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239章 新血家宅

汉末三国路 第239章 新血家宅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建安五年九月末,公元200年11月初,长安城已染上深秋的凉意。未央宫偏殿内,炉火重新燃起,驱散着窗棂透入的寒气。大将军王康正听取吏曹掾陈宫(字公台)关于两项关键职位人选的举荐。新任军师中郎将法正、户曹掾崔琰、工曹掾马钧亦在侧旁听。

陈宫手持两份考绩详实的荐书,神情端肃:“启禀大将军,太学农科及农学馆创设,宝泉监开炉铸钱,皆需干才主持。吏曹广询郡县,考校贤能,得二人,请大将军定夺。”

他展开第一份荐书:“其一,为农学馆首任馆令之选。臣荐,扶风郿县人士,王禾,字嘉穗,生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现年二十二岁。”陈宫见王康面露询问之色,解释道,“此子虽年轻,然出身耕读之家,其祖王襄,曾为前汉末汜水(今山东曹县)小吏,亲历黄巾之乱,留心农事,着有《救荒本草拾遗》残卷。王禾幼承家学,不喜经义,独好稼穑。尝游历雍并,观各地土壤、气候、作物之异同,于选种、积肥、防虫颇有心得。更难得者,其不拘古法,尝言‘农事亦需格物’,曾于郿县家中薄田试验轮作套种之法,亩产较邻田增两成。马德衡(钧)曾观其田,称其‘善察物性,巧思暗合自然’。其人木讷寡言,然心志专一。农学馆初立,需此等脚踏实地、勇于试新之才,而非皓首穷经之儒生。故吏曹以为,可破格擢为农学馆馆令,秩六百石,总领选种、防灾、增产诸务。”

王康眼中闪过赞许:“不泥古,重实践,善格物,正是农学馆所需!准!着王禾即日赴上林苑农学馆就任,马德衡(钧)工曹格物院需全力协其梳理试验田、收集良种、编纂教材。所需人手、钱帛,优先拨付。孤要他三年之内,育出几种能增一成产之良种,或总结出几套可广传三州之防灾增产法门!”

“臣马钧领命!必与王馆令精诚合作!”马钧躬身应道,眼中对这位年轻的同行充满期待。

陈宫展开第二份荐书:“其二,为宝泉监监正之选。金曹铸钱,关乎国计民生,成色、重量、防伪,丝毫不能差池。臣荐,河东安邑人士,郭衡,字持平,生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现年三十二岁。”他详述道,“郭衡出身河东冶铸世家,其族世代为郡铁官属吏。其人精算术,通百工,尤擅冶铸、辨矿、防伪之术。尝于河东盐铁监任工师十年,所督造之铁器、钱范(铸钱模具),成色均匀,分量精准,鲜有纰漏。更难得者,其性耿介,不徇私情。昔有豪商欲贿其私铸劣钱,许以千金,衡严词拒之,并报官查办。吏曹察其历年考绩,皆为上等。金曹徐公河(岳)亦言其‘心细如发,持正不阿’。宝泉监初立,铸‘晋元通宝’乃千秋大业,非此等精于技艺、秉性刚直之臣不可掌之。故荐其为宝泉监监正,秩比千石,总领铸钱诸事。”

“冶铸世家,精于技艺,持正不阿…好!”王康颔首,“准!着郭衡即日赴宝泉监任事。徐岳(公河)需倾力支持,工曹协理模具、炉火等务。孤予郭衡全权:一、务必严控铜七铅三之成色,钱重五铢之标准,凡有偏差,整炉回炉!二、钻研防伪之法,于钱文、轮廓、暗记上做足文章,使私铸者难以仿效!三、广招良匠,制定规程,务必使‘晋元通宝’形制精美,信用卓着,早日流通三州,取代杂钱劣币!所需铜料,金曹优先保障!”

“臣徐岳领命!必与郭监正通力协作,不负大将军重托!”徐岳肃然应道。

人才落定,王康心中稍安。此时,理番院祭酒王柔(字叔优)持牍求见。陈宫等人识趣告退。

王柔风尘仆仆,显是刚从边郡归来:“禀大将军,理番院奉令推行‘胡汉通婚’双策,今秋收之际,特来汇总。”

“讲。”王康示意其坐下回话。

“其一,‘汉女嫁胡兵’之首批三千对,已于八月末悉数完婚!”王柔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婚礼虽因地域辽阔、主持不易,未能尽由太守亲临,然各郡丞、长史代行,亦极隆重。赐钱帛(布二匹,钱五百)、免妻家户调之惠,皆已落实。尤以军中表率作用显着。虎骑营高浑(原阿史那浑)夫妇,其妻已孕,高浑升任军侯,常携妻入营,汉胡士卒观其和睦,抵触渐消。第二批五千对名额,兵曹、户曹正加紧遴选配对,年底前可望启动。”

他话锋微转:“其二,‘胡女嫁汉男’之策,阻力确大。然遵大将军严令,军师法正组织文士撰写《胡汉和亲颂》《塞上春归》等通俗歌谣、故事,由招贤馆士子于军营、市井传唱宣讲;兵曹亦力行军法,杖责、降职数名公然辱及胡女及其家族之汉卒后,军中风气为之一肃。更兼理番院着力促成胡部头人、长老之女嫁与军中低阶军官(队率、屯长),如朔方休屠部头人之女嫁与靖武营一队率,五原南匈奴小王之妹嫁与狼骑营一屯长,婚礼极尽风光,震动胡汉。”

王柔翻开手中名册:“军官带头,加之厚赐授田(夫妇共授三十亩)之利,军中寒微汉卒应募者渐增。截止九月底,‘胡女嫁汉男’已成功配对两千一百对!其中军官配胡部贵女一百三十七对,普通汉卒配胡女一千九百六十三对。婚礼完成近千场。所配胡女,录入汉籍;其娘家,亦按例免半户调。此策推行虽艰,然坚冰已破,胡汉边民皆见官府融合之决心与力度!”

“两千一百对…甚好!”王康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军官联姻胡部贵女,尤为妙手!此非仅婚配,实乃羁縻!务必使这些联姻之军官及其胡族妻室,成为沟通胡汉之桥梁!王柔,尔理番院需持续关注这些家庭,助其安家置业,遇有困难,及时帮扶。使其成为活生生的‘胡汉一家’之典范!”

“臣明白!理番院已专设‘和亲署’,主理此事。”王柔郑重应下。

议罢国事,日已西斜。王康屏退左右,只带两名亲随,信步走向宫苑深处的后宅。未央宫的庄严肃穆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庭院深深、花木扶疏的宁静。这里是他妻儿所居,是铁血霸业中难得的一方温情天地。

刚踏入正院,便听得孩童清亮的呼喝与兵器破空之声。只见庭院空地上,长子王湛(11岁)一身利落短打,正手持一柄特制的木槊,在虎卫营一名老队率的指导下,练习突刺格挡,一招一式已初显力道与章法,额角布满细密的汗珠,小脸绷得紧紧的。龙凤胎王汴(7岁)、王清(7岁)则在一旁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小木剑,王清虽是女孩,动作却比哥哥王汴还要利落几分。次子王泽(8岁)、四子王漳(7岁)和五子王沽(4岁)则坐在廊下,由乳母侍女看护着。王泽捧着一卷书看得入神,王漳摆弄着几块刻有山川城池的木块(简易沙盘),最小的王沽正咿咿呀呀地试图抓住一只飘落的黄叶。

“父亲!”眼尖的王清首先发现王康,丢下木剑,像只小鹿般扑了过来。王汴、王湛也停下练习,恭敬行礼:“父亲!”廊下的王泽、王漳也连忙起身。只有王沽懵懂地看着热闹。

王康脸上冷硬的线条瞬间柔和下来,俯身抱起王清,又摸了摸王汴、王湛的头:“湛儿习武不可懈怠,亦需兼顾文课。汴儿、清儿,玩闹时当心些。”他走到廊下,看着王泽手中的书卷:“泽儿在读何书?”

王泽恭敬回答:“回父亲,是《论语》‘为政’篇。崇文馆的郭博士前日刚讲过。”

王康颔首,又看向王漳摆弄的木块:“漳儿在排布何阵?”

王漳有些害羞,指着木块:“是…是壶关和雁门关,听高顺伯伯讲过的…我想着怎么守…”虽显稚嫩,却已有几分地形意识。王康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勉励了几句。

此时,赵雨(王康正妻,赵云之妹)闻声从内室走出。她身着家常襦裙,未施粉黛,却掩不住眉宇间的英气与成为母亲后的温润。她身后跟着王瑜(侧室,太原王氏女),公孙离、吕雯两位妾室稍后些。

“夫君回来了。”赵雨笑着迎上,接过王康怀中的王清,“今日朝务可顺?孩子们闹腾,没扰着你吧?”

“无妨。”王康看着眼前妻儿环绕的景象,征战杀伐带来的紧绷感悄然消散,“湛儿、汴儿、清儿习武有进益,泽儿好读书,漳儿晓兵事,孤心甚慰。”他看向赵雨和王瑜,“崇文馆与讲武堂,乃诸子根基。泽儿、漳儿、沽儿尚小,先于崇文馆蒙学,习文识字,明理知义。湛儿年长,文课不可废,武课更需精进,讲武堂的基础课业,也该让他接触了。汴儿、清儿,若好武,亦可随兄长同习基础。此事,雨儿、瑜儿需多费心督促。”

赵雨爽利应道:“夫君放心!崇文馆的郭博士、刘先生都是饱学之士,讲武堂的赵教头(赵云族弟)也常来指点湛儿。妾身与瑜妹妹每日都盯着他们的功课,断不敢松懈。”王瑜也柔声附和:“泽儿喜静,读书专注;漳儿好动,于山川地理、城防布置尤感兴趣,妾身已着人寻些简易舆图与他。”

王康看着她们,心中暖意流淌。乱世之中,能让诸子得享安宁,受良好教育,已是莫大幸事。他抱起蹒跚而来的幼子王沽,逗弄着,享受着这难得的黄昏天伦。妻妾们围坐,轻声细语地谈论着孩子们的趣事,庭院的灯火渐次点亮,将深秋的寒意隔绝在外。

夜深人静,诸子安睡。王康独坐书房,案头是理番院新呈的胡汉通婚名册、工曹关于河西坎儿井进展的奏报、金曹预估的铸钱预算。窗外的月色清冷,映照着这座庞大帝国的中枢。前殿是冰冷的权谋与数据,后宅是温暖的灯火与期盼。新擢拔的王禾将在上林苑的田垄间播下未来的粮种;郭衡将在宝泉监的铜炉旁铸造流通天下的信用;而王柔的理番院,正努力将“胡汉”二字熔铸进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屋檐之下。霸业的根基,在农事的精耕、钱币的流转、血脉的融合中,悄然变得更加深厚。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赵雨端着一碗温热的羹汤进来,柔和的灯光勾勒出她温婉的侧影。王康放下手中的竹简,疲惫与思虑在氤氲的热气中缓缓消散。他知道,无论前路有多少烽火与筹谋,这后宅的灯火,永远是他砥砺前行的归处与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