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家族崛起,我与灵木共长生 > 第281章 德行

家族崛起,我与灵木共长生 第281章 德行

作者:鱼弋思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25 11:07:14

夕阳的余晖如同细腻的金粉,缓缓铺洒在清安道院的青石路面上,将每一块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染成温暖而深沉的橘红色。

远处的膳堂,已有袅袅炊烟融入暮色,飘来阵阵清淡却勾人食欲的饭食香气,其间更夹杂着东荒特产的灵谷所独有的、一种醇厚而令人心安的气息,仿佛能抚慰修行者一日的疲惫。

沈源与李本儒二人并肩缓行于这片静谧的暖光之中。先前的细致参观,已让这位来自中州、见多识广的修士对这座看似寻常的东荒道院彻底刮目相看,心中原有的几分地域优越感,此刻已化为深深的好奇与审慎的敬意。

步入膳堂,内部空间比想象中更为宽敞,木质结构的屋顶挑高,显得开阔而并不压抑。桌椅排列整齐,擦拭得干干净净,已有数十名结束了一日紧张修行的弟子在此安静用餐。

他们大多身着统一的月白色道院服侍,虽略显陈旧,却浆洗得十分整洁。见到李本儒导师引着一位气度不凡、衣着明显带有中州风格的陌生客人进来,弟子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并无一人喧哗议论,只是停下筷箸,向李本儒恭敬行礼,也对沈源这个客人报以礼貌而略带探究的点头致意,展现出良好的教养与克制的氛围。

李本儒微笑着颔首回应,引着沈源在一处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窗外是几丛修竹,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更添几分幽静。

很快,便有手脚麻利的杂役弟子无声地端上两份餐食:一碗晶莹剔透、粒粒饱满且灵气氤氲的灵米饭,一碟碧绿欲滴、看似简单却火候恰到好处的清炒山蔬,还有一盅用不知名草药精心炖煮的清汤,汤色清澈,不见丝毫荤腥,却自有一股草木精华凝聚的灵气盎然扑鼻,整体质朴无华,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纯净之感。

“小地方,物资匮乏,只有这些粗陋食物,怠慢沈道友了。”李本儒面带歉意,语气诚恳。

沈源却并未流露出任何轻视之色,他认真地拿起那双素雅的竹筷,小心地夹起一撮灵米送入口中。

米粒软糯弹牙,咀嚼间,一股温和而精纯的灵气自齿颊间化开,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滋养着经脉,带来一种由内而外的舒适感。

他由衷赞道:“李导师太过自谦了。这灵米颗粒饱满,灵气充盈;山蔬清甜爽口,保留了食材本真之味。更难得的是这一份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与纯净,于我等修行者而言,能够涤荡体内浊气,稳固根基,实在是远胜中州那些追求繁复烹技、灵气却难免驳杂的珍馐百味。

不瞒你说,即便是在中州,一些大宗门内的普通弟子,也未必能日日享用得到如此品质纯净、利于道基的灵食。”

李本儒闻言,脸上不禁露出几分诧异与欣慰交织的神色:“沈道友如此想,足见心性澄明,不为外物所蔽。我青月盟立院于此东荒边陲,资源确实有限,与中州大派无法相比。

所能竭力为弟子们提供的,核心便是这‘纯净’二字。不仅是食物之纯净,更希望是修行环境之纯净,以及,最为重要的——心境之纯净。”

话题自然而然地被引向了更深层的核心。沈源轻轻放下竹筷,目光诚挚地看向对面这位气质儒雅、眼神温润的导师,开门见山地问道:“李导师,方才参观道院各处时,听闻您主要负责弟子们的启蒙教育与德行教导。沈某不才,游历中州多年,也见过诸多规模宏大、传承悠久的道院与宗门。

观其启蒙之法,大多以辨识灵根资质、引导气感、锤炼体魄为先。德行教化虽也常在门规戒律中被提及,但往往流于表面文章,或沦为事后惩戒的依据。

然而,观贵院之气象,弟子们眼神清澈,举止沉稳有度,进退之间自有章法,似乎……贵院尤为注重此道?不知沈某可否冒昧请教,您个人是如何看待这‘德行’二字,于漫漫修行之路的真正意义?”

李本儒并未立即回答,他微微沉吟,目光再次缓缓扫过膳堂内那些正在安静用餐的年轻面孔,眼中流露出一种如同慈父看待自家子侄般的温和与深沉的责任感。

他缓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扎根于实践的坚定力量:“沈道友此问,可谓直指根本。不瞒道友,关于此事,李某在此地与年轻弟子们朝夕相处,也曾有过长久的观察与思考。

在我看来,德行,绝非是修行之外锦上添花的点缀,更非仅仅是约束弟子言行、维持秩序的枷锁。它本身,就是修行者‘道基’之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他略作停顿,似乎在组织着最精准的语言,继续道:“我等修行之人,纳天地灵气入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层层递进,所求无非是超脱生死轮回,得证大道,获大自在、大逍遥。

然则,力量愈是强横,心性若无所依归,无所持守,便如同江河失去堤坝,其泛滥成灾、危害世间与自身的可能性便愈烈。我东荒之地,或许整体资源贫瘠,大规模的宗门战争不如中州那般频繁酷烈,但人心之私欲、之险恶,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生的明争暗斗,并不比中州稍逊半分。

若只传授高深法术、强大神通,而不注重修心养性,那么培养出的,不过是掌握了更强力量的掠夺者、争斗工具,而非真正的求道者、问道人。”

“因此,在我这清安道院,弟子启蒙的第一课,从来不是急于让他们去感应那虚无缥缈的灵气,”李本儒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而是‘明心见性’之始。

用最浅显的语言,引导那些懵懂孩童,去初步感知和思考,何为‘敬’——敬天地自然之伟力与馈赠,敬道门祖师开创之路,敬传道授业之师长,亦需敬身边一同求道之同伴;

何为‘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与**,诚实地对待他人,最终诚于自己所追求的大道;

何为‘责’——对自己一言一行所产生后果的担当之责,对身边同伴的互助之责,对未来传承道统的一份潜在之责。”

沈源听得极为入神,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不禁追问道:“李导师所言之理念,高远而正大,令沈某心折。然则,理念需落地方能生根。具体如何施行?孩童心性活泼,未定定性,空泛的大道理,恐怕难以真正入其心、导其行吧?”

“道友所言,正是关键所在,亦是实际教化中最大的难点。”李本儒深以为然地颔首,“故而,在我们道院,德行教化,绝非依靠每日固定的课堂说教,而是力求将其贯穿、融入于弟子修行与生活的每一点滴细节之中。

例如,每月分配修行所需的灵石、丹药等资源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弟子们去思考‘何以得之’——是因为你这个月的努力修炼?是因为你天赋异禀?还是仅仅是一时的运气或师长的偏爱?进而,更要思考‘得到之后,何以用之’——是全部用于自身,毫不顾及他人?

是愿意与同伴分享,互通有无?还是会产生恃强凌弱、巧取豪夺之心?再比如,院内弟子间若发生争执、冲突,我们负责教化的导师,不能简单地依据门规判定对错、施加惩罚了事,而是会创造机会,引导争执双方各自平静陈述事情经过与自身感受,反思自身在此事中是否有处置不当之处,学习体谅与‘恕道’,尝试去理解对方的处境与心境。”

说着,他抬手指向窗外不远处,一名正拿着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庭院落叶的年轻弟子,说道:“沈道友请看那孩子。他姓王,资质在这批弟子中只能算是寻常,但性情勤恳踏实,日日如此,从不懈怠。约半年前,他曾因同寝的一名弟子私下拿取了他积攒的几块下品灵石而勃然大怒,几乎要动手。

当时,我等并未直接处罚那名窃取灵石的孩子,而是罚他们两人一组,去后山协作完成一件采集特定草药的任务,期间要求他们必须交流,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过程中,我们从旁稍作引导,让他们看到彼此的难处与优点。

最终,任务完成时,那名拿了灵石的孩子,主动将灵石归还,并真诚道歉,坦言自家境贫寒,一时心生贪念。而这位王姓弟子,在了解了同伴的窘境后,不仅接受了道歉,还学会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宽容与体谅,甚至后来有时会主动分润一些自己多余的资源给那孩子。

此事之后,这两人非但冰释前嫌,竟成了互相砥砺、共同进步的好友。这,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德行在具体事务中得到磨练、成长的过程。”

沈源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悟然之光,忍不住轻轻抚掌,赞叹道:“妙哉!此法大善!在中州,宗门之内若发生此类偷窃之事,大多会依据门规,施以鞭笞、禁闭甚至扣除月例等严厉惩处,旨在立威扬善,整肃风气。

此法固然见效快,能震慑宵小,但很容易在被罚者心中埋下怨恨、屈辱或仅是恐惧的种子,于其长远的心性修为与人格完善,恐有妨碍,甚至可能催生更隐蔽的恶意。

贵院此法,更近‘教化’本意,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使人心悦而诚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建立的同门之谊也更为牢固真诚。”

他停顿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绪,也分享了自己的见闻作为对比:“由此,沈某想起在中州游历时,曾见识过某一以战力强横着称的宗门。其招收弟子的入门考核中,设有一关名为‘幻心阵’。

此阵法玄妙非常,能引动入阵者内心深处的七情六欲,幻化出极尽逼真的诱惑之景、恐惧之象、离间挑拨之能事,用以考验弟子心志是否坚不可摧。

据说,能凭借大毅力、大决心破阵而出者,方得入门。此法确实能高效筛选出心志如铁、意念集中之辈,但其过程堪称酷烈,不乏有弟子在阵中经历极端刺激后,虽勉强通过,心性却已悄然扭曲,或变得冷酷自私,视情感为修行拖累,或疑神疑鬼,难以再信他人。

其宗门虽因此强者辈出,威名赫赫,但门人弟子行走在外,大多给人一种凌厉逼人、孤高峭峻之感,少了份修道之人应有的圆融通达与温和气度。

如今听了李导师一席话,再思之,其宗重在锤炼‘心志之坚’,与贵院重在培育‘德行之本’,看似都关乎心性,实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修行路径,其所造就的修士,其精神内核与气象,亦是迥然不同。”

李本儒认真地倾听着,目光中流露出思索之色,待沈源说完,他才缓缓道:“沈道友所言之‘幻心阵’,及其背后代表的理念,我等在筹建道院、制定规章时,亦曾有所耳闻并慎重考虑过。

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此类方式。一来,布置并维持一座能够有效且安全运行的三阶‘幻心阵’,所需资源甚巨,且至少需要一位三阶阵法大师常年维护,对于我等资源有限的小道院而言,实难负担;

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此法如同猛火炼钢,追求的是极致的抗压能力与意志坚定。然而,钢过坚则易折,失却了韧性。

我们清安道院,立足东荒,资源有限,所求并非是个个都能横压一世、光芒万丈的绝顶天才,而是希望培养出能在这片相对艰苦的土地上扎根、生存、传承道统,并且能够相互扶持、共同稳健前行的‘修道者’。

我们认为,真正的坚定,并非源于对外界诱惑的绝对排斥或对自身情感的强行割裂,而是源于内心通过日常修行与事磨练,逐渐建立起来的、稳固的价值观念与信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