二层): 集中了能源核心、科技复兴小组、超能应用小组、火锤的精密工匠坊、青囊的先进实验室。这里戒备森严,与外界完全隔离,是据点技术发展的心脏。
· 农业与生态层(地下三层): 利用LED灯模拟日照,进行无土栽培和特种作物培育,实现食物部分自给,减少对外依赖。
· 战略储备与避难层(地下四层及以下): 储备着足以支撑数年的粮食、饮水、能源(备用核心部件)和武器弹药。最深处则是能够抵御核打击级别灾难的超级避难所。
各层之间由垂直隧道和加密升降装置(利用能源核心动力)连接,内部通风、供水、排污系统自成一体,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地下城市。工程蟑螂甚至挖掘了数条通往不同方向的、极其隐蔽的应急逃生通道。
转入暗处,使得镜泉能够更专注地进行内部力量的整合与提升。
· 军事力量重组: 石头的战斗与防卫部进行了细化分拆。成立了专职防守主据点的 “近卫军团” (装备最精良,由最忠诚的战士组成);负责残骸镇及外围区域安全与机动作战的 “守备兵团” ;以及由精锐能力和契约兽配合组成的、执行特殊任务的 “特战小队” 。“磐石”工程车及其后续型号,也被编入特战小队,作为战略机动平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