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78章 稻菽千重浪初兴

最初,清漓拉着清羽深入田间地头,确确实实是存了“曲线救国”、积累政治资本的心思。

她想着,只要把名声打出去,让父王看到清羽的能力和民心所向,或许就能撬动那紧闭的权力之门。

然而,当她真正脱下锦缎绣鞋,换上粗布麻衣,一脚深一脚浅地踩进南疆湿润的泥土里,当她屏退随从,真正坐在田埂上,听着那些皮肤黝黑、满脸沟壑的老农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絮絮叨叨地诉说着一年的收成、生活的艰辛时,她原本那颗带着几分功利的心,被狠狠地触动了。

她详细询问,仔细计算,这才骇然发现,这个时代水稻的产量,低得超乎她的想象。

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良田,精心伺候下来,能收上两百七、八十斤稻谷,已是了不得的丰收。而这样的田地,十之七八都掌握在权贵官僚、地主乡绅手中。

在地里挥汗如雨的,大多是租种土地的佃户。

依照《大齐律》,佃户与地主的分成应是五五开,听起来似乎还算公平。

但老农们苦笑着告诉她,那“五五分”是有条件的——佃户需得自备耕牛、农具、种子等所有生产资料。

可真正的贫苦佃户,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银钱购置这些?

最终,大多数人只能选择租用地主家的牛、犁、种子,而这额外的“租子”,便轻而易举地将分成压成了“三七”,甚至更苛刻的“二八”。

以南疆一年可种两季水稻计算(此时尚未大规模推广三季稻,多在间隙种植豆类、花生等作物),一季亩产按三百斤算,一年便是六百斤。若按三七分,佃户辛苦一年,最终到手的,不过一百八十斤带壳的稻谷!再去壳损耗,能得到的米粮更是寥寥无几,根本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这还是在天下太平、无灾无祸的前提下。若稍有旱涝蝗灾,或是家里有人生病……那便是灭顶之灾,卖儿鬻女、饿殍遍野并非书中的遥远记载,而是悬在每个佃户头顶的利剑。

清漓上辈子长在红旗下,活在春风里,虽出身农村,却从未真正为吃饱肚子发过愁。

这辈子更是投胎到了藩王府,锦衣玉食,何曾体会过“盘中餐”的粒粒皆辛?

以往她看到民间疾苦的奏报,虽也唏嘘,却总觉得隔了一层,未曾想过要亲力亲为地去改变什么。

如今,因平南王的偏心负气而来,却在这最朴实的土地和最艰辛的人群中,真切地触摸到了这个时代冰冷而坚硬的现实。

那所谓的“天下太平”、“繁荣昌盛”,是建立在无数底层百姓勉强糊口、甚至食不果腹的基础之上的。

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冲动,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那“曲线救国”的初衷未变,却更深沉地融入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愿望——她要把粮食产量提上去!

至少,要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出天下人口粮的人们,能先吃饱肚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人。

清漓上辈子见识过杂交水稻的奇迹,却严重低估了在这个没有现代科技支持的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难程度。

她脑子里那些模糊的概念——选种、杂交、肥料——实际操作起来,步步维艰。

她挑选了长势最好的稻穗留种,来年种下,却发现效果并不稳定,增产有限。

她尝试将不同品种水稻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期望获得杂交优势,但成功率极低,且过程繁琐到令人绝望,根本无法大规模推广。

她凭着记忆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堆肥、绿肥,却因比例掌握不当,一次施肥过猛,竟活活烧死了一片嫩绿的秧苗,看得随行的老农捶胸顿足,心疼得直掉眼泪。

还有灌溉 ,她提出要挖渠引水,更精准地控制稻田水量,却因对地形水脉不熟,一次开挖不当,导致旁边一片正结荚的花生地全被淹了,损失惨重。

病虫害更是防不胜防,一场突如其来的稻瘟病,就能让她数日的心血付诸东流。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挫折。试验田里常常是这边绿油油,那边黄焦焦,状况百出。

跟随他们的老农和雇工们,从最初的好奇、期待,渐渐变得怀疑、甚至有些消极。

若非清羽世子的身份压着,以及清漓给出的工钱实在丰厚,恐怕早就有人撂挑子不干了。

平南王司徒星河忙于军政要务,偶尔听心腹属官汇报一双儿女在田间的“胡闹”进展,听到他们屡屡失败、闹出各种笑话时,总忍不住幸灾乐祸地大笑一番。

“看看!本王说什么来着?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他对着属官嘲弄道,“好好的世子不做,非要去当田舍郎!现在知道种地不是那么容易了吧?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甚至兴致勃勃地提笔给京师的皇帝写信,在汇报完正事后,特意添上一笔,将清漓清羽如何烧苗、如何淹地、如何被虫子吃得一片狼藉的“糗事”当作笑谈分享给皇兄,字里行间充满了“看我家傻孩子多搞笑”的意味。

谁知皇帝司徒星竹看了信,不知出于何种心理,他转头就写信,把平南王笑话他们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清漓,言语间还带着几分调侃,笑问清漓需不需要皇伯父派人来帮忙啊?

这挑拨意味可不要太明显了好吗?

清漓收到皇帝的信,看着父王那些“幸灾乐祸”的评语,非但不恼,反而被激起了一股更强的倔强劲。

既然皇帝都开口说要帮忙了,这送上门来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于是,她认真地给皇帝回了一封长信,没有诉苦,没有抱怨,而是详细汇报了她这几次试验的具体过程,客观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比如肥料配比问题、授粉时机不对、排水设计缺陷等),并总结了自己得出的经验教训。

随后,她立刻向皇帝提出了各种要求,要各种技术人才,不管是农业专家,还是水利专家,或是天文学家(钦天监,天气预报),她统统都要。

最后,她特意感谢了皇伯父对她的鼎力支持,同时信誓旦旦地向皇帝保证:“皇伯父放心,失败乃成功之母,下一次,侄女定会做得更好!定要让南疆的稻谷,多收那么三五斗!”

皇帝收到这封逻辑清晰、态度积极、甚至带了点“实验报告”性质的回信,大感惊奇和欣慰,竟在一次内阁议事结束后,特意拿出来跟几位阁老念叨了一回,赞扬平南王家这位郡主“屡败屡战,心思奇巧,肯钻肯干,心系民生,实属难得”,把几位老臣听得一愣一愣的,只好纷纷附和“陛下所言极是”、“郡主仁心”云云。

然后转头,皇帝就将清漓要的这些人才也好,东西也好 ,交给工部的徐阁老是执行,并交代必须满足清漓郡主的要求。

工部徐大人,看着清漓那张长长的清单,头不是一般的大,说实话,这些人才他也缺啊,你让他上哪去给清漓郡主找去?

而另一边,给皇帝写完信的清漓,则是又投入了另一轮试验当中去了。

虽然试验屡遭挫折,但清漓和清羽也并非全无收获。

最大的收获,便是清羽。数月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让他原本略显单薄的身板结实了许多,皮肤变成了健康的麦色,眉宇间褪去了最后一丝病弱之气,增添了几分坚毅和沉稳。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知读书养病的世子,他学会了如何挽起裤脚和老农一起踩泥,如何耐心倾听他们的抱怨和智慧,如何协调分配人力物力,如何管理一个具体而微的“项目”。

他开始真正理解“民为邦本”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书本上的圣贤之言,化作了眼前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一双双粗糙开裂的手,和那关乎生死存亡的“亩产几百斤”。这种理解,远比任何老师的教诲都更加深刻。

而清漓,在一次次失败中,也逐渐褪去了最初的浮躁和想当然。

她变得更加虚心,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践,开始真正尊重这片土地和世世代代耕耘其上的人们所积累的经验。

她与清羽商量着,扩大了咨询的范围,不仅请教老农,还设法寻访一些不得志的农学方面的人才,甚至从古籍中寻找智慧。

兄妹二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劲。失败依旧常有,但那股不服输、想要做成的劲头,却愈发坚韧。

南疆的阳光炽烈,稻田里的水汽氤氲。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海洋里,两颗曾经远离尘嚣的心,正一步步地,沉重却坚定地,贴近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脉搏。

希望的幼苗,似乎正在一次次失败的灰烬中,顽强地孕育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