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225章 钱袋子的困境与刀把子的思考

“旭日”远征舰队那壮怀激烈的启航场面仿佛还在眼前,港口万人空巷的欢呼声似乎仍在耳畔回响。

但当送行的硝烟散尽,庞大的舰队化作海天一线上渺小的黑点,最终彻底消失在东方的晨曦中后,现实的问题便如同退潮后裸露出的礁石,冰冷而坚硬地摆在了清漓面前。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清漓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面前御案上堆积如山的,不再是捷报或开拓蓝图,而是户部尚书呈上来的、一份比一份更显“骨感”的财政奏报。

“陛下,”陈尚书的声音依旧冷静,但眉宇间难掩忧色,“‘旭日’舰队建造、装备、人员开拔银,以及后续至少半年的粮饷补给,已耗去国库岁入近两成。美洲金矿虽已见砂金,然远水难解近渴,运输损耗、提炼成本,目前尚是投入大于产出。马六甲方向,虽一战定鼎,然后续设立商站、补给点,维持舰队常态化巡逻,亦需持续投入。”

他顿了顿,翻开了另一本账册:“加之去岁北狄、西戎之战,军费耗糜甚巨。而国内,陛下力主推行之三大基建——全国主干路网、电报线路试点、天津及沿海港口扩建,皆是吞金巨兽。虽有皇业司名下之水泥、玻璃、日化等工坊利润,以及琉球省银矿之补充,然……国库存银,已降至近年新低。若再无新的大宗进项,至多支撑到年底,诸多项目恐将难以为继。”

清漓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吁了口气。她当然知道步子迈得大,容易扯着……嗯,国库。

之前是凭借着一股锐气和战争的红利在往前冲,如今开拓的摊子彻底铺开,各处都伸着手要钱,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终究是躲不掉了。

“开源节流……”清漓喃喃自语,“节流?路能不修了吗?电报能停了吗?海军能不给饷吗?美洲能放弃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这些都是她奠定帝国未来的基石,哪一块都不能动。

那么,目光就只能回到“开源”上,回到帝国最传统、也本该是最庞大的税收来源上。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舆图上划过,最终,落在了那片膏腴之地——江南。

“江南……”清漓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几年前,她还是平南王府那个“惫懒”的郡主,跟着三皇兄司徒清扬远赴江南,明察暗访,掀开了江南盐课贪腐案的冰山一角。

那一次,他们抓到了私盐枭首,追回了部分赃款,看似破了案,但事实上那些贪官一个都没抓到,还折进去一个巡抚,如今当初那个巡抚之子还在海外为她效力呢。

同时,清漓心里也清楚,那次的险胜,更像是一场针对特定目标的“外科手术”。

庞大的盐政体系,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如同深藏地下的暗河,表面的冰层被凿开一角后,底下的水流依旧在旧官僚、地方豪强、甚至……可能还有朝中某些势力的默契下,按照原有的轨迹奔腾不息,继续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帝国的税基。

她登基后,不是没想过彻底整顿江南。但先是北狄叩关,后是海外发展,一连串的大事让她无暇他顾。

而且,她也曾尝试过下达一些旨在提高效率、堵塞漏洞的政令,但效果寥寥。

那些政令要么如同泥牛入海,到了地方便没了下文;要么就被地方官员用各种“因地制宜”、“体恤民情”的理由,改得面目全非,阳奉阴违。

“朕的旨意,难道只在京师和朕直接掌控的几处有效吗?”一股无名火在清漓胸中窜起。

她意识到,问题不仅仅出在税收本身,更出在帝国的治理体系上。

她的权威,她的意志,根本无法有效地贯彻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究其根源,在于她并未真正掌握全国的武力——军队。

除了京营以及她倾力打造、由兄长司徒清羽直接掌控的海军,帝国广袤疆土上的其他武装力量——各地的绿营、镇戍兵,其将领的任免、粮饷的供应,很大程度上依旧依赖于旧有的官僚体系和地方督抚。

这些军队,与其说是国家的军队,不如说是督抚的军队,甚至是地方豪强的看家护院。

指望他们去严格执行触动地方根本利益的税收新政?无异于痴人说梦。

“政令难出京师……”清漓咀嚼着这句话,嘴角泛起一丝冷意。

原来,自己这个皇帝,在某些人眼里,或许真的只是一个坐在紫禁城里的“盖章机器”?

不行!绝对不行!

她猛地站起身,在御书房内踱步。脑海中,一个被她“心血来潮”埋下的种子,此刻骤然破土而出,显现出关键的价值。

那是她在兴建水师学堂、格物院的同时,顺手成立的“皇家陆军军官学堂”(俗称皇家军校)。

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格物院能培养技术人才,那为什么不能有个专门的地方,系统地培养忠诚可靠的军事指挥官呢?总不能一直靠战场经验和家族传承吧?

当时不少老派将领还对此不以为然,觉得练兵打仗是实践出真知,坐在学堂里能学出什么名将?

清漓也没多解释,只当是做个试验,为自己将来可能的军事改革储备点人才。

没曾想,当初这步“闲棋”,此刻竟成了破局的关键!

想到这里,她不再犹豫。

“黎川,速请羽亲王(司徒清羽)入宫,就说有要事相商。”

夜深人静,寿安宫的暖阁内,檀香袅袅。这里环境私密,最适合商议不宜外传的机密要事。

林太后听完清漓对财政困境和地方政令执行难的剖析,脸上并未露出太多惊讶,只是端着白玉茶杯,缓缓道:“江南……就是个无底洞。历代先帝,谁不知道那里是钱袋子,谁又不想把它牢牢抓在手里?可那地方,水太深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司徒清羽更是直接点明关键:“陛下所虑极是。没有可靠的军队在手,任何触及地方利益的改革都寸步难行。如今京营稳固,海军如臂指使,但各地绿营、镇戍兵,确实良莠不齐,很多将领与地方势力关系暧昧。”

清漓目光灼灼地看着母亲和兄长:“所以,我们必须把‘刀把子’先抓回来!之前是顾不上,现在不能再等了。”

她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朕欲以‘剿匪’、‘平乱’、‘协防海疆’、‘轮换戍边’等名义,对各地驻军进行调动和换防。在此过程中,逐步将那些背景复杂、可能阳奉阴违的将领,替换为我们信得过的人。”

“信得过的人?”林太后抬眼,“朝中宿将,盘根错节,如何确保忠诚?新任将领,威望不足,又如何服众?”

“母后忘了朕设立的‘皇家军校’了吗?”清漓嘴角微扬,“第一批学员,已受训近两年,学习新式战法、军规条例,更重要的是,反复灌输忠君爱国之思想。他们或许年轻,缺乏战功,但背景干净,如同一张白纸,正可描绘!朕不需要他们立刻成为名将,只需要他们忠诚地执行朝廷的政令、陛下的旨意!”

她看向司徒清羽:“皇兄,你在军中威望高,由你与兵部统筹,以海军需沿岸协防、或内地需清剿日益猖獗的土匪为由,提出换防计划。第一批,先从直隶周边、运河沿线以及江南部分关键地区的驻军开始。将我们皇家军校的毕业生,以及京营、海军中考察可靠的年轻军官,安插进去,担任副职、或直接接管部分营头!”

司徒清羽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此法可行!温水煮蛙,不易引人警觉。先以副职熟悉情况,积累资历,待时机成熟,再扶正掌权。只是……动作需隐秘,规划需周详,一旦被地方察觉,恐生变故。”

林太后缓缓点头:“羽儿考虑得是。此事急不得,需步步为营。皇帝,你放手去做,朝堂之上,若有非议,哀家去信你父王,让他和太上皇替你挡着。这大齐的江山,终究是要靠军队来撑着的。刀把子不握在自己手里,睡觉都不安稳。”

得到了母亲和兄长的支持,清漓心中大定。

“好!那就这么办!”她站起身,脸上恢复了那种举重若轻的神采,“朕明日便下令让户部,给朕仔细核算,江南的盐税、漕运、市舶,到底还有多少潜力可挖,给朕拿出一个详细的稽查和改革方案来,哪怕先从小处着手,能收回一点是一点!”

“另一边,”她的目光变得锐利,“就劳烦皇兄和兵部,好好筹划一下这‘换将’之事。记住,稳、准、狠!我们要悄无声息地,把帝国的脉络,重新梳理一遍!”

一场针对帝国地方军权和财政命脉的无声战役,就在这寿安宫的袅袅檀香中,拉开了序幕。

清漓知道,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博弈,但为了帝国的未来,她必须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