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81章 秘信暗至惊盐税

刚将唐婉茹这位心思单纯、背景却似乎有些不简单的“星象奇才”安顿好,还没等清漓喘口气,琢磨清楚该如何“使用”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另一份来自远方的密信,便悄无声息地通过黎川,送到了她的手中。

自天山归来,尤其是在大国寺那次开诚布公(某种程度上)的谈话之后,清漓与陈长风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牢固的秘密合作关系。

黎川虽是平南王早年指派给清漓的暗卫首领,但这么多年风雨与共、生死相随,早已彻底效忠于清漓一人。

所有通过秘密渠道往来于清漓与陈长风之间的消息,皆由黎川亲自处理,确保万无一失。

就如同黎川的兄弟黎城,如今也已是清羽身边最信任的护卫首领,除世子之令,他人概不听从。

清漓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拆开了那封没有署名的密信。

信纸是特制的,薄如蝉翼,却韧性强韧,上面的字迹小而清晰,是陈长风特有的、带着几分锋锐却又克制内敛的笔迹。

信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便让清漓刚刚平复的心情再次掀起了波澜——正是关于刚刚入住她院中不久的唐婉茹。

陈长风提供的信息,远比沐谷主信中那句“成都知府原配嫡长女”要详尽和惊人得多。

信中提到,唐知府当初将唐婉茹送去“修身养性”的那座道观,根本并非寻常尼庵,而是先帝最小的妹妹——裕庆大长公主殿下的隐居之所!

这位裕庆大长公主,堪称大齐朝最神秘的长公主。

她很早便脱离了皇室,远离京师纷争,甚至连当今皇帝都不清楚这位小姑姑的具体去向,只知其一心向道,云游四海去了。

谁能想到,她竟一直隐居在蜀中!

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裕庆大长公主隐居这些年,并非独自清修,据说前后一共收了七位亲传弟子。

这七位弟子,不仅个个都是某一领域的绝顶天才,更重要的是——他们个个身世不凡!

至于如何不凡,陈长风在信中并未详述,只隐晦提及涉及世家旧勋、隐世大族甚至一些极其敏感的政治势力。

而唐婉茹,便是裕庆大长公主门下最迟入门的那位“七师妹”。

看到这里,清漓瞬间明白了为何蜀王太妃倾囊相授却不肯让唐婉茹正式拜师——有裕庆大长公主这位正牌师傅在,蜀王太妃自然不能越俎代庖。

教导唐婉茹,或许只是看在裕庆的面子上,或者本身也与裕庆一系关系密切。

信中还提到,在裕庆的七位弟子中,排行第四的,是唐知府收养的一位义子。

而唐婉茹当初之所以能被送到那座道观“暂住”,正是托了这位义兄的福。

令人没想到的是,唐婉茹竟在短短半年内,因缘际会得了裕庆大长公主的喜爱,被破格收为弟子,并特意请动擅长星象的蜀王太妃亲自来教导她成才。

陈长风笔锋至此,稍稍停顿,然后写出了一个让清漓瞳孔微缩的名字——那位唐知府的义子、裕庆门下四弟子,竟是……前陈皇后娘家,靖国公府嫡系的后人!

当年陈皇后眼见夺嫡无望,当机立断,转而扶持了今上司徒星竹登基,以此换取了陈家族人(主要是旁系)的安全。

但当时作为核心的靖国公府嫡系一脉,却在残酷的政治清洗中覆灭殆尽,世人皆以为早已死绝。

陈长风在信中写道,他也是直到最近,这位名为“唐昊”的义子主动联系上他,他才知道,原来靖国公府嫡系竟还有血脉存世,并被唐知府秘密收养,抚育成人,更成为了裕庆大长公主的门下弟子!

清漓看到这里,不禁挑眉,心中豁然开朗。

合着药王谷沐夫人所谓的“听说郡主正在广招人才”,这个“听说”的源头,是陈长风啊!

这厮费尽心思,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将唐婉茹这个“宝贝”(或者说“棋子”)精准地“拐”到了自己这里,其用意绝非仅仅送个星象人才那么简单。

他信中虽未明言裕庆门下其他几位弟子的具体身份,但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必定都是牵扯极深、能量巨大的人物。

陈长风怕是有心想要拉拢裕庆大长公主麾下的这股隐秘力量,却又暂时无法直接接触或取信于对方,所以才采取了曲线策略,先将最容易入手、心思最单纯的唐婉茹送到自己这里来。

一方面,自己这里确实需要各方面人才,能给予唐婉茹施展才华的空间,对裕庆那边有个交代;另一方面,也是借此与裕庆一系建立起初步的联系纽带。

将自己这里,作为他与那股隐秘力量接触、试探、乃至未来合作的一个中间平台和缓冲地带。

“好算计啊,陈长风。”清漓低声自语,嘴角却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若此时陈长风在场,定会赞一句:“知我者,清漓郡主也。”

将唐婉茹的相关信息反复看了两遍,记在心里,清漓将信纸翻到了下一页。

这第二部分的内容,却让她有些摸不着头脑。

第二页只有短短四个字,江南盐课。

清漓看向刚才黎川送过来的,厚厚的一摞,抄录工整的账册明细。

清漓拿起来细看,只见抬头赫然写着——《大齐景隆朝江南诸道盐课总录(景隆元年至景隆二十年)》。

景隆,正是当今皇帝司徒星竹的年号。二十年?今上登基正好二十年。

这意味着,这是从皇帝登基之初至今,整整二十年,江南地区盐税收入的完整账册明细!

清漓的心猛地一跳,盐税,历来是朝廷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堪称国库命脉。

江南更是产盐、销盐的重地,其盐税收入更是重中之重。

如此机密紧要的账册,陈长风是如何弄到手的?他又为何要将这东西送到自己手上?

她压下心中的惊疑,沉下心来,开始仔细翻阅这些冰冷的数字。

陈长风显然已经对这些庞杂的数据进行过初步的整理和归类,但具体的分析和比对,还需要她自己来做。

清漓深吸一口气,取来纸笔,开始逐一核算、比对每年的盐引发放数量、盐课征收总额、各项开支抵扣、最终入库净额……

书房内寂静无声,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细微声响。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侍女进来点了灯,又悄无声息地退下。

清漓完全沉浸在了这些数字的海洋里,眉头越皱越紧。

一开始几年,账目似乎还平稳正常,虽有波动,但大抵符合经济规律和年景影响。

然而,从景隆五年左右开始,一种极其细微却异常顽固的趋势开始出现——江南盐税的年入库净额,开始呈现出一种缓慢却持续的下降。

清漓起初以为是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她将各项数据拆分比对,排除了这些因素后,那个趋势依旧存在。

她心中升起一个荒谬的念头,开始用更精确的方法计算每年的下降比率。

当她将最后几个数据代入公式,得出那个结论时,她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握着笔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

不是错觉!不是偶然!

江南的盐税净收入,从景隆五年左右开始,竟然以一种极其精准的、近乎冷酷的规律,每年雷打不动地减少百分之五!

一年减少百分之五,看似不多,但叠加二十年,复利计算下来,将是一个足以掏空半个国库的恐怖数字!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皇帝登基中期开始,就有一股庞大而隐秘的力量,在有组织、有计划、极其耐心地逐年蚕食着大齐朝的盐税收入!

他们做得极其隐蔽,将下降幅度控制在一个不易察觉的范围内,利用时间的力量,悄无声息地窃取着帝国的血液!

谁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和胆子?谁能将手伸得如此之长,覆盖整个江南盐务系统,并且二十年如一日地维持着这个惊人的秘密?

清漓看着纸上那清晰无误的计算结果,只觉得头皮发麻,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

陈长风将这惊天的秘密送到她面前,是想明示或暗示什么?他是已经知道了幕后黑手是谁?还是想借她的手,去揭开这个盖子?

无论哪种可能,她都已经被迫拉入了这个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甚至可能颠覆朝局的巨大漩涡之中。

窗外,南疆的夜宁静而湿热,但清漓的书房内,却仿佛有风暴正在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