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212章 风起云涌待有时

司徒星耀“极力赞成”宗室改革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在京师宗亲圈子里炸开了锅。

反应各异,精彩纷呈。

那些早已家道中落、生计艰难的远支宗室,对此自然是欢欣鼓舞,视女帝为救星。

他们本就一无所有,如今有了搏个前程的机会,哪怕需要寒窗苦读( 哪怕是新式学堂),或是辛苦钻营,也好过坐吃等死。

一时间,不少年轻宗室子弟开始四处打听格物院的招生标准、新式学堂的课程,甚至有人琢磨着是否该去京郊大营报名从军。

而对于那些手握实封、安享富贵的近支亲王、郡王们,心情则要复杂得多。

削减供养之费,直接触动了他们的钱袋子,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也肉疼不已。

更让他们警惕的是“推恩令”带来的分化效应。

嫡长子继承制是他们维持家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核心,如今陛下鼓励其他子弟另寻出路,难保日后家族内部不会因此产生纷争,削弱整体实力。

可偏偏,宗亲中的“领头羊”司徒星耀已经表态支持。这让他们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公开反对?那就是不给陛下和星耀将军面子,而且显得自己只顾私利,不顾宗室整体利益和朝廷大局。默默接受?又实在心有不甘。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司徒星耀在京师的府邸,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探听口风、诉苦、甚至隐隐指责的宗亲络绎不绝。

司徒星耀有苦难言,只能硬着头皮,将清漓那套“利在千秋”的说辞翻来覆去地讲,强调这是陛下给宗室的机会,大家应当顺应时势,积极转型。

他越是说得冠冕堂皇,那些深知其为人、了解其背后势力的宗亲就越是心中冷笑,认定他早已被陛下收买,或者屈服于陛下的威势,做了宗室的“叛徒”。

一股暗流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涌动。不少宗亲开始私下串联,商议对策。

有人提议联合上奏,恳请陛下暂缓或修改政策;有人则想着能否在具体执行细则上做文章,阳奉阴违;更有甚者,阴暗地猜测陛下是否想借此机会,彻底清理一批不听话的宗室……

与此同时,清漓却像是完全没察觉到这股暗流,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政务,兴致勃勃地接见那些她“特别关注”的宗亲和地方大员。

这一日,她召见了齐郡王。

齐郡王年纪与司徒星耀相仿,论辈分是清漓的堂叔祖,其父乃先帝一母同胞的幼弟,身份尊贵。

当年清漓在江南整顿盐税时,与这位齐郡王有过一番不算愉快但最终达成默契的交锋。

齐郡王不是个聪明人,但应该是个听劝的人,且背后有军师指点,所以目前为止,表现得颇为懂得审时度势,在清漓登基后,一直表现得颇为恭顺。

“王叔祖在江南可还安好?”清漓赐座后,语气亲切地问道,仿佛只是寻常的家常寒暄。

齐郡王连忙躬身:“劳陛下挂心,老臣一切安好。托陛下洪福,江南如今商贸繁荣,百姓安居,远胜往昔。”

他这话倒不全是奉承,清漓登基后大力发展工商业,疏通运河,江南作为赋税重地,确实受益良多。

清漓笑了笑,话题一转:“朕近日与星耀伯父商议宗室子弟出仕之事,王叔祖想必也听说了吧?”

齐郡王心道“来了”,面上不动声色:“是,老臣略有耳闻。陛下仁德,为宗室子弟开辟出路,实乃英明之举。”

“王叔祖能如此想,朕心甚慰。”清漓手指轻轻敲着扶手,“江南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宗室子弟中,想必也有不少聪颖好学之辈。格物院虽在京师,但朕已下旨,将在金陵、杭州等地设立分院及高等学堂。王叔祖在宗亲中素有威望,还望能多多鼓励江南子弟,摒弃陈见,踊跃入学,学习新学,将来也好为朝廷效力。”

齐郡王心中一动。陛下这话,看似鼓励,实则也点明了江南的重要性,以及他齐郡王在其中的作用。这是要他也表态支持,至少是在江南一带起到示范效应。

他迅速权衡利弊。与司徒星耀那种背后搞小动作的不同,他更倾向于在规则内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陛下既然给了出路,江南宗室子弟底子好,若能抢占先机,在新式学堂和未来的出仕机会中占据优势,未必不是好事。总比跟着司徒星耀那条注定走不通的路要强。

想到这里,齐郡王起身,郑重一礼:“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劝导江南宗室子弟,不负陛下期望。只是……”

他略作迟疑,“这新式学堂所学,与科举迥异,老臣恐子弟们一时难以适应,还需朝廷多加指引。”

清漓见他如此上道,笑容更真诚了几分:“这是自然。格物院会编撰教材,派遣教习。初期,朕也会考虑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具体细则,日后会与内阁、宗人府商议后颁布。”

有了齐郡王这番表态,清漓在宗室改革上的阻力又小了一分。江南宗室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整个南方宗亲的动向。

接见完齐郡王,清漓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问侍立一旁的苏清欢:“《皇家日报》近期对宗室改革的舆论引导做得如何了?”

苏清欢如今已是《皇家日报》名副其实的总编,干练依旧,闻言立刻回道:“回陛下,按照您的指示,近期刊发了几篇论述宗室制度改革必要性、以及介绍格物院与新式学堂成就的文章,基调是积极正向的。另外,郑彬那边也组织了一些‘民间热议’,多是表达对陛下新政的支持和对宗室子弟自食其力的期待。”

清漓点点头:“嗯,把握好分寸,既要造势,也不要过于激进,引发宗室反弹。可以适当采访一些愿意主动尝试的年轻宗室,树立典型。”

“是,陛下。”

这时,内侍来报,韦筱梦和岑子瑜联袂求见。

清漓精神一振:“快请!”

两位得力干将,如今一个掌管着日益庞大的皇业司及关联产业,一个执掌皇家银号,推动金融改革,都是清漓实现宏图大业的关键人物。

韦筱梦依旧是风风火火的样子,行礼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陛下,您上次说的那个关于鼓励宗室参与海外拓殖的章程草案,我和子瑜初步拟了个条陈,您过目。”说着递上一份厚厚的文件。

岑子瑜则要沉稳得多,补充道:“陛下,基于此条陈,银号这边也草拟了相应的‘海外拓殖贷款’与‘实业投资扶持’细则,主要面向有意向的宗室及民间商人。”

清漓接过文件,粗略翻看,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条陈写得非常详细,从海外封地的申请、管理、税收优惠,到具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乃至风险提示,一应俱全。岑子瑜的金融方案也考虑周详,既提供了资金支持,也设置了风险管控。

“很好!”清漓合上文件,“思路清晰,考虑周全。不过,海外拓殖风险与机遇并存,初期恐怕敢吃螃蟹的人不多。这样,筱梦,你以皇业司的名义,先挑选几处条件相对较好、风险可控的岛屿或沿海区域,作为示范点,投入部分资源进行前期开发,做出样板来。子瑜,银号这边的贷款条件,初期可以更优惠一些,吸引第一批拓殖者。”

“是,陛下!”两人齐声应道。

韦筱梦又想起一事:“对了,陛下,格物院那边,蒸汽机的小型化和效率提升有了新进展,或许可以应用到小型海船上,更适合近海勘探与运输。还有您之前提过的,那种能更精确测量船只位置的‘六分仪’,也有了初步模型。”

“哦?”清漓大喜,“这可是好消息!万国来朝时,正好可以向使臣们展示一二。通知格物院,加紧完善,务必在朕寿辰前拿出像样的成果来!”

她又看向岑子瑜:“银元推广情况如何?民间接受度可还顺利?”

岑子瑜答道:“回陛下,京师及直隶、江南等繁华之地,银元已基本流通开来,因其成色、重量统一,便于交易,颇受商民欢迎。正在向周边行省及主要商路推广,预计年内可覆盖大半国土。只是……边远地区,以及一些保守的士绅,仍习惯使用银锭和铜钱。”

“无妨,循序渐进即可。”清漓对此早有预料,“重要的是建立起信用。皇家银号的分号要尽快铺开,确保兑换便捷。另外,与各国使节的贸易谈判中,也要着力推动银元作为结算货币之一。”

三人又商议了一阵具体事务,韦筱梦和岑子瑜才告退离去。

看着她们离去的背影,清漓轻轻舒了口气。宗室改革、海外拓殖、科技发展、金融革新……千头万绪,但一切都在朝着预定的方向稳步推进。

她走到巨大的大齐舆图前,目光掠过京师、江南、南疆,落在新设的琉球省,以及那片广袤的、标注着“待开拓”的海洋。

“司徒星耀……宗室……”她低声自语,指尖在江南区域轻轻一点,又划过一道弧线,指向海外,“朕给了你们路,是跟着朕的步伐,去拥抱这片更广阔的天地,还是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里。”

她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而略带惫懒的笑容。

“不过,朕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宫墙之外,关于宗室改革的议论仍在持续发酵。

有人摩拳擦掌,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暗中谋划。

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使团,也带着好奇、敬畏或是别样的心思,正陆续抵达这座日益繁华的帝都。

风,已然起于青萍之末。一场围绕宗室命运与大齐未来走向的波澜,正悄然汇聚。

而我们的女帝陛下,正稳坐中枢,执子布局,静待风起云涌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